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

2.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3.数学说课稿三篇精选 三年级

4.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5.小学《分米厘米毫米》说课稿

6.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7.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8.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_小学数学说课的流程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讲的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习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认识……、掌握……

 能力目标:能熟练运用,通过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思想,培养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用情境教学法,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境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对的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课堂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故事(做游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从而引入今天的新课——

 (二)自主探究、得出新知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

 (2)……

 (3)……

 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总结,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出示课本例题,让学生先自己练习,再讨论分析,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指正,引起学生警觉。

 (2)结合课本内容,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能真正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解生活中的问题。

 例:……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若学生总结的不够完善,教师再加以补充,强化对知识的认知。

 (五)布置作业

 在使全体学生掌握本节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分层次布置作业,使基础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进步,并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五、说教学评价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掌握所学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篇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八单元,这课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二年级已经感受事情的不确定现象,本节课目的进一步感受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情况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游戏转盘和摸球、摸糖及机智问答的情况,让学生亲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之分。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四、说教学策略

 1、说学情

 通过对二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学习,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是不确定发生的了。

 2、设计理念

 本着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习的理念。设计了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3、教具准备

 乒乓球、转盘、硬币、盒子、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老师先点明我们要做一个摸球游戏,让学生推荐两名男生,两名女生到讲台上来,在其中只能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留下来,让下面的学生都猜,他们谁可能会赢,然后让学生分别以剪子、包袱、锤和抛硬币的形的式来决定胜负。在比赛之前必须讲清规则。这时板书课题。

 (二)活动二

 老师和留在讲台上的同学进行摸球游戏,让下面的学生在练习本上记录。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概念。让学生猜为什么另一个同学会总是摸到白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

 (三)活动三(转盘游戏)

 结合生活实际,说超市正在举行摇奖活动,让学生初步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使用权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可能性的大小是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四)活动四(装糖游戏。)

 这个游戏是根据老师的口令往盒子里面装不同颜色的糖,这个游戏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在提要求之前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脑想,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了可能性,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

 (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学习身边的数学。

 (六)总结: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节这你有什么收获?出示学习目标,对照学习目标看一看一自己完成的学习是否完成任务,是否满意。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了"猜测——验证——分析试验数据"的亲历过程,学生学生身边有价值的数学。

 

篇三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米和吨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的突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量为3————。(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直观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教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的概念的构建。

 3,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出示例题:5吨=()千克5吨680千克=()千克2000千克=()吨2450千克=()吨()千克(2)、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个()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二、 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 实物导入,初步感知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 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我用幻灯机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

 当学生能看图区分出平移和旋转以后,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让学生学以致用。

 3、 游戏探究,巩固新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先和学生做一个游戏,我先点名叫一个学生做示范,让他听我口令运动。例如:我说:“某某同学向右平移两个座位,然后旋转一圈,再向左平移两个座位。”当我做完示范以后可以叫一排同学听命令,然后再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由点到面的练习,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课堂,也可以使学生用身体来加深体会。

 接着,我让学生进行有关平移与旋转的手工制作大比拼。

 4、 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在这一环节的练习中,我创设小鱼找妈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在方格纸上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

 我出示方格纸后说:“哟,这条小鱼正着急地找它的妈妈呢。它们该怎样游,向什么方向游多少格才能碰面呢?要嘴对嘴才算碰面哦。请你们两人一组帮它们设计路线,并把路线记录下来。”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再创设房子会搬家的情境,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 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 找点→连点→移点

 旋转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东南西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中的起始课。本课通过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简单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进一步学习路线图奠定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窨欢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窨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此,从小学会正确的辨别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人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学好本课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2、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位置,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借助现实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与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给定东南西北中的一个方策,能准确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5、教学难点: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二、说老教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游戏活动等既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趣味性的方式构建新知。融观察实践、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学习方法和气探究。

 三、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加强同生活的联系,所以,我们强调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发现能力,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全身心地设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活动,导入新课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人民民主课一开始,我就抓游戏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复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

 (二)实际观察、感受方位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从“你知道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来的吗?”谁说:你是怎么找到东的?“”你还能找到其它三个方向吗?“为引子,从而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辩认学校的四个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说一说这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让学生随意转身,面向各个方向指指说说。如”我面向东,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和合作与互助,培养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室内辩认,学以致用。

 基于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我在这一环节回归生活、玩中强化中高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如:让同学们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这是为后面学习地图方向做准备。

