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2.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案

3.小学音乐教案

4.三年级小学生教案五篇

5.小学数学教案

6.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

7.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8.小学语文教案:《找春天》

小学教案的标准格式_小学教案

篇一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知道“一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两两配对(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对“比较”的结果能够说理,并能够说出多、少、一样多,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能力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对应与比较的方法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用两两配对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应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图编故事,提出并解决问题。

 1、今天喜洋洋和他的朋友们来陪我们一起学习,大家高兴吗?小羊们得到一个消息,小朋友们去游乐场了,我们也去看看,他们正在玩什么呢?

 (出示主题图:玩碰碰车)

 2、你能看图说一说吗?(看图描述)

 3、仔细观察,车够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一辆车乘一人,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乘到车)

 (师贴碰碰车和小朋友,一辆对一人)(连线对应)

 4、现在请大家把车和人比一比,(出示课题《比一比》)然后说说你比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1)根据结果进行语言训练:()比()少,少(辆)。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并将相应贴入)

 (2)我们可以这样说比的结果,还可以怎么说呢?

 ()比()多,多(人)。(师板,贴入)

 5、用一辆车对一个小朋友的方法进行比一比,而且还会口述比的结果。可是,有个小朋友不高兴了,为什么呢?(没车乘)

 那怎么办?他想和大家一起玩,能帮他想个解决的办法吗?(再来一辆)(师贴)

 现在请小朋友再来把车和人比一比,结果怎样?

 (师板)车和人一样多。(同样多)

 6、我们会用一个对一个的办法来比,而且还会根据比的结果说三句话(学生口头重温)。

 二、手指操

 小羊们告诉我们小胖要过生日了,我们赶快活动下手指,也去帮忙。(音乐,学生做手指操)

 三、巩固操作,加深理解

 1、小巧分蛋糕

 是谁和谁比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动手(描述比的方法,并说一说比的结果)

 2、小丁丁分吸管

 学生说是谁和谁比,在脑子里想结果,和同桌说一说比的结果。

 3、独立完成(裤子和衣服,小朋友和球)

 自己连一连,说一说比的结果,最后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反馈。

 四、课堂总结

篇二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几时半。

 2、初步认识时针与分针的作用。

 3、向学生渗透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整时数”和“几时半”。

 教学难点:

 认识几时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看,小明学会分类以后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妈妈奖励他一个钟表,小明可喜欢它了!今天,咱们就和小明一起学习认识钟表吧!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1)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2)观察这些小格的大小是否相同?数一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格?

 (3)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4)师演示实物: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针根又粗又短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12这12个数,还有大小相等的12个小格。

 2、认识整时。

 (1)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那钟有什么用呢?

 (2)你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

 (3)学生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5)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认识电子钟:

 (1)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2)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4)找朋友: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

 4、认识半时。

 (1)出示课件:你能说说是什么时刻吗?

 (2)同桌交流、汇报。

 (3)你们发现了什么?(分针都指向6。)

 (4)半时与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整时分针转一圈,都指向12;半时分针转半圈,指向6。)

 (5)小结: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5、认识电子钟:

 (1)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2)小结: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3)根据时间在钟面上画出分针和时针。

 三、练习巩固:

 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练习会认、会读、会拨整时和半时。

 四、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认识钟表,知道时间是最宝贵的,希望你们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实践作业:

篇三一年级小学生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运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表达、倾听、操作等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练习口算,唤起旧知,作好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13-7  20-6  15-8  65-3

 34-8  84-20  -36  74-24  66-14

 2、在学生口算的同时,请学生上台列竖式板演。

 49-27、42-8这两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培养估算能力。

 1、(出示跳绳主题图)刚才大家表现得都很棒,下面老师请大家去参加一次跳绳比赛,通过观察,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对我们大家都很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2)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小亮比小东多跳几下?

 (3)第一道题你们会列算式吗?(板书算式)

 2、62-48结果大约是多少呢?谁来估一估,并说说你估算的方法。

 三、探索算法,理解算法,优化算法。

 1、刚才大家估算的结果大致是10,那这道题的准确结果是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算一算,也可以请学具帮帮忙。

 2、你们愿意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当别的小朋友说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他说的方法是不是和自己的方法一样,如果是,你还有什么补充。

 3、刚才小朋友们交流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同全班同学一起分享。

 4、小朋友们真了起,计算62-48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5、今天我们学习的100以内的减法和以前学习的减法有什么不一样?

