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作文800字最新版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一下时事评论作文800字最新版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可以解决大家的疑惑。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时事评论作文800字最新版的话题。

1.高三时评类作文怎么写

2.求一篇近期的时事评论,800字左右

时事评论作文800字最新版

高三时评类作文怎么写

       时评类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一冲九天,富于理性就是要以事实出发,理性对待,不能平空幻想。

       一、引述事件,简明扼要——扣材是第一要点

       时评类文章,在开端处必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写作的根源所在,立论所在。相当于材料作文的引述材料,在材料作文中,引——就是引述材料作话题,揭示论点或提出问题。它属于“引论”的部分。最好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一般说来,材料不同,引述方式各异:文字多的叙述性材料应概述,精辟的名言警句要复述,寓意深刻内蕴丰富的文字要阐述,漫画型材料要对画面作简洁介绍和扼要阐述。对时评而言,引述的事件应该有出处和来源。

       引,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事件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二、分析原因,透析根源——围绕材料议论的最佳手法

       探因分析法,也叫因果分析法。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如为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叙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牛顿小的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大猫和小猫出去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大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尽管如此,牛顿立志探索科学的奥秘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累累硕果。接着用探因分析法就是: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牛顿正是因为在这种“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这正是在举出事例之后,沿着牛顿为什么会成为科学家的思路,探究其根源,从而证明了“人要立志”这一论点。

       此类分析法常常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探因分析法的好处是,一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绝不会发生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现象,二是完全符合“不偏离材料的中心”这个高考作文的考点;第三,增强了材料作文的思辨性。

       三、探源本质,哲理思辨延伸拓展议论空间

       从根本上说,议论文的主体就是在回答 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当我们在论证某个论点时,应该开动思维,多追问几个

       “为什么”。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分论点。由于因果联系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一种普遍联系,因此,运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法切分分论点也是议论文写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

       缘其事,析其理,可明得失,辨真伪。例: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附: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在这一段落中,考生可以引经据典,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知识面,深挖根源,以及社会影响,对材料和观点进行拓展延伸,使观点深化。

       四、联系现实,旗帜鲜明——以小见大,广泛涉猎

       (一)联系现实部分在全文中出现的位置

       联系现实部分往往在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也可用于全篇。我们中学生写的议论文,也可以在全篇都联系现实中鲜活的事例,而不涉及历史,这种情况很少;多数都是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即在旁征博引古代的一些典型事例或名人名句之后,又联系到当今社会中鲜活的事例;还有的仅仅在文章的结尾之前,联系当前现实情况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论证中心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时代感。

       部分联系现实,出现于文章的中间或后半部分

       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

       (09上海高考满分作文)

       郑板桥的书法之所以闻名,被称为“板桥体”,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它自身的特色,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设想郑板桥当初如果只是用隶书或行楷,即使模仿名人的笔迹再出色,也不会在书法界有如此大的成就吧!

       例如现在经营餐饮业,竞争很激烈,随时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性,据网上统计,业绩好、受顾客欢迎的,大多数是主题餐厅。有在一片黑暗中进食的餐厅,有专门以白领女性为顾客的餐厅,考虑到白领女性的烦恼,特地提供免费营养减肥套餐,并提供一次性拖鞋,除去她们穿高跟鞋的不适。这些餐厅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较好的业绩,因为他们的主管经营有道,知道如何突出店中的特色,迎合顾客的需要。

       又如英国十六、七世纪的著名画家乔治·摩兰,他的油画作品起初被当做贡品运往中国的时候,人们以为远看还行,可近看一无是处,只看得见一片片的颜料。正是因为这种特色,他的油画作品还是渐渐别国人所接受了,甚至以有他的作品收藏为荣。

