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澜黄帝的伟大事迹简介_范文澜故居在哪里
第二章 千古文明开涿鹿
大约在距今4700年之前,在今张家口市涿鹿一带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参与者是中华民族的三位祖先: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与蚩尤,战争的结果是黄帝、炎帝联盟打败了蚩尤。同时战争也加强了华夏部族与九黎部族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唐代大诗人胡曾在游历了涿鹿山之后,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涿鹿茫茫白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
丹霞遥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那么诗中所言的“轩辕曾此破蚩尤”的战争是怎样的一回事呢?它有什么重大意义?与张家口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作一简单介绍。
一、人文三祖黄帝、炎帝、蚩尤
轩辕黄帝
历史进入距今约5000年的大变革时期。这个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晚期,当时人类已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金石并用的时代。社会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母系氏族逐渐被父系氏族所代替,后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私有财产逐渐产生,并由此产生了部落之间争夺宜农土地与牧场的战争。总而言之,当时的社会已处于文明产生、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标志性时期。
当时在中华大地上,经过长期的兼并与融合,逐步形成了华夏、九黎、苗蛮三大部落集团。华夏部落集团以黄帝为首,活动于黄河流域的西中部地区。蚩尤则是九黎部落集团的首领,活动于今山东、江苏一带。炎帝则是华夏部落联盟的又一位首领。黄帝、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的人文三祖,是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据《史记》等有关史籍记载,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是47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的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有轩辕故里。黄帝起初居于有熊,故号有熊氏。还有一种说法,黄帝手下的部队,分别以熊、罴、虎等猛兽命名,其中熊部归他直接领导,所以黄帝又叫有熊氏。后来黄帝又在我国西北部黄河流域的姬水附近生息战斗,因此黄帝为姬姓。在陕西黄土高原居住时,开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逐渐繁衍壮大。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是土地,“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部落在生活与战争实践中,首先发明了战车,这种车有轩(即车围子)有辕,所以黄帝又称轩辕氏。黄帝有了战车,打仗的时候大将站在车上,停战休息的时候,便将车子连接起来围成一圈,以保护中军,只留下一隙算是出入的门。这门就是两车车辕中间的空隙,所以又叫做辕门。辕门一词一直流传到现代。从黄帝的这些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部落在当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先进军事的代表,还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相传黄帝的母亲为附宝。黄帝出生2个月后就能与母亲牙牙学语,3岁时便能言善辩,才智过人。到了20岁,他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修养的人了。被人们推举为部落首领。正如《史记·五帝本纪》所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在他的带领下,黄帝部落迅速强盛起来,并不断有其他部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逐渐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炎帝部落生活在我国西北部的姜水附近。据史书记载,炎帝、黄帝同为有熊氏部落首领少典之子。《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也有的史学家认为,黄帝、炎帝为有姻亲关系的两个部落,并不一定是亲兄弟。炎帝从小就对农业生产特别感兴趣,他砍伐树木作成犁铧,再用木头作成犁把,用来耕种土地。他还把这些农具的使用方法教给所有的老百姓,因为他最早教人们耕种,所以被人们尊称为神农氏。炎帝还发明了草药,为人治病,是我国医药的发明者。炎帝为了取用药草为人治病,曾亲口尝百草的性味,以辨明它们的功效。但有一次,他又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医,终于因烂断肠子而死去。现在流传的由后人绘制的炎帝画像,就是他亲尝百草的形象。炎帝部落在当时是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的部落。原先他在各部落中的威望与势力都大于黄帝,后来他的地位才被黄帝所取代,因此,现在习惯于称中华儿女为炎黄子孙。