 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退位加法。

 6、10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还有一种很特殊的情况,(板书:100-48=)你看,这道题个位和十位一个也没有,减48怎么办呢?请小组内互相商量一下。

 学生汇报,用计数器演示算理。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解决了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剩下的两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请完成在62页试一试的方框里。

 请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追问计算方法及计算过程。

 2、独立完成书上第63页的1、3、4题。

 教师巡回辅导,解疑释惑,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弥补。

 其中80-55,注意通过计数器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解答的方法。

 五、拓展性练习。

 引导学生理解练一练第2题的题意,理清数量关系。

 六、全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案做为上课前所需要做的准备,要提升教学的质量好的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一)

  教学内容:

 科书第x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能说出空间中物体的左右位置。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注:请学生事先以小组的形式,围圈而坐。)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跟我做”,请你跟我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要求学生一边跟着说,一边跟着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

 (伸出右手,伸出左手,抬起左脚,抬起右脚,摸摸右耳朵,摸摸左耳朵)

 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左与右”。

 [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左右。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左与右。同时,在游戏的氛围中,可以进行自我纠错。]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1. 出示题1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左与右,我们到大街上去瞧一瞧!

 (揭示课题)

 师: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板书)

 2. 出示题2

 师:小丁丁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请个别同学回答。

 3. 出示题3

 师: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那么,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独立完成后核对。

 4. 小组合作、尝试探究

 师:碰巧小胖也在过马路,那么小胖向左、向右又会看到什么呢? 小组讨论。

 小结:与小丁丁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师:那么小亚呢?

 小结:与小巧所看到的正好相反,因为他们是面对面的。

 [在学生搞清他人身上的左与右,并能说出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左右位置的基础上,请学生介绍P8题1的图中每个人的左边和右边分别坐着谁?从而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后来说出小胖、小亚向左、向右分别看到什么作铺垫。然后来到大街上找左与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学生方向相反的小胖、小亚。]

 三、设疑问难,总结交流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左与右与在街上”,知道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左与右。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问题吗?

 [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索,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4、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0-30= 90-40= 60-50=

 65-20= 37-5= 76-6=

 2、笔算下面各题。

 54+32= 26+43=

 84+3= 17+65=

 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课本第16页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

 (1)、谁来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说说你从哪看出北京赢了?

 学生:北京得56票,得的票最多。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道减法问题吗?(学生自由发言)

 (4)、引出问题: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纸条粘贴在黑板上)应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6-22=

 (5)、观察算式,引出课题并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主动探索 获得新知

 1、教学例1:56-22=

 (1)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怎样算56 减22?

 (2)让学生汇报是怎样算的?鼓励算法多样性?

 ①口算。

 学生1:50-20=30 6-2=4 30+4=34

 学生2:56-20=36 36-2=34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②摆小棒。(让学生到实物投影机上展示)

 生:北京有56票就先摆5捆又6根,多伦多有22票,就从6根里拿走2根,再从5捆里拿走2捆,剩3捆又4根也就是34票。(注意引导学生说话)

 ③笔算。(让学生说,师板演并强调书写格式)

 56-22=34

 谁来说说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减起。

 (4)、摆圆片。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0页的第1题。

 提问:这幅图的圆片表示几?划去的圆片有表示几。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看懂数位上的圆片分别表示什么数,而划掉的圆片又表示什么数,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四)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习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习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集锦5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

 本节课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案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数学课的导入一般是通过设置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本课是第1课时,主要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感悟角是有大小的,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 方法 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活动角、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一个图钉、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

 谈话: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漂亮的三角形娃娃,今天他们要来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瞧!(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一群三角形娃娃边唱边跳走过来的情形。)他们来了。(课件动画:一个三角娃娃得意地跳着舞?甩掉了一条边。)?咦?这个三角形娃娃怎么少了一条边呢?原来调皮的三角形把一条边给弄丢了,出示, 它少了叫它---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二、探索新知,认识角

 1、抽象角,认识角。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三角形帮我们请来了很多“角”娃娃, “角”娃娃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画面:长方形纸、三角板、钟面、五角星、剪刀)你能找到这些小客人吗?看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 说说 ,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并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小结: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小朋友真聪明。

 师(惊喜状):这会儿,角娃娃藏到教室里来了,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它吗?

 生:?

 (2)折角,体会角的特征。

 出示一张白纸。

 师:角跑到老师这张纸上了,你能帮老师找出来吗?