       其实,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于现在上海着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因此今年财经大学、海事大学、海洋大学都非常热门,许多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即使自己的孩子不喜欢,也硬逼着他们填上这所学校。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自身的特色和别人的特色一样时,那也就不可称其为“特色”。反之,只要根据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填报学校,即使这门专业是冷门,只要自己有兴趣,就可以学得很好,说不定毕业后会成为各公司争夺的人才呢!(联系生活现实,加入个人见解,使文章既有了“我”的存在,又增强了时代感)

       做人也是如此,有谚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值得去做的事,那就放手一搏,努力去做吧,又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呢!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

       但特色并不等于个性,在做任何事之前,要考虑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培养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可以活得更精彩,生活也会充满乐趣。

       (二)整篇联系现实,可以用多个时事热点组织文章,也可以用一个时事热点贯穿全文。

求一篇近期的时事评论,800字左右

       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祸首 "低碳生活"成新兴潮流时尚女孩追求的是“减肥”,上班族在意的是“减税”,学生关注的是“减负”,如今,你“减碳”了吗?也成为一句流行语。频繁的台风、干旱、洪水,冰川加速融化,物种加速灭绝,这些都是全球变暖带来的灾难,而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正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我们每天都要呼吸、上网、用电、坐车……这些都能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我们一天到底排放了多少碳呢?根据统计,中国家庭每年碳排放量的平均水平为2.7吨。记者了解到,南京许多市民在生活细节上更注意节能减耗,方式方法也更科学新潮,“低碳生活”也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态度。“低碳达人”天天“算计”自己 “原来我们生活中每一点一滴都是可以量化为数字的”,记者了解到,网络上已经开始流行各种低碳生活计算器:“碳排放计算器”、“全民节能减排计算器”、“碳排放量计算网站”……豆瓣网的一些网友,更是建起了各式各样有关“低碳生活”的小组,他们积极推广“碳中和”概念,研究如何减少碳量排放,教网友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 “80后”的李欣在大学里学的是环境专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低碳族”。她告诉记者,身边的不少闺蜜们每天都在为减肥发愁,而她却特立独行,每天会用网络上的“碳排放计算器”来计算自己的“低碳生活”。“走楼梯上下一层楼能减少0.218千克碳排放,少开空调一小时减少0.621千克碳排放,少用一吨水减少0.194千克碳排放,少用10双一次性筷子,可减少0.2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 李欣时常向家人和朋友推广低碳理念和减少能源消耗的妙招。“连少吃一顿肉也是环保,因为畜牧产品的生产比蔬菜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少吃0.5千克的肉,可减排二氧化碳700克。”李欣告诉记者,身边有很多朋友,现在都开始坚持从小习惯改变自己,做个“低碳族”。 专家教你给二氧化碳算账 这些数据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杨富强博士告诉记者,给二氧化碳算笔账其实很容易,不管是个人的吃喝拉撒睡,还是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都能一清二楚地计算出。比如,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 耗电度数×0.785;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2.7;乘坐飞机进行200公里以内的短途旅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Kg)=公里数×0.275…… 杨博士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人每天通过呼吸大约释放二氧化碳1.14千克;电脑使用一年平均间接排放二氧化碳10.5千克;汽车的一台发动机每燃烧1升燃料向大气层释放二氧化碳2.5千克。在中国,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开1.6L排量的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吨。 “这个数字其实挺可怕的,低碳生活真的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把家中灯泡换为节能灯,把空调温度调低两摄氏度,减少看电视时间,用洗脸盆接水洗脸,坚持用手洗衣物。”杨博士表示这些都是自己身边的小事,随手能做到。 “低碳生活”真能改变地球温度吗? 不少市民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如果点点滴滴都在注意“低碳”,真的能缓解地球变暖的脚步吗?杨博士肯定地告诉记者,全民低碳生活,对减缓地球变暖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 他告诉记者,二氧化碳在地球上能够存在上百年,现在地球上的二氧化碳还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制造的。在100年内,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增加到原有的两倍左右,升温已成为必然。