司马迁
蚩尤部落联盟生活在我国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这个部落联盟被称为“九黎”。《国语·楚语》记载,“九黎,蚩尤之徒也。”九黎部落联盟借助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温和的气候和自然条件,辛勤劳动,披荆斩棘,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中国东南部的大部落。当时九黎与炎、黄部落相比,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要先进。据文献所载:“伏羲以木为兵,神农以石为兵,蚩尤以金为兵。”即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是处于以木、石为兵器的木石时代,蚩尤已开始以金属制作兵器,跨入了金属时代。九黎是5000年前我国东南部地区最强大的部落。
炎帝 神农氏
蚩尤部落以牛为图腾。传说蚩尤部落当时已发现了铜矿,学会炼铜,并能用铜来制造刀戟和防护面具。加上蚩尤勇猛非凡,每当交战,他总是身披斑斓虎皮,头带铜盔,手执铜刀,带头冲锋陷阵,因此军事力量十分强大。还传说蚩尤有九九八十一个兄弟,人多势众,成为当时中华大地上军事实力最强的部落联盟。范文澜先生认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是由九个部落组成的,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八十一个兄弟,即蚩尤手下的八十一个酋长。蚩尤被尊奉为古代战神。现今苗族尊蚩尤为祖先。
二、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发生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之间,通过这场战争,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归服了黄帝,从而形成了黄炎部落联盟,同时黄帝取代了炎帝在黄河流域各部落中盟主的地位。因此,这场战争是华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战与关键之战。
这场战争的原因既有争夺领导权的因素,还有争夺宜农土地的因素。原来,黄帝与炎帝原先居住的姬水、姜水一带因黄河泛滥,逐渐不再适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这样黄帝就首先带领部落开始东迁。据史学家考证,黄帝先是沿着北洛水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之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向东北迁移,沿着桑干河来到现今张家口市涿鹿一带。
黄帝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 涿鹿在今河北涿鹿东南
据地质学家研究,桑干河流域的大同、涿鹿一带,远古时本是一片古湖,湖水淼淼,竹茂鹿鸣。随着地壳运动,湖水逐渐外泄,形成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的涿鹿盆地,很适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所以当黄帝一行来到这里,便看中了这方沃土,让其部落定居下来。黄帝部落在涿鹿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很快兴盛强大起来。
在黄帝部落东迁的同时,炎帝部落也相继东迁。但他们走的路线不完全一样。炎帝部落先沿着渭水东下,又沿着黄河南岸继续向东行进,一直到达今山东一带。这样就首先与已在这里生息的蚩尤九黎部落发生了矛盾。当时的九黎部落联盟在蚩尤的带领下,正处于兴盛时期,致力于向西扩展势力范围,怎能容忍炎帝部落来染指他的领地。于是炎帝与蚩尤之间便爆发了战争。从农耕水平上看炎帝部落要高于蚩尤部落,而在武力的强大方面,蚩尤则远胜于炎帝。这样,炎帝因力量悬殊,只好放弃驻守的土地,向北逃到黄帝定居的涿鹿向黄帝求助。而当时的黄帝正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并不情愿卷入战争之中,再加上黄帝部落既重视发展生产,又注重与其他部落的联系,以致一些原先归附于炎帝的部落归附了黄帝,炎帝心怀怨恨,于是与黄帝部落之间发生了“阪泉之战”。在此情况下,黄帝只好参战。战争开始,黄帝、炎帝部落实力相当,处于相持阶段。后来,黄帝“教熊、貔、貅、貙、罴、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即是说,黄帝在与炎帝的战争中,得到了以熊、貔、貅、貙、罴、虎等为图腾的部落的支持,经过多次战斗,最后在阪泉之野战胜了炎帝。这里的“三战”是一个概数,言其战争的次数之多。阪泉之战后,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新的黄炎部落联盟。这场战争开创了我国古代兼并的新的方式,即战争结果不是一个部落消灭另一个部落,而是通过战争二者合而为一,使二者的优势相互补充,新联盟更加强大。现今张家口市的涿鹿县还有一个村子名叫七旗村,据说就是当年“阪泉之战”时,炎帝曾摆过“七旗阵”的地方。而当时的阪泉,现在被人们称为“黄帝泉”,依然涌动着不息的泉水,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阪泉之战的情景。
