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题目答案_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前些时间,有老师问,在连续使用书名号间,有些文章用标点符号隔开,有些又不用,到底哪一种用法正确,不知如何教学生为好。这,真让我们不知道如何作答。 现在书名号间标点符号的使用状况,从书籍到报刊到网络,可以说就是“乱”。

首先是,用标点符号隔开。这有两种情况,一是用逗号隔开。如:

1.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下莫扎特是怎样创作出那样洋溢着热情与青春的作品的,例如《土耳其进行曲》,《费加罗的婚礼》,等等。(袁怀湘《浅谈莫扎特音乐创作中的美学思想》艺术评论 2009.5)

另一种是用顿号隔开的。如:

2.(余华)18年开始写作,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等文,开始确立在中国先锋作家中的地位。主要作品有中篇《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余华《我胆小如鼠》作者简介 儿童文学2009.4)

其次是,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如:

3.像《南辕北辙》这篇寓言,拓展《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内容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庞世清《别让“拓展”变了味》 小学 教学设计 2009.2)

再次是,同一套书或同一种杂志,在不同的分册中用法不一致,有些用标点符号隔开,有些却又不用。如:

4.《提醒父母别忘记快乐》《绘制你的人生路线图》《把容器做大些》《对死亡的感悟》提醒你,获得心灵安宁、人生幸福的方式尽在其中。(刘 圭《守护好你的三毫米宇宙――〈致山姆的信〉读后》 湖南教育 2009.1上)

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专注的就只有“教育”二字,出版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专著。(梁 初《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专家》 同上2009.3上)

像这样用与不用标点符号隔开并存的情况,《江苏教育》《广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参考》等杂志都存在着。

有些则是同一本书,也有这种两存的情况。如:

6.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教完第七册《第一朵杏花》、《动物园的晚上》、《普罗米修斯盗火》和《人类的老师》一组课文之后,可布置这样一个系列作业……(陈 颖《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小学教学参考 2009.2)

7.常听老师们议论,旧教材的课文难教。特别是教学背景年代久远的课文,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十六年前的回忆》等,在课堂上常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黄新亮《要“走进去”,才能“读出来”》同上)

有些则是同一篇文章,前后的用法也不一致。如:

8.于是许多少儿教师叫儿童们读起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神童诗》,进而背诵《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孟子》等古书了。

……

深奥的不说,单以旧日专为儿童读诵的蒙书来说,就有百十种之多。例如:一.主要为进行识字教学的,(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二.以教育为主的,(如《名贤集》《龙文鞭影》等;)三.着重对小儿进行教育的,(如《弟子规》《小儿语》等;)四、着重对女子进行教育的,(如《女儿经》《闺训千字文》等;)……以今日少儿仅有的时间,不可能全读,也不可能多读,更何况有人再加上《老子》《墨子》《楚辞》,直至宋代的《近思录》等等,一番好心,令人佩服,但列出的书名太多,让孩子们广泛地去学、去背,却未考虑到孩子们需要大量时间。(骆承烈《当前少儿读经的思考与建议》西安国学私塾论语学堂推广国学文化和多元智能教育s://hi.省略/XC2XDBXD3XEFXD1XA7XC

CXC3/bl09/item/09c27f09ebaab8af2eddd4ae.html 2006.08.18)

甚至是,有些在同一段文字,前后的用法也有不同的情况。如:

9.显克微支……1876年旅美,回国后写了政论《旅美书简》和短篇《为了面包》、《奥尔索》等,揭露美国资产阶级的虚伪民主和波兰移民的悲惨处境。1883年起陆续发表历史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洛窦耶夫斯基先生》,反映了十七世纪波兰人民反对异族侵略的斗争。(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教师教学用书?小音乐家杨科?参考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

更有甚者,即使在同一句话,居然也会出现前后使用不一致的现象。如:

10.由于书名号已经分清了几个书名等之间的界限,顿号(逗号)也可以不用。例如吕叔湘《汉语研究工作者的当前任务》:以晚周的文献而论,《论语》《孟子》的语言跟《左传》的语言不一样,《左传》的语言跟《公羊传》、《谷梁传》的语言不一样,《庄子》的语言跟这些书又不一样。(袁晖《标点符号词典?书名号之间的顿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

再如例8的末段第二句,句中多处连续使用书名号,除了其中的两个(《三字经》、《百家姓》)之间用顿号隔开外,其余的却又都不用,更让人匪夷所思。(其实,这句话中其它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比较混乱,只不过它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范围,故不旁及。)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连续使用书名号时,标点符号的使用真是五花八门、混乱不堪:形式上,书名号间有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例3、4、7等),有用顿号的(如例2、5、6等),有用逗号的(如例1等),还有一下子用顿号,一下子又什么都不用的(如例8-10等);使用范围上,涉及的面非常广,有在不同的书中出现,有在同一本(种)书中出现,还有在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段文字乃至同一句话中出现;有的年代远些,有些是当今的;有些是一般读物,有些是教材,甚至有些是词典;有成人读物,也有儿童读物;有些是印刷品,有些则是网络上发表的。

这些用法,到底哪一种才是规范的呢?目前还没有统一规定,学术界也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语文出版社)也没有明确书名号间是否要用标点符号。我们认为,书名号间不必再用标点符号。主要理由有:1.标点符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分隔开语言文字,以表示语言的停顿、语气、语调等,或是表明词语的性质,或表示语言间的某种逻辑关系。而这里我们不妨把它看成是标点符号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文字已用书名号括住),它们之间没有语气、语调的区别;至于停顿,书名号间有与没有标点符号照样可以稍作停顿。至于词语的性质,用上书名号后,表示它们都是书本(或文章、报刊等)的名称。至于逻辑关系,一般说来它们都是并列关系。2.书名号连同里面的内容已经构成相对完整的整体,书名号已经明显地把书与书(或文章与文章、报刊与报刊等)的名称自然分隔开了,界限非常分明,书名号间用与不用标点符号都不会影响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3.书名号的作用及用法基本上是单一的,即标明它们都是书本(或文章、报刊等)的名称。书名号间用与不用标点符号,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如例1、2、5、6、8、9、10等,把书名号间的标点符号去掉,跟原来用标点符号并没有什么两样,意思完全没有改变,也不会影响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更不会产生混淆或误解。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弃繁就简,取没有标点符号的一种用法呢?

其实,早在1990年苏培成先生的《标点符号用法讲话》(原子能出版社)就这么认为:“几个书名号连用在一起时它们之间不必再加顿号,一来节省时间和篇幅,二来版面干净好看。”到2000年苏先生又说:“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讲究经济原则,可用可不用时就不必用。”(《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要不要加标点符号》 语文建设 2000.10),袁晖主编的《标点符号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王会、武变瑛主编的《标点符号用法有问必答》(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5年1月)等也持有相类似的看法。

虽然有这么多专家、学者提出过相类似的观点,但是至今书名号间标点符号的使用还这么混乱,仍然我行我素,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为此,笔者在这里把它单独提出来,供大家再次商讨。同时也希望尽快修订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为书名号连用这一语言现象制订个法则,以求标点符号使用的规范、统一,也为广大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有个标准。

高远耀,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编校:祁 培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

 我希望有一栋这样的电脑住宅。

下面我来说一说功能吧,要是我们想吃好吃的东西,电脑会立刻又准确地为我们提供,要是你们常常做噩梦,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的电脑可以帮你的忙,只要选择我们喜欢的梦,每天睡觉时,这个梦就会出现哦。要是我们想去参加生日晚会时,电脑会放出一道光,扫描全身,再选定好衣服,从电脑上拿下来。

你想来个刺激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个闯关游戏。在用电脑把你数据化,进入游戏,变成角色打怪物,它们抓我们我们不会疼痛,只会更加刺激。要是想去旅游,就可以坐在飞毯上,电脑变出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钱又有本领,我们去国外,它帮我们翻译,让你玩得爽。

