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山流水的近义词

2.“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是什么意思?

3.“知己难觅,知音难求”的含义是什么?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得其之一,人生足以_知音难觅

知音难觅上一句是知音难觅的上句是高山流水。

相传,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罢便赞叹道:“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赞叹道:“洋洋兮若江河。”二人心灵相通,故为至交,情谊深厚。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生不再弹,因为,世上再无知音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子期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经典故事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

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的近义词

1、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出自:南宋抗金将领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译文: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2、酒逢知己千钟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出自:清·洪升《长生殿·骂贼》

译文:酒桌上遇到知己,喝一千杯酒都还嫌少。不投机的人,半句话都多。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文: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赏析: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出自: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二首》

译文: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赏析:?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胸襟开阔,雄壮豪迈。

5、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出自:宋代释印肃《金刚随机无尽颂·庄严净土分第十》

译文:认识的人可以很多,但真正了解,并达到知心的没有几个。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是什么意思?

成语:高山流水

近义词:知音难觅

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

释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知己难觅,知音难求”的含义是什么?

释义: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读音:[qǔ gāo hè guǎ,zhī yīn nán mì]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历史故事: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

歇后语:毛驴嗓门大——曲高和寡。

造句:

1、他总说些文绉绉的话,总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

2、很多人都认为交响乐和钢琴是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艺术,其实只要用心去聆听,就会有所收获。

“知己难觅,知音难求”的含义是:找到了解自己的人很难。因为找到一个和自己谈的来,了解自己的知音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和接触才会知道。

出处:出自于清代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在《红楼梦》第57回中,紫鹃曾对林黛玉说过“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这句话。

扩展资料:

“知己难觅,知音难求”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瓜分六国,虽然社会,战争连绵。但是各地方人才也如雨后春笋,涌现出来。比如屈原,李斯,管仲等等名人仪士,治国天才。但今天我想说的一个人就是:俞伯牙。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此人精通弹琴,在琴的造诣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俞伯牙年轻时就师从成连,是成连所有弟子中天赋最高,技术最精湛的一位。成连曾经这样评价俞伯牙:俞伯牙是为了音乐而生的。虽然俞伯牙很有天赋,而且远近闻名,仰慕他的人很多,但他从来不骄傲,而是为了更进一步,虚心求学。

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发现自己琴技好像遇到瓶颈一样,没办法继续提升。于是对师傅成连说:“师傅,我的琴技是不是已经到了尽头?“成连笑了笑说:“学海无涯,所有的创作都来自于生活。“于是俞伯牙辞别师傅,周游列国,访山问水。路上遇到樵夫,他会问:大哥,你听到过最好的声音是什么? 樵夫回答说是一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的声音;遇到行医的人会问到:大夫,你听过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大夫回答说是患者医治好后说的谢谢;遇到游子就会问:你听过最好听的声音是什么? 游子回答说是妈妈的声音····就这样俞伯牙访遍了他能去到的地方,也向各地方名师取师问道,自己的琴艺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提高。终于有一天他回到了师傅成连的地方,成连问他:“你这些年周游列国,都学习到了什么“

“这几年我到处访问各地名师,也向不同行业的讨教,琴艺也有了不少的提升“俞伯牙如是说到。“那不如你问师兄弟们演奏一曲“成连说俞伯牙没有推迟,于是准备就绪,台下的人也是很是期待。由于俞伯牙很久没有回来,他决定演奏一曲表达自己回到家乡的激动心情。曲间,台下的人私声细语地交头接耳,时不时点头称赞。曲后,台下一片掌声响起,很多人都说谈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在接下来的日子,慕名而来的人也越来越多,更是很多人想拜俞伯牙为师。但俞伯牙一一拒绝,时间长了,俞伯牙心里越来越孤独,他知道那些人都是为了听琴,却听不出我想表达的意思。

慢慢的俞伯牙很是厌倦这样的生活,因为没有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于是,有一天来到一海边悬崖上,看着下面波涛汹涌的海水,一阵阵击打在悬崖上浪花朵朵,内心十分澎湃。于是一时兴起,弹奏一曲,瞬间仿佛整个世界除了浪声,风声和琴声,其他声音都静止了,这就是流传后世的《高山流水》。曲毕,一老樵夫在身后鼓掌称赞“太美妙了,太好听了。你内心的澎湃与浪涛声完全融为一体。”

俞伯牙听到声音,回头一看是一名樵夫,他竟然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大喜道“你是唯一一个可以听懂我的琴声的人,请问你尊姓大名?我叫俞伯牙““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樵夫,叫钟子期“钟子期回答于是两人就这样结识,自此之后,俞伯牙经常弹琴给子期听,而钟子期也一一指点出俞伯牙想表达的意思。直到后来有一天,钟子期老死了,俞伯牙伤心欲绝。他抱着琴来到当初与钟子期认识的地方,弹出最后一曲,并说到“子期已不再,我弹琴何用“,最后把琴抱起来摔断,并发誓从此以后不再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