三、涿鹿之战
抗日战争时期的1937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祭祀黄帝的活动。这年4月6日,当时陕北出版的《新中华报》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十分醒目的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特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这次民族扫墓盛典,以表示抗日救亡的决心。还亲自写了《祭黄帝文》。在这篇文章中,不但盛赞了黄帝的功劳,还指出了黄帝曾“涿鹿奋战,区宇以宁”。“涿鹿奋战”指的就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进行的“涿鹿之战”。
黄帝战蚩尤图
原来,在炎帝与蚩尤发生冲突,炎帝败逃涿鹿时,蚩尤也紧追不舍,一直尾追到了涿鹿,并在涿鹿修筑了营寨,号称蚩尤寨,准备与炎黄联盟作一决战。恰巧炎黄之间又展开了斗争,这样蚩尤便有足够的时间备战,力量更加强大。黄帝在看到蚩尤已安营下寨,企图强夺涿鹿之野后,也下了与蚩尤决战的决心。
战争开始,蚩尤凭借先进的武器与刚刚打了胜仗的锐气,打得十分勇猛,给黄帝造成很大的军事与心理压力,而黄帝又是被迫应战,所以开始时打得很不顺利,用《史记》中的话说就是“九战九不胜”,遭到多次失败。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黄帝并不气馁,而是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战略战术,同时积极寻求其他部落的支持与帮助。
接着的战斗更加惊心动魄。据《太平御览》卷十五《黄帝玄女战法》载,黄帝与蚩尤一开始九战九不胜,只好暂时休兵。这时有一个妇女,人头鸟身,出现在黄帝面前,黄帝恭敬请教,这位自称玄女的人便向他传授了新的战法。同时黄帝还特意捕获并驯养了大量熊、虎等动物,用以助战,同时还与大将应龙共同谋划了破敌伏兵之计。并向以玄鸟、熊、虎为图腾的部落求援,得到应允,这些部落的参战,极大地改变了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战争力量开始向有利于黄帝一方倾斜。
决战开始,黄帝按照既定作战方案,率领精兵,向蚩尤挑战。此时的蚩尤,连打胜仗,正在志满意得之时,根本不把黄帝放在眼里,闻黄帝挑战,便立即出寨迎战。而黄帝手下的士兵,曾多次败在蚩尤手下,大多心有余悸,刚一交战,便纷纷后退。这是黄帝意料之中的事,而且他已据此谋划好了破敌之计。黄帝见士兵后退,也乘势诈败,率众向有伏兵的山谷退去。蚩尤不知是计,指挥全军全力追赶,穷追不舍。当蚩尤进入黄帝的伏击圈后,黄帝一声令下,四面伏兵一起冲杀过来,把蚩尤部落的兵冲了个七零八落,纷纷夺路退逃。黄帝反败为胜,挥师追击,蚩尤大败。
蚩尤像·南北朝江苏镇江画像砖
据《太平御览》记载,正当黄帝奋力追击蚩尤之时,蚩尤为挽回败局,突然施展魔法,从鼻孔中喷出一团浓雾,刹那间战场上一片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并一直延续了三天三夜。黄帝部落的士兵迷失了方向,一时军心浮动,蚩尤又凶猛地冲杀过来。在这紧急关头,黄帝立即请一个叫风后的人,制造了一辆指南车,这个指南车上站着一个小人,伸出手臂指向南方,从而使黄帝辨明了方向,率部众冲出了重围。为了鼓舞战士斗志,黄帝还让人用一种生于东海、只有一只脚的夔皮制成八十面大鼓。再用雷兽骨头做的鼓锤来擂,声音可传到500里之外,那声音直震得地动山摇,尘土飞扬。黄帝“九击而止之”,蚩尤部落的士兵被震得不辨方向,心惊胆颤。而黄帝的士兵却在这雄浑无比的鼓声中,奋勇,个个争先,全力攻击,将蚩尤部众团团围住,并很快将蚩尤斩杀。取得了涿鹿之战的最后胜利。
黄帝在涿鹿之战中,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关键在于他指导思想比较高明。他注意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做好准备,为了夺取战争胜利,他十分注意“修德振兵”,争取人心。而蚩尤虽然在战斗中失败了,但他在涿鹿之战中的英勇善战的气概,使他的英名流芳千古,成为我国古代的战神。秦始皇、汉武帝都祭祀过蚩尤。这些都说明,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确实是我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第一场战争,涿鹿之野不愧为中华第一古战场。
炎 帝
涿鹿之战后,九黎族的一部分融合于华夏集团,一部分被迫渡河南下,退居南方,压缩在“左洞庭,右彭蠡”(今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占据长江中下游湖南、湖北、江西等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所说的“三苗”,有时又称为“有苗”或“苗民”。至今苗族还保留有不少与蚩尤有关的传说和习俗。苗族还较为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祖先。有的地区苗族祭祖时,要祭“培尤”,即尤公蚩尤,并传说“培尤”是一位勇敢善战、纪律严明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蚩尤与黄帝、炎帝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都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挥过巨大推动作用。相传现今张家口市赤城,曾为蚩尤都城。涿鹿蚩尤寨、蚩尤坟遗址尚存,可供人们凭吊。