这个电脑住宅的本领很高,我相信以后一定会有这样的电脑住宅啊。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1

 选择《游园不值》这课,缘于去年与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游园不值》教学实录的“偶遇”。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不遇”?怎么会有如此深邃的课堂?记得当时那份实录给我的震撼简直是爆炸性的。我想尝试古诗教学的念头已久,但在几年前上过一节古诗公开课后,就再没有勇气尝试第二次。看到窦桂梅能把这短短二十八个字精彩演绎四十分钟,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与文字“相遇”,与文化“相遇”,不由得折服她“三个超越”“主题教学”等前卫精深的教学理念与精湛自如的教学技艺。当时,我已经上过这课,颇感遗憾,总觉得如果不把这么精妙绝伦的教学设计奉献给我的学生,那简直是一种“罪过”。基于这样的心态,我又一次选择了古诗教学,选择了当一回窦桂梅的追随者。

 性格外向直爽的窦桂梅老师说“是她的一种状态。”而我则性格比较含蓄,教学风格也相应比较恬淡平和,再说,她的学生都是城市实验小学的学生,而我们的孩子一直住在农村,文化底蕴、文学素养、接受能力等稍逊城市学生。如果照搬她的教学设计,一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于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多种渠道解词

 链接生活、利用插图、结合诗意这些都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解词好方法。

 苍苔,城市学生不常见到,相对农村学生就有优势,果然,一个女生生动地描述了她所看到的“青色的苔藓”,教师在表扬她“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大大咧咧不注意观察周围的学生,于是,我出示了两张不同角度的,引导学生由远及近地观察苍苔,感受它的蓬勃生机,感受春天的气息。

 观察插图理解“屐齿”“柴扉”,用我们现代的门与“柴扉”比较,感受“柴扉”的原生态和带来的自然气息。感受“红杏”的美,我没有出示,因为他们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第一朵杏花》,肯定领略过杏花的魅力。而且,如果是实景的话,势必与书上插图中水墨杏花有所区别。权衡再三,大胆舍弃。

  二、舍弃教学环节

 窦桂梅老师的实录中,还几次引用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体会陆游诗中的红杏与本诗中的红杏有何不同。因为考虑这首诗学生不熟,而且本人没有特级老师丰厚的人文素养,缺少炉火纯青的巧妙引导,另一方面担心课的容量过大,学生会如走马观花,收获不多。所以,干脆把它删掉了。省下时间,让学生练习扎实的朗读。先读好词,再读好句,继而读好整首诗。

  三、寻“诗眼”悟诗情

 “文章的眼睛是‘文眼’,题目的眼睛叫‘题眼’,而诗的眼睛叫‘诗眼’。”这样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不知是否合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想寻找诗的“眼睛”定能感受作者的情感。但,没想到的是,一个语文素养较好的女生,却撇过了“怜”,而找了个“春”字。看来或许是我的讲解误导她以为作者所要赞美的是什么?现在想来,我可以因势利导,是呀,诗人对春天,对春天的这些景物,包含怎样的感情呢?相信这样一启发,她一定能找到。而不是马上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再次告诫自己:耐心,再耐心些,或许精彩就在下一刻。

  四、感悟“留白艺术”

 为什么“一枝红杏”就能想到“满园春色”呢?当我反复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时,忽然脑海中闪现了多年前读过的一则故事。“有个考官出题‘踏花归来马蹄香’,考画家。很多画家画了一地的花瓣,而一位高明的画家,却只画了几瓣,他在马蹄的周围,画了几只翩翩飞舞的蝴蝶。”有时,越少的事物反而越能引发人们的想象。那不是跟古诗中的红杏有异曲同工之处。至于“留白艺术”在这里揭示是否恰当,自己也不得而知。意外的是,班上竟然有两个学生听过这个故事。看来是我太低估他们了。

  五、板书“丰富多彩”

 不知道窦桂梅老师的板书是怎样的?这是我根据自己改动的方案而设计的板书。绿色的苍苔,咖啡色的柴扉,粉红的红杏,我试图用五彩的粉笔向学生勾画出一个五彩的春天。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是否比以往单色的板书来得丰富生动?