 其次,我让学生玩“超级模仿秀”的游戏,如:学青蛙向南蹦两步;面向西学公鸡迈几步;超凡脱俗东扮孙悟空;向北点点头等。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感情辩论方向。

 (四)整理记录,实现迁移。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学校地图,由于绘制的地图方向不一致,人们难以根据地图找到要去的地方而产生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必须有统一的方向才使人们看得懂地图,不会混乱。在这一问题矛盾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得出: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明白了地图上的规定,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规定对自己绘制的地图进行修改,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五)玩中练习,拓展应用。

 方向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堂上的学习很不够,需要在生活中观察、应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环节体验收获、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森林之家这一情境练习。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到小动物的家吗?你是怎样找到的?其次让学生说说:想去哪只小动物家?该怎样走?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地图上方向的认识。最后的课堂总结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并鼓励学生搜集辨别方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正所谓“课虽尽,思未了。”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倍的认识》: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板书:倍的认识))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认图形》是在学生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以这些知识为支撑点,把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按边的数量统一命名为四边形。并在此知识点上通过迁移,让学生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参与对图形的摸、搭、数、折、剪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难点: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4、教具准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为了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本课我借助以下教具教学:

 (1)长方形、正方形纸张;装有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信封;小棒等

 (2)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在教学时,我用情景教学、直观教学、活动教学、合作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然后此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认识五边形、六边形,从而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这样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学法:教学本课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通过看,摸,数,折,剪等活动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充分感知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特征,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充分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3分钟)

 新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景,再现旧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到有趣的图形王国去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已经认识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巩固旧知。

 (二)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1、认识四边形(10分钟)

 出示地砖图,由体到面,说一说它们的面分别是什么图形?然后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出边,接着通过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数一数边有几条?亲身经历了发现边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在于不断的自我探究之中。最后归纳出四边形有4条边。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进行判断后,要求学生分别说一说为什么有的是四边形,有的不是四边形。进一步加深对四边形的理解。

 2、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10分钟)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自主学习五边形、六边形。通过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的活动,近一步巩固五边形、六边形的特征,并迁移出多边形。今天我们认识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或者以后还会遇见更多条边围成的图形,它们有个更大的名字,我们统称它们叫做多边形。

 接着让学生思考: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数它有几条边。

 (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15分钟)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为实现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动脑数一数、折一折、剪一剪来巩固新知,深化思维。

 (四)交流深化拓展延伸(2分钟)

 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它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我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本课学习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本课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比赛、动手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体会了图形的联系和变换,发展了空间观念。实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理念。

数学说课稿三篇精选 三年级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情景,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动手活动与类比思考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电脑出示"野生动物园"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4人一组充分说一说这些美丽画面上都有些什么,并有序的一一数出,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举例说明法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的含义以后,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1—5中的任意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学生举例说明,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获得用数学的体验。

 3.发现法 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教师发给学习小组一些圆片,让学生自己摆一摆、比一比,通过摆圆片,让学生发现在1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础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从而了解数的顺序,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观察比较以及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察比较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 观察法

 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主题图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面上都画了什么,观察结束后组织讨论,你怎样看就会又快又不数丢物体呢?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学1—5各数的大小比较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1、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 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头大象,那么,除了大象,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五、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初步反馈,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顺序: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具逐个出示:

 1、图(1)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是它的面积)

 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3)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二)导入新课

 图(2)、图(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

 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7×4=28平方厘米。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

 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怎样的?

 (四)小结

 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

 (五)练习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3机动练习:

 计算下面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列式为()。(单位:厘米)

篇二

一、说教材

 1、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

 (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 。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说教法

 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学法

 1、 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

 2、 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

 1、 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

 2、 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

 (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

 (2)认识1/2 :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3、 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来源与生活。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

 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

 生1:……

 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

 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

 生:每人一个

 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

 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

 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

 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

 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 (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 (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

 5、 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

 6、 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7、 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

 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

 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

 8、 练习:(判断题)

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

 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

 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

 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

 (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书: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书:1/2>1/8>1/32

 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

 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B、拓展练习

篇三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师:上几节课的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你能说一个分数吗?