关于黄帝、炎帝与蚩尤之间的涿鹿之战,《史记》等有关史籍都有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就以《五帝本纪》开篇。革命先行者,曾明确指出黄帝“平定蚩尤乱”的重大意义,尽管对蚩尤的评价,与现今我们认为黄帝、炎帝、蚩尤同为中华民族人文三祖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他却肯定了黄帝战蚩尤的功绩。革命领袖在1937年4月亲手写的《祭黄帝陵》一文中,对黄帝“涿鹿奋战,区宇以宁”也予以赞扬。清乾隆皇帝在他所作的《涿鹿行》里,也肯定了“轩辕熊罴靖蚩尤”。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在其《焚书》中写道:“轩辕之氏王也,七十战而有天下,杀蚩尤于涿鹿之野,战炎帝于阪泉之野。”国学学者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在中国古史传说里,最早而比较可信的,有神农、黄帝的故事。”在他所著的《黄帝》一书中说:“黄帝的事迹虽茫昧不明,我们却不能不讲,一个人幼年时期虽记不清楚,但极重要。有些事可以影响他一生,成了他深沉潜在的精神。他长大后,追忆儿时,虽不免搀杂他后来的想像,可是背后操纵这想像的仍有他儿时留下来的成分。这就是说,我们从文化的大体上看古史,纵有后人的想像,仍然充满着古人的基本精神。”也就是说有关黄帝、炎帝、蚩尤的诸多传说,虽然传说中的人物半人半神,但这些传说也在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华夏族、九黎族早期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这是因为在发明文字以前,口耳相传的历史是人类惟一的记忆形式。《史记》就把五帝的传说正式载入史册。因此,涿鹿之战发生于今张家口市涿鹿矾山一带,已是史学界的共识。
四、合符釜山
黄帝杀死蚩尤,降服炎帝后,黄河流域各部落更加拥戴他,并主动提出由他担任天下的“共主”。即是说,各部落由涿鹿之战前的“咸归轩辕”,转变为“咸尊轩辕”。黄帝顺从了各部落的意愿,首先进行了大巡幸。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为了向天下宣威,曾带兵东到沿海,南达长江,西到崆峒(今甘肃境)。若有不顺从者,黄帝就“从而征之。”经过大巡幸更加显示了黄帝的实力与德行,为登上“天子”之位奠定了基础。接着他又带兵“北征山戎”,“北逐荤粥”,消除了北边的威胁,使黄河流域各部落更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在完成这两项重大活动后,黄帝审时度势,在大败蚩尤的故地涿鹿釜山举行了类似开国大典的“釜山合符”,成为了天下“共主”。
轩辕黄帝
釜山合符,既确立了黄帝在各部落中的最高军事首长地位,也确立了他的最高行政首长地位。使社会出现了高于部落酋长、部落联盟首领的“共主”,形成了国家雏形、王权雏形与礼仪雏形,成为人类走向文明的象征。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五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黄帝、炎帝、蚩尤三祖之战所实现的各部落之间的融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合。这次融合,最后形成了以融合炎帝部落后的黄帝部落联盟与东夷部落联合共处的部族共同体,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前身。合符釜山是华夏族形成的重要标志。
炎 帝
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又称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发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龙图腾的形成与黄帝“合符釜山”之间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黄帝打败蚩尤之后,统一了中原各部落,并大会各部落首领于涿鹿釜山。在合符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作为类似于现在的国旗或国家的标志。开始,黄帝手下的人建议不再搞新图腾,而是沿用黄帝部落的图腾。黄帝却认为各部落尊其为共主,应体现出各部落之间平等团结的关系,于是要求各部落把自己使用的图腾,全部献出来,并由各部落选派代表,共同制定新图腾。经过黄帝与各部落共同协商,制定了一个新的图腾: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并起名为龙。现古也证明,红山文化就是龙的文化,张家口市是红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交汇处,在张家口市境内也已发现了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龙与黄帝合符釜山的关系是有一定依据的。