到如今人类还在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减少工农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却往往忽视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杨博士说,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的是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据测算,1999年到2002年间,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已占到每年全国能源消费量的大约26%,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居民也成了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客户”。 南京市民人均每年消耗二氧化碳8吨 而据统计,我国人均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而在南京,人均每年消耗的二氧化碳达到8吨。1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什么? 杨博士告诉记者,在25摄氏度常温及标准气压下,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所占空间为556立方米。一个奥运会游泳比赛专用水池的大小约为2500立方米。在英国,平均每个家庭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10吨/年,体积相当于两个奥运会专用泳池。而美国的家庭年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0吨,足以填满四个半奥运会专用泳池。按照78.5公斤碳排放量需要1棵树来吸收计算,南京人每年需要种植101棵树才能抵消自己的碳排放量。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诺奖国庆阅兵前,不少人对建国60周年阅兵无比憧憬;国庆阅兵过后,阅兵的壮观场面迄今还在我们的脑海里反复播放。这次盛典刚刚画上句号,另一场特殊的“大阅兵”又将拉开序幕。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即将逐一揭晓。诺贝尔基金会宣布,2009年诺贝尔奖本年度各奖项得主揭晓仪式将于本月5日起陆续举行。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扬子晚报》10月4日报道)勇攀世界屋脊,力争世界第一,是炎黄子孙的生存哲学,也是我们的文化指向。创造了无数世界奇迹的中华文明,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与诺贝尔奖无缘。虽然炎黄子孙早已冲入诺贝尔奖这个世界级的科研俱乐部,怎奈他们不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科学家的身份获得这一殊荣的!恢弘的60大庆阅兵仪式,展示了当代中国的各项实力,由此振奋了无数中华儿女,激励了国人无限的爱国热情。面对10月5日起陆续开奖的诺贝尔奖项,我们该以何种心态来看待这一举世的盛典活动?有人说,诺奖不过是一个著名的评奖活动而已,其本身说明不了什么。诚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就其实质来看,诺贝尔奖确实只是一次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纵然没有这个奖项,世界依然会发展,人类依然要生活。不过,就此否认诺奖的重要性,显然有点过于消极和悲观。诺奖是世界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大展示,其意义不亚于一场阅兵,向全世界展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比现实版的阅兵更进一步,诺奖的评选虽然每年都进行,但其绝对数量非常有限,迄今为止也不过区区几个(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与文学奖)。全球60亿人每年角逐这几个奖项,并且是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奖项,其难度之大,意义之重大,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不然,我们中的一些人也就不会对这个奖项抱着“吃葡萄”的复杂心理,酸楚的感觉常常令我们难以释怀。这是一点典型的“不差钱”心理,反正我们拿不到的东西,其意义便要被人为地降格几个等级。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其责任也应是多维的,其中就包括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科学技术文化方面的硕果。与诺奖无缘,说明目前我们的科研成果与世界顶尖级水平还存在一段距离,我们应承认并正视这个尴尬的现实。诺奖颁奖对世界的期盼程度毫不逊色于一场展示国家有形实力的阅兵,因为一个国家的各项实力最终是靠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方面的软实力来体现的。虽然诺奖的指向是个体的人(科学家和作家),但其真正的指向又何尝不是民族和国家!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能够频繁出现在年度的“诺奖阅兵行列”中,这本身也是一种无上的荣光,体现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贡献。以“科技立国”、“科技强国”为强国目标的中国,当然应该以加盟诺奖阅兵为奋进的目的。和常规阅兵不同的是,阅兵可以通过集体训练达到阅兵的效果,而诺奖需要多年的卧薪尝胆方可磨得一剑。我们只能当“诺奖阅兵”的观众而与其“阅兵方阵”无缘,表明我们的科研政策需要调整,我们的科研传统有重新自省的必要,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含文化创造者)需要发扬冰雪厉清操之精神,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长期的静心苦研,诺奖是难以青睐我们的!

       好了,关于“时事评论作文800字最新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时事评论作文800字最新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