 让学生举例,并让学生说一说他举例的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2、师:陈老师刚才在来你们学校的路上看到一辆汽车的标志(师出示宝马车的标志),

 改成你能在这个标志里找到分数吗?(生1:蓝色部分是这个标志的2/4。生2:空白部分也是这个标志的2/4。)

 3、师:陈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

 (生1:陈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6。生2:吃了3份就是这块巧克力的3/6,吃4份的话就是它的4/6。生3:全吃完就是这块巧克力的6/6……。)

 二、探究同分母分数加法

 1、看到黑板上的2/6和3/6你还想到了什么?(2/6比3/6小,分母相同……)

 2、师: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吃的巧克力提个数学问题呢?

 3、现在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你怎么来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说法呢?(证明自己的方法)

 4、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说法是正确的,让大家都来接受你的说法,好吗?(比如可以画,可以折、可以写、甚至可以组织语言来说)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汇报并说说想法

 生1:我们小组认为应该是5/6比如巧克力先吃掉2份,就是它的2/6,又吃掉了3份,就是3/6,合起来是5份,所以是5/6。

 生2:我是折纸的。

 (出示折好的纸:)2/6是2块,3/6是3块,一共是5块,所以是2/6+3/6=5/6

 师:2块是几个1/6。

 生:2个,3块是3个1/6。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5个1/6是5/6。

 师:有没有画图的呢?

 生:我画的是长方形的图。(实物投影展示)

 6、另外的你们会算吗?比如1/6+3/6(5/6)

 说说你的想法(1个1/6加上3个1/6就是4个1/6,也就是4/6)

 引导学生小结到算理上:2个1/6加3个1/6是5个1/6,就是5/6

 7、说的真好!你可以从黑板上自己找两个分数相加看,也可以自己写两个分数加一加。

 口头汇报,抓住加起来超过6/6的,比如1/6+6/6=7/6,让学生讲讲为什么不是1/7,讲讲道理。

三、同分母分数减法探究

 1、那谁来计算4/6-3/6,谁来说明一下方法。

 同样的道理,4个1/6-2个1/6就是2个1/6就是2/6

 2、你能从黑板上挑些分数写一些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3、汇报展示一下

 你是怎么计算的,(分母相同,分子相减就可以了)

 4、一个块巧克力,老师吃了1/4,还剩多少?

 师:一块巧克力我们用什么数字表示?(用1表示)

 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样列式?

 师:试着计算

 生:1-1/4=4/4-1/4=3/4

 把1看成4/4,4个1/4减去1/4等于3个1/4,是3/4

 小结:计算用1减几分之几时,我们把1看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来计算

 四、解决问题

 1、计算

 1/4+2/42/8+5/86/8+3/83/5-1/5=7/9-5/9=1-7/9=2/3-2/3=

 五、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有问题吗?生表示没有问题)你们没问题,我提个问题:1/2+1/4、1/2-1/4,你们能解决吗?

 6、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1/62/63/64/65/66/6

 2/6+3/6=4/6-2/6=

 1-1/4

小学《分米厘米毫米》说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10米,铅笔长10厘米,身高120厘米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1毫米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2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xx》是xx版数学教材第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难点是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着重用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积极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拨一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用了电脑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分米厘米毫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

 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里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

 2、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信息、课件、计数器,练习纸即一张空的数位顺序表格。

 三、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具体特点,我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究、从已知到未知的方法。

 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万以内数的知识,这是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和必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数学活动自主参与法。

 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为学生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数的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紧张有趣的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能力、发展数感。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课程要求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

 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三、说教学策略

 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百个百个的数”,“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03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

 数位相同时从高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8大于6,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例如:1008和987。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数的延伸和扩展。因为1000和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里显得格外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亲自操作数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过程。

 2、在巩固“个”“十”“百”等计数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认识计数单位“千”,感受大数的意义。

 3、准确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结合现实材料感受大数的意义,逐渐发展学生的数感。

 情感与态度:

 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测意识和估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在本课设计中,我主要用实践探究法、问题情境法。本课要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设计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通过一根一根的数,十根十根的数,明确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为学习一千做好了铺垫。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学生在因猜测、产生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质疑、探索。通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一步一步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交流、质疑、互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成功体验。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在现有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部分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也有所熟悉。

 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2、学法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以下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发现规律、掌握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会分析、综合、整理。

 教学程序设计:

 关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本环节通过数数练习,明确一百以内数的顺序,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进一步巩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一百。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准备100~120根不等的小棒,先让学生估一估,在合作数一数本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数完之后,引导学生看一看如何摆一摆、捆一捆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小组一共有多少根小棒?从而引发学生对数位的探究。