现今张家口市涿鹿县黄帝城附近有一座形如覆釜的山,就是传说中黄帝与各部落合符的釜山。山上还有古代祭祀的祭坛遗址。目前,各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筹建涿鹿中华合符坛,进一步弘扬中华合符文化,并积极争取成为2008年奥运圣火的集地、传递点。
五、建都涿鹿
黄帝与各部落合符釜山后,还在涿鹿山下宽广平坦的地方修筑了都邑。《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黄帝建都涿鹿,使涿鹿成为黄帝对外开拓的根据地,成为当时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转变。正如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在《涿鹿》一诗中所描述的:
我瞻涿鹿郡,古来战蚩尤。
轩辕此立极,玉帛朝诸侯。
诗中的“立极”就是指黄帝在涿鹿建立了最高权威机构,天下“诸侯”(实际上是各部落首领)都纷纷去涿鹿向黄帝贡献玉帛,表示臣服。
于佑任作品
关于黄帝建都涿鹿,已被大多数历史学家所肯定,王国维先生的著名史论《殷周制度论》中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昊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这应是史学界的权威之论。
黄帝建都涿鹿也符合历史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考古发掘的历史看,5000年前已经开始有了城邑的建设。相传黄帝率部众到了涿鹿之后,一开始,其部众都栖息于崖洞与树底,十分不安全,当时又值战争时期,每当夜幕降临,人们总是惴惴不安,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黄帝也为此忧心忡忡。一天,他登上涿鹿山极目望去,只见涿鹿盆地四面是山,中间平坦,心头一下子开朗起来。于是他命部下与他一起用土垒成一个方形的建筑,将人们围在里面,这样人们就安全多了。因为当时这个建筑全部用土筑成,于是黄帝就将之名为“城”,取其“土成”之意。
在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有一处“黄帝城”。黄帝城为不规则正方形,东、西、北尚残存城墙,东城墙因1958年修水库被拆毁,而浸于轩辕湖中。城内有许多遗物,已发现有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和黑陶,还出土有石杵、石斧、石凿、石环等石器。黄帝城经考古发掘,初步确定为战国至汉代所建,但其下层有丰富的龙山文化遗存,尚待进一步考古研究。明代黄帝城内还有人居住,并建有轩辕庙,到清代逐渐废弃。19年,在黄帝城旁,又兴建了中华三祖堂。中华三祖堂内,塑有黄帝、炎帝与蚩尤的塑像。堂内墙壁上分别是“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四大历史的大型壁画。涿鹿正在成为追寻中华民族形成、中华文明源头的圣地之一。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即是说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黄帝被历代帝王尊奉为先皇。
按《史记》、《国语》等史籍整理的远古历史,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亦即华夏民族,均出于黄帝。有人将史籍所记列表如下:
表一:少典 炎帝(姜姓)
黄帝(姬姓)
表二:黄帝 玄嚣(青阳)—极—高辛(帝喾)
昌意—高阳(颛顼)
表三:高辛 弃(后稷,为周代先祖)
契(为商代先祖)
帝挚
放勋(唐尧)
表四:高阳 鲧—禹—启(为夏代先祖)
称—老童(卷章,后嗣为楚君先祖)
穷蝉—敬康—句望(句芒)—桥牛—瞽叟—虞舜
六、千古文明开涿鹿
轩辕黄帝既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中华文明的初祖。黄帝的历史功绩,在于经过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实现了各部落的大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更在于他始终致力于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并汲取其他部落的优秀成果,开创了中华文明之光。黄帝的这些历史功绩与涿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的文治武功在涿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千古文明开涿鹿,是对黄帝在涿鹿的历史功绩最准确而简洁的评价。
指南车
千古文明开涿鹿这一命题,是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其审定的《上古史演义》中提出的。