 这张纸还能变出很多角呢,谁会变出一个角来?请小朋友拿出一张纸折一折。

 请学生将纸对折,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师:小朋友,用你折出来的角对着自己的手心或脸,戳一戳,试一试有什么感觉。” (师边说边示范)

 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对,因为它尖尖的,再摸摸它的两边还戳人吗?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

 (3)抽象出角,感知角的样子。

 小朋友,角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藏在物体的身上,还能从物体身上走下来呢。(学生睁大了眼睛,感到不可信)不信?你瞧!(课件动态演示角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移下来的情景)学生发出惊叹声。

 2、演示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许多角,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并把它画在电脑上了。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课件动画演示“手握铅笔”画角的过程。)

 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刚才是怎么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有意识让学生画开口方向不一样的角。)

 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第64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学生交流后,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一练,巩固角。

 a.数学王国的图形娃娃听说我们在学习角,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说得对呢?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b.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

 1.图形王国里两个角在争吵,都说自己大。到底谁大呢?请看屏幕。

 学生争议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其中的一条边对齐。)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角娃娃看我们学得这么认真,给我们送来了一件礼物,看!(动画演示鸟衔“活动角”的一边不断活动的情景。)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也有一个这样的角,因为它的两边可以活动,所以我们叫它?活动角。

 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角两边同样长),谁能上来拉一个和老师同样大的角。

 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和老师比的,是哪和哪重合了?

 哪个同学再过来拉出一个比老师拉的角大一点的角?你能拉出比老师小的角吗? 小结:角有大有小。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师生比活动角的大小:边一样长的活动角相比,边不一样长的相比。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拉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提问:如果老师把你的活动角的两边给剪掉一段,你还敢和老师的角比大小吗?

 讨论: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活动角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像这种大小会变化的角吗?说给同学听听。

 你知道剪刀、扇子设计成活动角有什么作用吗?

 四、巩固拓展,应用角

 1、拿出两支铅笔摆角

 ⑴摆出1个角⑵摆出2个角⑶摆出4个角

 学生摆,师指导。

 2、数一数有多少个角?

 3.最后“角娃娃”送给我们一把金剪子,让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五、 总结 评价,延深角。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快乐吗?你能用角说一句话吗?

 篇二:二年级认识角的优质课教案

  教学内容: P84-85例1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

 2.动手画角、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并能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大家看,这时大雁飞行所形成的图案是什么图形?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相关 文章 :

1. 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4. 听课教师外出心得体会范文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教案

 下面是我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教案一:

 课 题 Module1 Unit1 Hello!

 时间安排 第1周 课前准备

 课 时

 教学目标

 1. The pupils can introduce themselves and say hello, goodbye to each other.

 2.Encourage the students? interest to learn English.

 3.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help each other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学生准备:

 English book

 教师准备:

 Some cards

 Tape recorder , stickers ,

 教学重、难点

 1.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4-skill words: hello, hi, goodbye, bye.

 2.Help students grasp the key sentences:

 I?m___.

 3. Enable students to use the drills fluently and correctly.

 板书设计 Module1 Unit1 Hello!

 Hello, hi, goodbye, bye.

 I?m___.

 教学过程

 基本环节及意图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调整 措施

 一、Warming up and Revision

 二、Leading-in

 三、Listening & Reading Activities

 一、

 1 .Greetings.

 2. Say in Chinese.

 二、

 1. Look and listen.

 2. Learn and say the words with each other.

 3. Listen and find who they are.

 三、

 1.Open their books,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2.Answer the question:They are Daming,,Lingling,Sam and Amy.

 一、Warming up and Revision

 1. Greetings.

 2. Talk about why we will study English.

 二、Leading-in

 1. Introduce myself to the students.

 2. Say? hello, hi, I?m___, goodbye, bye? to the

 students.

 3. Introduce there are 4 new friends will come

 to our class.

 三、Listening & Reading Activities

 1. Ask the students to open their books,turn to

 page 2,then play the tape.

 教学过程基本环节及意图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调整措施

 四、

 1. Further Development

 2.Homework

 3. Listen and point carefully.

 4.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repeat. Then drill these words and sentences in different ways.

 5. Each group will act one person, then change.

 四、

 1. The students practice in small groups.

 2. Act it out. (The best group will get a prize.)

 3. The students finish it in the class.

 4. Say some sentences about this video.

 五、

 1.Finish this homework.

 2. Ask some questions: Who are they?

 3.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and point the text and then check the students.

 4. Let the students listen, point and repeat the text.

 5. Play the tape again; let the students read the text in 4 big groups.

 四、Further Development

 1.Give them

 2 minutes to practice the text in small groups

 2. Check the students.

 3.Activity book

 4. Play a video about greeting.

 Homework

 1. Listen to the tape to review this unit.

 2. Say hello and hi, goodbye and bye, introduce yourself to your parents and other people.

三年级小学生教案五篇

  阅读:

 音乐是快乐的源泉。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小学音乐教案范文,供您参考!

