1.白居易事业与人格

2.以"为什么要写作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

3.“的.得.地”是什么词性?

美文美诗_美文美诗摘抄

散文特征一、散文的"真"。

这是散文最基本、最质朴的美学特征。这里所说的散文的"真",首先是指它表现的作家感情的真,性情的真。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好的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必须有感情的灌注,只有在感情的光照下,那景那事才会显出它的美来。没有热情的渗入,散文也就不会有动人的力量。散文的写景、叙事、记人,一般来说,目的总是在于抒发作者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总是在表达作者内心由这景、事、人引发的那一缕情思、情韵。散文贵在要有"我"。我们的阅读感受告诉我们,好的散文,总是那种能以其坦诚而平易自然的交谈将我们带入到作者内心去的一类。作者毫无遮拦地向读者展开他的心灵的门户让读者走入,去听取他发抒对社会、人生、自然等等的见解,去分享他的欢乐,去感受他的苦闷,去和他一道思索。从这里看去,散文的确最要紧的也是一个"真"。

这使得散文成为一种最见性情的文本样式。在借散文与读者坦诚交谈的过程中,作者实际上也把他的性情展露给了读者,读者可以从散文中见出作者的个性、趣味、爱好,看到他的谈吐、风度乃至他的学识、修养。特别是,散文除了情感的因素之外,还应该有作者对于世事人生的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有由这体验和感悟而来的对于世事人生的真理性发现,使读者获得一种深深的启迪。这也使得散文中的情,总是以显在的理性的深刻性为依托而表现为一种情理相依,这应该是散文的抒情与诗歌的抒情之间的一个很显著的区别。这更使得我们不仅能从散文见出作者的性情,还能见出他对于社会、人生认识的深刻程度,看出他思想境界的高低。总之,作者的个性、人格、才情、趣味,都会在散文中得以呈现,读者可以从散文中真切的洞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散文在各种文学样式中,的确是最显"个人"性的。

散文的真,还在于它表达上不雕饰无所依凭全凭本色的"真"。要有真感情、真体悟,包括有对世事人生的真理性发现,其实是所有艺术作品的共有特性,只是在散文中表现的更加直接。与其它文本类型比较,散文一个更加显著的不同,就是它在表达上全凭作者实力的本色的真。和戏剧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来完成自己的表达,这里显然有许多技术性的因素,如视点的选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些技术性因素对作家审美感受和审美发现的传达会起到很重要作用。而诗歌则是用一种明显再造的语言来完成自己的传达。这里也有许多技术的因素。分行、格律、韵脚等等虽然造成一种严格的限制,却也使诗歌有了一种天然的脱离日常语言规则的语境,使它完全不必以合乎语言逻辑的方式"说话"。散文全然没有和诗歌可以凭借的那些技巧,它必须"实话实说"。它的写景必须是实写,叙事总是真事,它没有虚构的自由。语言上它也没有类似诗歌语言的技巧可以凭借,全为本色的有什么说什么,且只能遵循一般语言规则去表达真实的所感所思,该怎么说就怎么说。在这里,"情感的多寡,都瞒不过散文。"而且,作者"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便直接决定了散文本身的质量"。(王安忆:《感情的生命--我看散文》,《漂泊的语言》第453页)这使得散文更成为一种最无法作伪的真的艺术。

二、散文的"美"。

散文是"美文",这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将我们带入一方或诗情浓郁、画意丰沛,或妙思联翩、奇趣盎然的天地,让我们在为作者的真知灼见所折服的同时,也如品味陈年佳酿一般获得一种韵味悠长的美美的享受。当然,诗也是美的,、戏剧文学同样是美的,但散文由于它的本色天然,给人更是一种如听天籁的美悦,这大约是人们总将散文称"美文"而不说"美诗"、"美"或"美戏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散文的美,首先是指它的情味韵致的美,通俗一点说,就是散文的美雅之"趣"。古人论文,极重一个"趣"字,这一个"趣"字,说到底,也就是无论写景、叙事、咏物、论理,都要见出丰厚的情味韵致,要有内情与万物相生、心声与天籁交融的,见出耐人玩味的生气与灵机。正如我们在前面谈到的,散文写景是实景,叙事是真事,论理是真理,所状之物还大都是实物。但它写景叙事、论理状物,一定"趣"贯其中的。具体说来,散文的写景见情趣,叙事有事趣,论理、状物又充满理趣、物趣。比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内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寥寥数笔,便点化出一个澄澈空明的诗意境界。而且写景记事融为一体,写出一派闲情、闲趣、闲致。又比如钱钟书的《吃饭》:"吃饭有时极象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正如讨阔佬的**,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落,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 本是说理,却说得妙趣横生,让人读来兴味无穷。散文写景状物,写出来的决不是景、物的"博物志"类的"标本",它的议论说理,也决不是高头讲章式的训诫。充溢的情味,鲜活的灵机,使它令人赏心悦目,并使人在它的美雅之"趣"的熏陶中获得趣味、性情的培养。