 三、实践操作,质疑突破:

 本环节让学生实践操作,明确十个十是一百,学生在动手数数,通过摆放数位盒,一次又一次经历满十进一的数数过程,初步理解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而且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建立了“个”“十”“百”“千”等计数单位,在数数的过程中,自然安排写数,读数以及数的组成,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贴近生活,应用新知:

 本环节通过灯片展示校园生活中的数据,如“本班捐款352元,全校共有825名男生等数学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尝求知过程的愉悦同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

#二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一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问:如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就有同学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同学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同学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天表示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谁来协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同学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结果给予评价,让同学更深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写法。教师在同学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局部的意义。我认为这局部同学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环节让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别的同学下面做。做完后集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同学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同学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同学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时师生一起来研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同学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同学来猜一猜。然后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同学先来说一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让同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同学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提高了自身的思维判断能力。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三

 一、教材分析

 《辨认方向》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能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增加参与、体验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会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新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2、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现实生活中的方向。

 三、说教学设想

 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我取了以下措施:

 1、借助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理解深化四个新方向。

 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辨认八个方向,我设计了做“方向板”的活动,顺势利用“方向板”做实践性练习。

 3、为了区分图上方向和生活中的方向,我设计了在教室里做一个大的方向板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课件、方向板。

 五、说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有以下以下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让学生我们上节课学过哪些方向?再说一说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别是谁。

 (二)实践探究激趣解疑

 活动一:辨认平面图上的方向。

 1、观察情景图,复习四个方向。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先请学生说一说:看平面图的方法,随机在黑板上画方向标。然后让学生汇报。

 2、引出新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北面。有的可能说,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教师可以借机提出疑虑:“动物园又不会走,怎么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儿呢?动物园到底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发现:动物园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的位置,并鼓励学生自己给东、北之间的方向起名字,从而了解到生活中的东北方向。进而指出:东与北之间的部分都叫做东北方向。

 接着教师请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图书馆、少年宫、电*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校的东南方向有什么?怎么找东南方向?(先找东,再找南,之间的部分就是东南)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书馆、动物园、少年宫、电*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新认识的方向起名字,学

 生亲身经历了认识生活中客观事物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注重了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联系生活玩中强化

 活动二:制作方向板

 这样不仅可以区分方向板上的8个方向和生活中的8个方向,而且对于四个新方向一目了然。再利用它做一些实践活动的练习,从而体会到方向和位置一样,都是相对的。要找好中心点才能确定方向。进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反应能力。

 活动三:把你的方向板和教室的方向保持一致,同桌或小组间进行你问我答的游戏活动。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出示中国地图,先来找找首都北京在哪里?

 我们的家乡大致在北京的()方向,实际是以北京为中心,我们可以在那画一个方向标,从而使问题一目了然。再找吉林、辽宁、四川分别在北京的()方向。

 (五)师生整理体验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谈两点:

 1、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2、让学生自我评价,比如,问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精选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类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这类现象成为确定性现象,有些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初步体验生活中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学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及自身的体会使学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的概念。

 教学过程:

 1、教具准备:盒子、5个红球、5个白球、

 2、创设情境:

 元旦节晚会上,学校准备了一次摸奖活动。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摸奖机会。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如果请你设计,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

 设计意图

 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选择性更少的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理上的准备。

 板书学生的方案:

 全放红球 全放白球 既放红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动,体验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试验,并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组织,确定记录人和汇报人;

 2、摸前搅和一下,摸时不能看,按一定顺序来摸,次数不定;

 3、每摸一次,就把结果记录下来;摸完后,观察记录单,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认识“一定”、“不可能”、“可能”。

 学生汇报试验结论,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验的。如,汇报全放红球试验时,说一说放了几个红球,摸了几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颜色的球吗?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

 6、判断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仅可以描述摸球试验的结论,还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会现象。根据P105图,想一想,这些的发生是“一定”、“不可能”,还是“可能”?