顾颉刚虽然认为中国古史传说出于神话演变,对于古史的描述越到后世越细致,是“疑古”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在这书本中依然提出了“千古文明开涿鹿”这个论断,说明中华文明与涿鹿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说明中华5000年文明就发祥于黄帝、炎帝、蚩尤大战涿鹿之际,涿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华文明起源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现古发掘的成果已经证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一点式的,而是一体多元式的,不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而且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巴蜀地区等许多地方都同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因此,我们说千古文明开涿鹿,并不是说中华文明只发源于涿鹿一带,只是说涿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涿鹿所在的桑干河也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之一。
当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告别野蛮进入文明时代。黄帝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一个人类跨进文明门槛的时代。关于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我国古籍中有许多记载,黄帝成为“箭垛式人物”(胡适语)——许多发明创造都记在了他的名下。因此,黄帝被尊奉为“文明之祖”。在《世本》及《世本》宋衷注里,记载黄帝及其臣下的发明创造就有28种之多,比如日常用品有衣服、舟、车、鼓等,学术发明有文字、星系、历数、指南车、医药、音乐等。其他史籍也有许多记载,如《史记正义》载,“黄帝受神策,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新语》载:“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拾遗记》载,黄帝“始服冕垂衣”,“始造书契”。《世本》还说,“黄帝正名百物,穿井”。总之,黄帝对已有文明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提高,使他成为一个集大成者。
嫘 祖
千古文明开涿鹿,还有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炎帝开创的农业,发明的医药,蚩尤创制的金属兵器,都在涿鹿开花结果,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文明成果。黄帝在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后,接受并消化了这些部落联盟的文明成果,综合创新,将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涿鹿文明是由黄帝、炎帝、蚩尤共同开创的,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华文明的三位始祖,他们的功绩将永垂史册。
蚩尤(Chiyou)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尊之者以为战神,斥之者以为祸首。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和黄帝同时。
蚩尤部落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蚩尤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 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6]
人物形象
传说
蚩尤是上古时代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1]
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2]。
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以来的古籍对蚩尤传说的记录相当丰富,但常有矛盾之处。根据这些记录,蚩尤是上古时代的领袖。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个部落之意,一说七十二个),骁勇善战,势力强大。[3]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 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
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
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鱼龙河图》载黄帝“不敌”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胜。一说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
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传说时代极其重要的。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因此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多有恶评,尽管未必公允。后来,蚩尤逐渐神化,成为具有“铜头铁额”、“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并“食沙石子”的形象!