散文的美,也指它的文辞的美。散文的语言是一种本色的语言,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朴素、自然、流畅、干净,无论绘景状物,叙事记人,信笔写来,几乎全用"白描"。但散文的语言经过情感的灌注,写意的磨炼,又是极见功夫的文字。有着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本领的作家,总能给平平常常的文字赋予一种不平常的韵味和情调,使之绘景而见情,状物而"得意",叙事成趣,写人出神,全不见刻意斧凿的痕迹,却能朴而不拙,素而见美,灵动跳脱而芬芳馥郁。好的散文语言,总是于貌似娓娓道来的平常中涵蓄着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显出一种经过锤炼之后的精美,让人品味不尽。

三、散文的"散"。

散文的第三个特征即它的"散",确切说来,也就是"自由"。 从可直接感受的层面上看,散文的"散",主要体现为它选材范围的无所拘限和它表现形式上的没有定规。从选材上看,大到社会宇宙、日月星辰,小到沙石草木、花鸟虫鱼,山川地理、历史人文,凡是人类目力所及,乃至想象力可以达到的范围之内一切,都可以进入散文之中,真正"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之后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张怀瑾《文赋译注》,北京出版社年出版,第22、25页)从形式上看,它则是一种最不拘一格而"以意役法"顺势而行的文体。散文完全没有如诗歌格律、节奏、韵脚等的限制,也没有如、戏剧文学在结构上的限制,叙事说理、写景抒情可以随意穿插,纵横捭阖而收放自如,有如天马行空,亦如随意"散步",显出一种无"法"无规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由于洒脱,以至于有人干脆就将它称"自由的艺术"。

应该特别谈到的,散文的"散"还不仅仅是它选材上的没有拘限和它表现形式上的灵活自由。散文表现在这一层面的"散"是我们大家大知道的,"形散神聚"也已经成为人们概括散文特点的一个很通俗的习用语。这当然是符合散文面貌的。不过,从作家主体来看,散文的"散"即"自由",更体现为作家无所拘束的心灵的自由。文学理论家钱谷融就主张应该首先将散文的"散"定义为"散淡"的"散",也就是作家能够在一种无所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之中,"保持自己的本真;任何时候都能不丧失理智的清明,作官不忘百姓,写文章能够直抒胸臆,绝无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之态。"这的确是很有启发性的意见。散文体现为形式上的自由灵活的"散",实际上正是来自于作家特立独行、任情适性的放言无羁。若作家没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说起话来左顾右盼,也就一定不会有所谓的选材的不受拘约和行文的自由洒脱。从这一角度看,散文的"散"其实正是它的"真"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散文形式的自由灵活,也正是作家心灵自由的一个绝妙"注脚"。

上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概述了散文的美学特征。从文本欣赏或解读的角度看,正是因为散文的"真"、"美"、"散(自由),也使散文的阅读成为读者和作者进行"随意"而真诚的交流的方式。散文家李广田在他的《谈散文》一文中,曾把散文的写作比喻为一个人随意散步,"散步完了,于是回家去。"散文的阅读其实也像散步一样,没有成法的限制,能够读出一份坦诚的情怀,感悟一段真的人生,领略到一片美的风景,从中得到一种性情的陶冶和趣味的提升,也就足够了。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 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 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人情, 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 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 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 是既“散”又“博”的,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 颂赞美养育我们的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的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 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 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白居易事业与人格

毅力——信心、决心、恒心

什么叫作持之以恒?那,就是毅力。

掷地有声的两个字,撼人心魄的一个词,毅力,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滴水穿石”“铁杵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毅力可以改变际遇,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等不到花开的日子里,我们会找到许多放弃的理由,以至于与生活中的美诗之交臂。有人下定决心锻炼身体;有人下定决心每天背英语单词;有人下定决心要节俭;有人下定决心要努力学习。他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然而没过几天,他们又懒洋洋的了。那是因为他们有了决心与信心还不够,他们缺少的是恒心,他们没有毅力,也许恒心才是毅力的本质吧!