 今天的古诗教学就权当是一枝探出墙外来的“红杏”吧。或许生涩,或许稚嫩,或许模仿的痕迹还有,或许自我的突破有限……但我相信,这“一枝红杏”一定会绽放在教师与学生心中。

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2

 《泉水》是一篇很美的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并且根据课文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且积累了词语。

  一、读中品味,读中

 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生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品读等),去体味课文的语言美,感受泉水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通过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初读了课文,你都有什么体会?”“同学们喜欢泉水吗?”“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这是一股什么样的泉水?”“读后还让学生围绕“是否读出了泉水的自豪、快乐、慷慨”进行互相评价。

  二、自主学习,发散思维

 教学本课的时候,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先让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用师生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后,我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在下面括号里填上一个词吗?()的泉水。通过这样形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的学生说这是一股快乐的泉水,我接着问你是从读出来的?能读出快乐的语气吗?有的学生说这是一股甜美的泉水……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又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学习完本课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泉水还会流到哪里,遇到了谁,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有的说流到了花园,有的说流到了农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注重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小学阅读教学,不仅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本课所描绘的画面很美,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很美。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如“火红的杜鹃花”、“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静静的山谷”等词语。

 四、不足之处

 在学生的课堂常规训练方面还显不足,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另外,教师角色还转换不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3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特别是在低段,从小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那种天性般的敏感,这是语文的长效益。因此,我在进行本课的教材处理时抓住文字训练,既便是极小的增长点,也要抓住契机发展学生的言语素养。下面具体谈谈自己本课的教学和体会。

  一、寓有形于无形中,字词训练,把书读“实”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更是教学重点,所以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不容忽视,以突出生字的音形义特点。本课的生字不多,故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肯定会有低耗高效的收益;于是教学第一自然段成了本课的一大重点,因为本课大部分生字藏在第一自然段中,从听泉水声读出疑问到解疑的回答声中要带着欢快,我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把生字的教学贯穿其中,把本段中的生字以红色字体出现,变孤立的汉字学习为有机的情境整体阅读,不仅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轻松掌握读音并识记;而课文的其它生字则通过开火车朗读课文的方式将学生的学情与语言文字的训练重叠起来:让生观察插图找出“瓦罐”;通过对“水塔”的理解再结合课文语境对“天然水塔”进行释义;本课的“杜鹃花”是学生认知事物中的盲点,因此借助可以给学生以一种感官的刺激,在这样的刺激下再适时进行说话训练: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杜鹃花?……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寓有形于无形之中,学生的学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抓住课文的许多优美的词语为语言实践的又一切入点,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复现、巩固生字,在读中让学生感受特点:数量词——一股清泉一座天然水塔;定中短语(怎么样的.什么、什么地方的什么)阳光灿烂的世界火红的杜鹃花等词;状中短语(怎么样地干什么)大口大口地喝水尽情地歌唱……没有过多繁琐地讲解与分析,只以读来贯穿始终,真正做到于无形中积累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从具体到简练,句群训练,把书读“厚”

 这样一篇美文,如何让学生在接触文本的有限时间内体现它原本无限的价值,使学生进行系统的语言时间呢?学生情感的初始状态是粗线条和浅表层的,教师应及时激活学生感觉扩大的支点,训练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本课的二到五自然段极其相似,特别是每段的第一句,都道出了泉水所到过的地方,我想这些句子之间既然有密切的联系,何不把它们进行一种从复句到单句的转换,让学生发现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种渗透句群的教学也是学好课文的一种方法。于是,在前面两次的通读全文后,学生们第三次走进文本,这次的目的是让学生划出泉水到过的地方: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泉水流过山间的平地;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细细品读,作者的遣词造句别具一格,极有讲究,“流进”、“流过”、“流到”、“穿过”四个词是不可以随便套用的,各有各的妙处,虽独立却又联系,是这股潺潺流淌的清泉把它们串在了一起,看似一个个独立的句子,但我们却可以利用文本的这些“不确定”和“空白”好好揣摩,于是我让学生把这四个句子用一句话来表达:一个“和”字连接四句,或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四个关联词贯穿四句……这样,将课文规范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真正把书读“厚”了。

