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是几年级课文_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主要写了哪六个朋友
2.山中访友主要内容 内容介绍
3.《山中访友》文中的第一段两个“满怀”分别是什么意思
4.山中访友 恩泽 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山中访友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什么运用了拟人和什么
6.山中访友课文解析
老桥德高望重体现在桥的年代之久远,和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对应的原文是: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所写,最初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现已选入小学六年级教材。
主要内容: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
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
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所感染。
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拥有想象力,语言运用了拟人与比喻手法,富有节奏感,显现出山中景色的美好。
百度百科-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主要写了哪六个朋友
作者拜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
老桥,鸟,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雷阵雨,石头。
作者称呼它们的:古桥——老朋友树林——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扩展资料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本文通过记叙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的过程,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参考资料
《山中访友》百度百科
山中访友主要内容 内容介绍
山中访友主要写了以下六位朋友:
古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
山泉——“要我重新梳妆”
溪流——邀我“唱和”
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作者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描绘出充满诗意的画面,语言运用了拟人与比喻手法,富有节奏感,显现出山中景色的美好。
扩展资料
《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杰作。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
作者简介;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3000多篇,中短篇30余篇。代表作有《李汉荣散文选集》、《山中访友》等。
百度百科-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文中的第一段两个“满怀”分别是什么意思
1、《山中访友》主要内容是“我”去山中访问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大自然中的一切朋友,心情十分愉快。表现了作者对山中的一切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杰作。
3、李汉荣:1958生,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笔名牧童、林中河,陕西勉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汉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当代作家。亚洲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签约作家。
山中访友 恩泽 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一个“满怀”指整个前胸部分,如“撞了个满怀”;第二个“满怀”指心中充满,如“满怀信心”。
《山中访友》主要内容:作者满怀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杰作。
扩展资料《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文中句子解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作者对“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喜悦的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德高望重”多用来形容受尊敬的老者,但作者用它来称呼老桥,让我们感受到了桥的年代之久远。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参考资料:
山中访友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什么运用了拟人和什么
不是人是(老桥)
全部资料
山中访友 《山中访友》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杰作。
目录[隐藏]
原文欣赏
作者简介
文章简介
课文研讨
词句解析
教学意见
教学案例
[编辑本段]原文欣赏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的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的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汉荣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1000多篇,中短篇30余篇,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约2000多篇(首)。先后获市、省、全国各类奖项30余次。诗歌被《诗选刊》多次转载,收入中国作协编选的年度选本《中国最佳诗歌选》等选本,并入选北京大学编辑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诗选》、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名篇佳作选》及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的百年选本《新诗三百首》等权威选本;短篇曾被天津《月报》、河南的《小选刊》和长春《短篇选刊》转载;散文曾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资料卡片》、《中学生课处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转载数十篇,并连续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编选,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9年中国散文精选》,《1998年中国散文精选》以及《散文选刊》编选、漓江出版社出版的《1999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0年中国最佳散文选》、《2001年精短散文100篇》等全国性年度选本。 先后出版诗集《驶向星空》(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获陕西省作协第八届505文学奖最佳作品奖)、三卷本文集《李汉荣诗文选》(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包括诗歌卷《母亲》、《想象李白》,散文卷《与天地精神往来》)。文集出版后,引起广泛的好评和反响,《人民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天津《散文》月刊、《绿风》诗刊、《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北京《中国经济时报》、《民声报》等报刊刊载了有关该文集的评论文章。英特网“搜狐”、“新浪”、“中华文艺”、 “作家在线”等众多大型文艺网站均选载作品和相关评论。
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访友》,入选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初一,上册),发表于2002年第1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黑夜里的文字》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商务印务馆联合编辑出版的《中学生课外导读》。他的作品语句通顺流畅,无不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编辑本段]文章简介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寻访一位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3段时,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是老桥。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像,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关于第1问,要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来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种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落叶、小花、阵雨、蚂蚁、归鸟等。关于第2问的回答,参见“课文研讨”的有关内容。