我曾经羡慕那些伟人,有那么高的成就,又是受多少人的赞颂,那时的我太幼稚了,只是一味的羡慕,而不懂得他们的付出,而他们最大的付出就是毅力,在《终生的财富》上,我曾看到这样一段话:

在世界上,毅力是无法替代的。

天赋无法替代它,有天赋却失败的人比比皆是;教育无法替代它,受教育却失败的人到处都有;才能无法替代它,有才能却失败的人随处可见。

只有毅力是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

是啊!有了毅力,我们才会珍惜宝贵的光阴,让生命之树结满丰硕成果,有了毅力,我们才会向理想的目标靠近,从而有机会和成功握手;有了毅力,我们才会创造崭新的自我,让执着的追求书写无悔的人生。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去坚守,就一定能够得到生活最美丽的馈赠,空谈和阔论从来不会让你梦想成真,到头来只会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拥有毅力而永不言败地前行,才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唯一途经。

让我们用信心、决心与恒心,有毅力的前行吧!有毅力者终不败!

以"为什么要写作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

晚唐诗人白居易虽然不如“诗仙”李白和“诗史(圣)”杜甫名气大,但三人堪称唐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白的诗歌不像李白的那样豪放恣肆,也不像杜甫的那么忧国忧民,用典奇崛。白诗讲求通俗,有“老妪能解”之说。后世蒙童学诗,白诗往往是敲门之砖,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就给鲁迅开出了学诗的步骤:“初学先诵白居易诗,取其明白易晓,味淡而永。再诵陆游诗,志高词壮,且多越事......”文学史家公认,白诗大抵分为叙事、讽喻、闲适、感伤四种,但这四种又不能绝然而分。如其著名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兼有上述四种审美属性。当然,他也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具有现代朦胧诗意境的诗歌。

总之,白诗成就很大,对后世影响深远。不过,诗人之外的白居易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就为官而言,很多人存在很多误会,认为白居易一生郁郁不得志。这或许是从《琵琶行》中所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所意会。史实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时已是44岁。在此之前,他从29岁中进士人生一直官运亨通,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陪太子读书。白居易一帆风顺志得意满,在此期间写了数十首通俗易懂极具民间号召力的讽喻性诗歌,收录于《府》、《秦中吟》中。当时白居易诗歌在长安传唱甚广,据传有很多“粉丝”将白诗文身其上。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学术明星。如此书生意气,一帆风顺,而又诗为心声,犯了官场大忌。白氏中年被贬其实是因诗因言不合所致。

这场挫折对谙熟宦海风波的人言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一直红遍京城官文两界的白居易而言,贬官江州那真的是受不了。《琵琶行》里固然对“琵琶女”倾注了太多的同情,其实也是白居易自己的牢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从做官的气量而言,白居易真的是温室里的嫩芽。不仅如此,《琵琶行》里也有白居易京城大牌的呢喃,所谓“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后世爱诗学诗析诗者,常常是爱屋及乌,因为爱诗而过度谥美了白居易的贬官语境和爱民情怀。其实,贬谪江州的白居易,对民间是排斥的,对京城豪华生活是留恋的,对贬官是恐惧的。一句话,他的意志是薄弱的,是无法适应从天上到人间的人生际遇。不过,文人对贬谪都会用美文美诗发牢骚,反而因诗的不朽掩盖了其人性的弱点。陶潜如此,白居易如此,苏东坡又何尝不是?