传说蚩尤制造金属兵器,又善作战,故被尊为战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蚩尤败后,族人流散,一部分归附黄帝,一部分则向他处迁徙!
记载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传说里龙是马脸牛头。类似的是,共工传说是北方水神是一种水龙。
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龙鱼河图》)或七十二人(《述异记》)者,则神之蚩尤又类人间一巨人部族。
而《皇览·冢墓记》复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现今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园镇),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阳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山东人),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柳树庄附近立马关)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
《封禅书》记齐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终以战神形象,载入史册。
功绩
由于原始社会阶段,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自春秋战国以来以致如今,中国的历史典籍,都只是根据历史传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黄帝时期。然而,在黄帝时,中华民族就有三个著名的伟大始祖,即黄帝、炎帝、蚩尤。但是,在我国历来的官方正统史中,一直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始君,后来炎帝也逐渐被确认。所以,这里我们着重谈谈蚩尤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之一的问题。
首先,应当指出,蚩尤是中国苗族的先祖。因为如今的中国苗族的族属渊源,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原始社会末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远古的时候就生活着很多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以蚩尤为首领。《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都说蚩尤是九黎之君。他们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地辛勤开拓,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跃而成为雄踞东方的强大部落,并且最早进入中原。我党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写道: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是以猛兽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在九黎部落进入中原之后,炎帝族也自西方牧进入中部地区,与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的冲突。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后业,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展开了原始社会末期规模空前的部落大战——涿鹿大战。在战争初期,黄帝由于兵力不足,又对地形气候不了解和不习惯,因而“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后来黄帝族创制了指南车以识别方向;并大大增添实力,才转败为胜。最后双方决战于涿鹿,九黎被打败,其首领蚩尤也被擒杀。
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蚩尤民”,三苗这种部落群体的发展,最后形成了部落酋长国。范文澜写道:“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据战国时人(吴起)说,三苗国的地点大致在长江流域内一块狭窄的地方,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无从考证,因为战国时代离三苗时代已经过去近2000年,而且吴起之前,大多把三苗作为中原地区民族。从古籍(尚书)的记载来看,三苗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的毁灭,其遗部被迁往西北。
三苗与后来荆蛮是否有关系,已经无从考证,它们的地点并不对应,虽然都在长江流域,但荆蛮的地点大致在长江上游的汉水流域,而三苗的地点,无严格考证,如果根据吴起的话,大致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两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的狭窄区域,在时间上更不对应,相隔了一千多年。
三苗与后来的苗族,更不存在对应关系,“苗族”这个称呼是宋代才有的,与三苗时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并非苗族的自称,是宋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从考古来看,如果三苗确实存在,应该与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有关,但这两种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藏缅民族特色,以虎为图腾,而苗族文化无法找到与之有明确对应关系的证明。
可见三苗、荆蛮、苗族,并不存在任何对应关系,它们是不同时代三个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还是有一定关系,《周书·吕刑》的“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国语·郑注》的“有苗复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后也”,等记载,就已经显出“九黎”和“三苗”的亲缘关系。《礼记·衣疏·引甫刑·郑注》说,“有苗、九黎之后……居于西裔者三苗”等语,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后裔。宋代以后,一些人将苗族和三苗联系起来,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红苗蟠据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但是这些书大都是一些游记、县志之类,不具权威。不过今天的苗族人民普遍地将蚩尤和三苗视为自己的先祖。
五千年前,与黄帝同时代的九黎部落联盟,据史书记载,其成员中除了苗族以外,还有黎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如果按照过去史书的称谓,把远古时代居住在南方的人统称为“蛮族”,或称“南蛮”、“荆蛮”,那么就把我国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都包括在内了。这就是说九黎、三苗、南蛮,不仅是苗族的先民,而且也是黎族、瑶族、畲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先民。而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蚩尤也就不仅是苗族的先祖,同时也是黎族、瑶族、畲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先民。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苗族在古代多次迁徙过程中,包括南迁和西迁的过程中,逐渐演化为若干民族,只有一部分仍保持着苗族的称谓。由此可见,这些演化出来的民族自然也是九黎的后裔,蚩尤亦当是他们的先祖。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是说,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别支。据史料记载,姜姓就是西北一带原来的姜族,后来称为羌,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迁到贵州、云南。如今贵州西部的羌族,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云南的羌族,其来源与贵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开的族号为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由此可见,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当是羌族的先祖。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历史人物。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和历史传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历史人物当是黄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说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国人民长期怀念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关于中国人民怀念黄帝、炎帝的情况,已有许多论、著的文章作了阐述,而对中国人民怀念蚩尤的情况则论述得很少。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谈谈中国人民长期怀念蚩尤的情况。