 课堂上语言的学习、积累和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本课我“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轴,挖掘语言训练点,多渠道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并积累优美的语言”贯穿课文始终。我想,只有深刻领悟了语言教学的真谛,才会在每一节语文上、每一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进行系统的语言时间,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4

  学习目标

 1.学习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读后感。

 2.通过习作和口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进一步提高学生搜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整理本组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阅读一两篇课外读物。

 第一、二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民族的耻辱历史、侵略者们的残虐暴行、人民的沉重苦难、烈士们的光辉事迹,把一幕幕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中国近代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很想把读书后的感受写下来,是这样吧?

  明确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读悟写作方法

 转自由读例文《圆明园的毁灭》,用不同符号画出哪些是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作者的感受,哪些是作者引用的相关课外资料?

 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使学生体会到,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自由写作

 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评议修改

 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全班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图像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演讲热情。)

  提出要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演讲比赛,你们能说说演讲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吗?

 是的,演讲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围绕一个主题

 抓准几个方面

 列举有力事例

 组织通顺语言

 表达有声有色

 这节课,就让我们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展开一场演讲比赛好吗?

  自主准备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想一想你对近代中国所受的屈辱有了哪些了解?

 你认为要振兴中华应从哪做起?列一个简单提纲。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组内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试讲,并提出改善意见。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参加班组比赛。

  演讲比赛

 全班评选演讲优胜队。

  第四课时

 词语盘点日积月累展示台

  词语盘点

  学生自读。

 出示投影,看拼音写词语。

  同桌互查。

 自选三个成语造句,写在练习本上。

  日积月累

 小组内互读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请同学们说一说每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并选几个说句子。

  展示台

 办一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中队报刊,将同学们写的读后感、演讲稿、收集的历史资料(文稿、)展示出来。

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5

  一、取得的成果: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的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的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的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的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说出推荐的理由。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的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

  二、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时,有时一味的拔高教学要求。教学环节的处理缺少由易到难的衔接过程,一股脑的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让学生措手不及。有时学生的问题已经回答的较圆满,还是没完没了要求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去理解。种种问题都是需要教者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课文

 2、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如林老师所说,如能把找象征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3、在思政渗透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渗透的也较为有限,讲解比较仓促。学生不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上往往找不到重点,启发引导上存在偏差,在一些讲解上过于笼统,可能并不适合5班的学情。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是为了不教”,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思政渗透一定要及时。

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6

 我怀着对司马迁的无限敬佩结束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堂课,感觉有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第一,用好教材,适当拓展 :使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秘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击。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史记》内容都知之甚少。教学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有《史记》。通过课前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都较好的理解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可贵品质。在课前给予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充分阅读,学生心中的司马迁形象渐趋生动,引起情感的共鸣,教学效果好。课后推荐相关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以情促读,以情感人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教师语言,以情促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情节感人,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为此,我设计了煽情的教师过渡语,旨在带领学生进入情节,进入人物的内心!比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我插入了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有许多残酷的刑罚,而宫刑是其中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一种。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身体残缺,心理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泰然自若、昂首挺胸地活着。听了我动情的话语,学生的朗读一个比一个激动,这时的朗读,学生们已经进入了司马迁的内心!因为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们也愤怒了!

第三,精心设计,整体把握 :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父亲的临终嘱托”,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我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追问学生:“除此以外,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这时,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周文王被关在羑里(yǒu,古地名),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写了《国语》;孙膑被剜(wān)掉膝盖骨,竟写了《兵法》……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感悟到了“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化屈辱为动力,化悲伤为动力,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史记》。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

2022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反思7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引领孩子去读书,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

 ①学前读。我教给学生“预习三步法”;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读课文,划生词,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学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成诵,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欧阳修讲述作文之道时曾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心里有教育,课程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