白居易的苦日子并不长,三年后升任中州刺史,成为地方大员。又两年,新皇帝穆宗即位,白居易因曾陪其读书而重新回到京城。经过这番宦海风波,白居易的少年意气和锋芒早已不再,而多了些官场世故。期间所任京官虽不显赫,但也颇受皇帝信赖。也许是尝到了地方大员的甜头,也许是忌惮了京官的勾心斗角,此外白居易主动要求外放求官,先后人苏杭二州刺史,晚年回京任太子宾客,以刑部尚书致仕。可见,除了贬官江州司马这三年,白居易一生都是文名闻于当时,为官一路顺风且品级很高,加之他活到75岁。可谓福禄寿俱全,享尽人生富贵。唐宣宗甚至都写诗哀悼:“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白居易在历代文人中确实是个异数,皇帝老儿爱其奇才,百姓爱其敢言,后人传其文名。生前盛名,死后哀荣,而且永远不朽。奇哉!异哉!更何堪,他还爱佛,号乐天居士;爱女人,一生都纳姬妾;爱诗酒享乐,一天都离不开丝竹;爱多管闲事,人家关盼盼为故主张建封闭关燕子楼十年而痴情不改,白居易却无情地嘲弄人家何不为张殉情---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关盼盼以自杀回敬了那个大男子主义的白居易。白居易狗逮耗子,其实也是基于对自己的不自信。一生狎妓无数的他,对于自己喜爱的两位姬妾樊素与小蛮一点信心都没有。所以,在其人生路途之末,还是遣送了她们,空留下“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风流笑谈。

评价白居易,今人还是要客观一些的。不能因为他是个伟大的诗人,就将其人格官格夸大谥美。但就官品人品而言,白居易不过是个中国知识分子圆满庸俗的一个符号。故而,白居易的诗歌是不朽的,其人品则是平庸的,不必为之拔高。

“的.得.地”是什么词性?

作文,它可以说是我多彩童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爱作文,不仅因为它可以带给我创作成功那一刻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学到知识。现在,我,离不开它;它,也离不开我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优点,能够让我继续发扬我的长处;同时也更加深刻的让我了解到了我的不足与缺点,让我能够优美的词句来弥补我的过失。因此,我爱作文,因为它可以使我更优秀。

作文,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我记得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说过: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意思是说:写作要语言精炼,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我也记得唐代诗人杜甫曾说过:落笔成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就是说:一下笔就能使风雨为之惊动,诗或文章写后能使鬼神为之哭泣。这句诗也用来形容创作有力量、有力度,能打动人心;也可以用来形容诗、文富有艺术感染力。以上这些诗句用来形容美文、美诗……可一点都不过分啊!可见写作是多么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因此,我爱作文,因为它的魅力是无穷的。

作文,它像一位我的知心朋友。每当我不开心时,我可以毫无保留的向它倾诉,它毫无怨言;每当我心情舒畅时,我也可以告诉它,它也很高兴与我一起分享我的喜悦。因此,我爱它,因为它是亲切的。

一、的——助词,读音为“de”

1.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语的领属关系。如:我的博客。

2.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词组之间的修饰关系。如:诗集中的格律诗词写得真美!

3.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事物。如:我的诗不如各位高手的写得好。

4.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博客能展示自己的风,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5.用在谓语动词的后面,强调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本人是2012年7月1日建的博客。

“的”这个助词发音为“de”,但我感觉,在唱歌时若唱成“de”反不如唱成“dì”音顺耳。邓丽君在演唱时将“的”一律唱成“dì”,就觉得非常好听。

二、地——助词,注意:读音为“de”

1.用在词或词组的后面,在句子中间作状语。如:我认真地品味、欣赏博友们的美文、美诗。

2.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面。

三、得——助词,读音为“de”

1.用于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如:那些古色古香的格律诗词只有造诣极深、积淀深厚的高手们才作得出来。

2.放在动词后面表示行为、动作的进行状况、结果、影响等。如:高手们的诗词作得非常好。

3.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或结果、影响等。如:有些博友们的博文字号太小,小得都看不清楚了。

4.与思考或知觉有关的若干动词的接尾词。如:有些博友日志的背景是黑色,而字的颜色太暗,看着太费力或根本看不见,博主可晓得?

一,“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

二,“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

三,“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例句:

1. 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 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 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的”、“地”、“得”在具体的句子中到底怎么用,其实有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简记就是:“的”后是名词,“地”后是动词,“得”后是形容词。或者反过来说,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形容词前用“得”。如:才子才女们的诗词写得美,我非常地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