首先,在蚩尤死后,黄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由此可见,蚩尤在九黎部落联盟战略被擒杀而死以后,黄帝及其族人们就将蚩尤的形象用来威吓天下八方,从而将蚩尤变成了自己的保护神,并对蚩尤加以崇敬和缅怀。
其次,苗族人民较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剖”,按湘西苗语意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的苗族人民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的化身,这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进为枫木”的传说有关。黔东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词的含义也是把蚩作为苗族的始祖来看待和怀念。川南、黔西北一带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再次,汉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长期怀念着蚩尤。民间传说,一直在说蚩尤是一位长期受人怀念的历史人物。《苏氏演义》说:“冀州人把蚩尤称为神,民间人常作戏;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汉武帝时,太原人还为蚩尤立祠;。如今,河北省涿鹿县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庙等,深绶当地人民的怀念和祭祀。
此外,瑶族、黎族、畲族、羌族和南方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人不同程度地长期怀念着蚩尤,把他用为伟大的历史人物传颂着、纪念着。
可见,蚩尤是中华民族永远怀念的历史人物。
地位
摒除错误的思想观点,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确认蚩尤的历史地位,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蚩尤的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与黄帝同时代的伟大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然而,几千年来,蚩尤的伟大形象和地位却被严重地歪曲了,贬损了。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应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确认蚩尤的历史地位,以增强中国历史的科学性,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但是,多年来有几种错误的思想观点,严重地阻碍了对蚩尤问题的拨乱反正。为了摒除错误的思想观点,以便能较顺利地给蚩尤正名,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对这几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加以辨析。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和前提,现实是未来发展的起点。中国近现代文明是从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果。在黄帝时期的古代中国,黄帝、炎帝为了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蚩尤也为中国古代文明作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之一。
第一、蚩尤为物质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蚩尤蚩尤统率的九黎部落联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个面对海河而生长起来的部落,是当时三大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物质文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借助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发明了谷物种植,已经开始由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这是历史和文明的一大进步,是对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而谷物种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壮苗等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苗”字来给蚩尤的子孙命名为“苗族”。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创制较精美的陶器,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也是对中国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第二、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赞写道:“据说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我认为,蚩尤不仅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而且也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管子·地数》说:蚩尤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铠矛戟”。《史记·五帝本记》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书还说
,蚩尤能制造的最早发明者,为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冶炼业的出现具有划进代意义,从此,人类开始进入了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规、实行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国,蚩尤首创法规,实施刑事法,以肃纲纪。《周书·吕刑》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路史·后纪四·蚩尤传》在记述蚩尤被擒杀后说:“后代圣人著其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这也说明蚩尤严格实行法制而树立了威严的形象和产生了浓远影响。同时,郑玄注曰:“苗民,谓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变九黎言苗民者。”这也同样说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创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还说,兵器和刑法是蚩尤发明的,后来被黄帝部落集团效法。可见,蚩尤乃是中国古代法制的缔造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