二 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这是一道写作训练题。设题角度新颖,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写作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提示。
[编辑本段]词句解析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编辑本段]教学意见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建议
1.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4.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
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5.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读作“hè”,“蕴”的下面不是“温”。
[编辑本段]教学案例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生:我还有补充,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引读:啊,老桥,你如……)
(学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人树相融感受情境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他把树看做自己的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在望着他。他们真的像是难得的知己。
生:我有补充。“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说人。而现在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树之间的这种深情。
师:你真聪明,你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生:我也有补充。作者靠在一棵树上,靠着靠着,他自己也仿佛是一棵树了,他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了。我从这儿也体会到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情谊。
师:说得好。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山中访友课文解析
《山中访友》中:
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
《山中访友》内容介绍:
《山中访友》主要内容是“我”去山中访问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大自然中的一切朋友,心情十分愉快。 中心思想是表现了作者对山中的一切的热爱,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简介:
李汉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散文佳作入选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000首,散文随笔3000多篇,中短篇30余篇。
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及台湾的《创世纪》、《葡萄园》、《诗世界》、《联合报》副刊等海内外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杂文、约2000多篇(首)。
扩展资料
《山中访友》赏析:
从这意义上说,《山中访友》写的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
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老桥、老朋友树、知己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
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
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
《山中访友》是著名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杰作。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下面是我带来的山中访友课文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中访友课文解析 篇1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方法。
山中访友课文解析 篇2走进树林,便闻到一阵阵花香,淡淡的香气弥漫了整片树林,不用猜,便知道,浓郁的香是热情奔放的野玫瑰,清新淡雅的香是平凡秀丽的栀子花,凑近一瞧,呀!不知不觉又多了几束无名花,她们拥有洁白的颜色,脱俗且含苞欲放,我的花儿呀,你们是我的知己,我的好朋友,每每清晨,总耐心听我讲故事,一遍又一遍,从不厌倦,花儿呀!你们伸展开的花瓣是不是就是你们的言语?也许你们明天就枯萎了,但你们依旧在照样前展露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可有人知道?那一朵朵花,是经过多少风吹雨打,艰辛的磨难而造就的呢?花儿呀!你们是坚强的,你们也是美丽的。花儿,我的朋友!
春风吹拂我的脸庞,一阵阵清爽。我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山中拜访拜访我的好友——露珠。露珠是自然界中很不起眼的东西,被风一吹就不知道飘到那里去了,太阳一晒就蒸发了。露珠是清晨的朝气,它虽然微小,但是呈现了自然界中的美丽。它从不邀功,都是无私奉献。如果你走到花丛边,请留意一下叶上的珍珠。
你好,古松爷爷,你还好吗?经历了这么多沧桑,你不觉得人世间陋恶太多了吗?哦,从你的树杆上应该看出了你的表情你在说是。你是画家的最爱,隐居者的伴侣,君子吟诗的对象。我喜欢你,高傲的性格,与世不争。从你的性格中有一种清高的'品格。古松,古往今来的见证者,它默默无闻但它心知肚明。我喜欢你,古松爷爷!
当我走进这片树林,所有的东西突然变得更有生机了。一切都好像是在和我打招呼。看哪!那颗石头在微微颤抖!这时似乎从石头缝中,我看到了一丝丝绿色的希望,搬开石头,一探究竟。原来是那株初伸头脑的小草。照全了阳光,它伸着懒腰,尽情舒展着自己的身躯。在这个浩大的空间中,它能无止限地扭动自己,抒发自己。小草虽然十分平凡,可是平凡中透着可贵,这种朋友应该值得拥有,这棵草会伴着世界的日星月移更替自己。
那个老树桩是我最敬重的老人。满经沧桑的树桩啊!你在这生机勃勃的树林如此格格不入,但是你得朴实无华却给了人们最实用的帮助。曾几何时你也枝繁叶茂,经历风霜雨打,傲然屹立。这一圈圈的年轮是你生命不朽的见证,你见惯世界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你更是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你无言的姿态更令人自惭形秽。透过你我看到的是古老无言的智慧与灵魂。
可爱的蜜蜂弟弟,是你教会了我人生的真谛——勤奋与勤劳。你说盖房要趁早,你说蜜要勤劳,没有一刻闲着,难道,你们不累吗?也是你们教会了我:劳动最光荣,此时此刻,我对你们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仿佛我也成一只蜜蜂,想着自己的梦想不停的勇敢的往前飞。
那座古桥,我的朋友。你辛苦地站在这涧水上几百年,整天日晒雨淋的,你弯着腰屹立在两岸,只为了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快到达彼岸的路,把溪水送向远方。岁月慢慢流逝了,我上前抚摸着你那被风吹日晒的身躯。上面布满岁月的“皱纹”。你不觉得疼吗?上面还有许多的伤痕。你那不会改变的姿态让你了解到,什么是岁月的流逝,什么是坚韧,让我从你的身上看到古老的灵魂。
山中访友课文解析 篇3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本文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最后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想像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抒情写景的文章,诵读笔端的想像丰富、新奇、灵气飞扬。读这篇文章,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读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于字里行间的真情所感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