 组织汇报,说说判断的理由。

 拓展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些现象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7、巩固学习效果

 通过教材108页1、2两个题目巩固学习效果

 8、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实验总结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实验,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猜测可能性,然后进行验证,最后再巩固总结可能性,这样会起到更好地使同学们接受的效果。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2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戏》,见课本第87—88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B、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实验操作的过程,在观察、思考、讨论以及合作交流过程中认识可能性的大小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体会用数据表示可能性的简洁性。

 教学难点: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具、学具准备

 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黑白棋子若干

 五、教法、学法:

 (1)引导发现法

 (2)分组讨论法

 (3)游戏和抢答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欣赏乒乓球队员精彩,树立向他们学习、为国争光的目标,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突然问乒乓球比赛时,怎样决定谁先发球的?学生有可能不会答,老师告知乒乓球比赛猜球决定谁先发球。并问,这样做公平吗?(公平,因为,球在左手和右手共有两种可能性,左手和右手的可能性相等。)

 2、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纸盒,纸盒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3、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4、感知数据,体验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

 5、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6、接下来练习题的设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作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7、最后通过听要求给纸盒里增减球来进一步体会可能行的相关知识,搭建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

 七、板书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一定能可能性是1

 不可能可能性是0

 1黄1白黄球1/2

 白球1/2

 1黄7白黄球1/8

 白球7/8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3

 说教材: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数学第五册90~91页的内容,本课教学的内容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认识发生的等可能性。这是学生在已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初步认识某些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奠定基础。

 教材先组织学生玩摸球的游戏,袋中装有3个绿球,每次摸1个球,摸出后把球放回原处,一共摸40次,让学生在摸球活动中体念摸到红球,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一些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还通过抛小正方体装铅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发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确定。

 说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之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绿球的机会是相等。

 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老师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光芒。

 说教学流程:

 1、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有关可能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及知识两方面的准备。

 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引导非常自然,产生于学生记住摸球结果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取于学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学生的生活应用。

 3、就小学生而言,认识某些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而实验活动是学生直观感受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骤。为此,老师精心组织活动,明确活动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到摸到红绿球的次数差不多,并进而启发学生想象,继续摸下去的结果。

 4、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归纳反思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5、抛小正方体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活动进一步直观感受发生的等可能性。

 6、课后学生自主总结,既能把所学知识结合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观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游戏贴近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4

 教材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教材选取了摸球游戏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通过主题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设计思路:

 1、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试验数据,经历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让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在活动交流中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确的随机概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主要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获得对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小学数学可能性的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内容。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发生的概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单元安排的是简单的等可能件,等可能件与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是紧密相联的。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体验事情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发生的可能性。教学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随机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出发,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在课堂上使得孩子们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体验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发生的可能性。能根据指定的要求设计公平的游戏方案,对简单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理由。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方法目标

 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验证试验结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体会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重视数学素养和学生公平、公正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学生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但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于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直观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五年级学生对“可能性”有一定的了解,能用“经常、一定、偶尔、可能、不可能”来表述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数学问题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打算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经历“生活问题——实验探索——科学验证——实际运用”的过程,选择“探究研讨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其在游戏、观察、猜测、验证与交流中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学生主要用以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学习法”,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动手实践,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知

 课件演示教科书第99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的?以抛硬币为例,重点引导学生活动、探究发生的可能性。揭示课题:可能性(板书)

 设计理念:由足球比赛开球前的情境引出游戏公平性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初步渗透公平规则的重要性。

 (二)分组实践,探索体验

 1、分组实验,获取数据:首先课件出示实验要求,然后请各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分析数据,初步体验:正面朝上的次数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是非常接近的。

 3、阅读材料,加深体会:课件出示几位数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观察数

 据,发现抛的总次数越多正面朝上次数和反面朝上次数越接近。

 4、分数表示,科学验证:引导学生用来表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板书)然后问: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

 设计理念::让学生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去学习,即“从做中学”,学生才能真正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三)实际运用,智力冲浪

 1、转盘转转转:

 课件出示9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发现不公平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方案。然后把全班分成三组,用“转动转盘获答题机会”的方式,完成教科书练习二十的1、2、3题。

 2、课件出示“摸奖”:如你是摸奖者,认为这样设计公平吗?并说明理由。(最后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3、智力冲浪:教师准备1个黄球、6个绿球放在盒中。

 (1)猜猜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不能确定?必须知道什么?

 (2)告诉数量,说说摸出黄、绿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3)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应怎么办?

 (4)要使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变成绿球的,又应怎么办?

 设计理念: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体现知识的价值,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四)回顾新知,归纳概括:

 引出概率定义,指名说说生活中的可能性实例。

 新课标指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因此我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给每个学生活动、讨论、合作、表达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中学习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