 小学音乐教案一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

二、新授课:

 1、导言:

 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用那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更是用那动人的音乐来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变而成的彝族弹拨乐《快乐的啰嗦》。请同学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细心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乐曲表现了怎样一种场景?

 2、初听:

 (鼓励学生欣赏乐曲后,根据感受发表自己见解:热烈、奔放、欢快、载歌载舞?)好,就让我们一同领略用如此炙热的音乐语言来倾吐心声的民族,有着怎样灿烂的民族文化,请同学们通过彝族人网查找关于彝族节日、民歌、舞蹈方面的资料。(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教师播放《快乐的啰嗦》)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a.、节日:插花节、植树节、祭龙节、赏花节、火把节?(多媒体播放火把节盛况) b、民歌:叙事歌、山歌、情歌、儿歌。(学生复习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c、舞蹈:阿细跳月、打拽舞、烟盒舞。(舞蹈队学生演示基本舞步) d.乐器:巴乌、唢呐、月琴等30余种。(一学生用琵琶演奏《快乐的啰嗦》)

 4、复听:

 我们在对彝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请同学们在来欣赏这首《快乐的啰嗦》,同时分辨一下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听的过程中用身体表现音乐。)

 5、分段听:

 a、教师出示主旋律,并请学生分辨其在第一乐段中出现了几次? b、感受下一乐段,通过不同方式感受变化。 c、感受三乐段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 d、用a.b的形式表现音乐。

 6、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喜欢的乐段: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课让我们走近了彝族,更走近了彝族的音乐文化,相信那炙热豪放的音乐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以及在场的各位领导、老师,今后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机会,更多的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四、师生再见:(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

 小学音乐教案二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3.2 1 「23 2.1 1 - 「6.1 1 75 6 「61 75 6 - 「6.1 1 75 6 「61 75 6 -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1.2 3 「2.1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4.6 6 53 4 「46 53 4 - 「4.6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无 整理的《三年级小学生教案五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三年级小学生教案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具学具: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交流课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发展阶段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前后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2.三年级小学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2、引入“平均数”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以及其中蕴涵的意义。

6、小结

师:同学们,电视上比赛评分时,为何要去掉一分,去掉一最低分?你能说说理由吗?

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对平均数的理解又上升到一个高度,明白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在的数,去掉分和最低分是为了让最后得分不会偏离平均分太远。

三、巩固训练

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3.三年级小学生教案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体会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的特点。

 2、指导学生看图想象说话。

 3、在练说的基础上,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编写童话。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练说的基础上,编写童话。

 难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童话编写得生动有趣。

 课前准备

 1、例文的录音。

 2、教材插图的放大彩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教师知道你们都爱听故事,今天,教师就请小朋友来吃故事大餐。

 二、读懂例文

 1、听例文录音。

 今天老师带来的是我们小朋友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请小朋友听听,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2、学生自由读例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学编童话

 1、谈话激趣。

 小朋友,你们觉得编这样的童话故事很难吗?那我们也来编编童话故事吧!

 2、指导看图练说。

 (1)编点什么呢?我听说最近幼儿园的老师很苦恼,有一些小朋友有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如我们就来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送给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你们觉得老师的提议怎么样?

 (2)(出示挂图小兔怎么了)小朋友,你们能看懂这幅图的意思吗?小兔他怎么了?

 ①小组讨论讨论。

 ②指名说。

 ③师生共同想象、评议、补充。

 (提示:小兔的表情?小兔会说些什么?小兔该怎么办呢?结果怎样?)

 (3)依照例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完整地编一个童话。

 ①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互相补充。

 ②大组交流、评议。

 (4)自由选择情境编写童话。

 这里还有几幅图,看着这些图还可以编好多的故事呢。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觉得有内容写的图来编故事。

 ①学生自由练说。

 ②交流评议。

 3、学生练写草稿。

 4、交流、评议、补充。

 (1)小组互读互评互助。

 (2)大组交流,师生共同提出修改意见。

 5、学生修改、誊写。

4.三年级小学生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

 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

5.三年级小学生教案

 《老北京的春节》

 一、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1、学生在原有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自学9个生字并会组词。

 2、读熟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 潮、和结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收集的资料整理归类。

 二、广泛搜集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处理资料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的有关过年方面的知识。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的资料。

 三、紧扣教学目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你们想知道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字进行读、写的指导。

 (三)交流资料,初步感知

 1、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有关“过年”的资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2、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书、问别人)

 3、老师通过看教学参考书和上网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过年的资料,你们想听听吗?教师口述介绍。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一边演示,一边介绍。这样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小结:看来呀,只要我们肯动手去找,动脑去想,动口去问就能获得知识。我们既然知道了过年的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节到底是怎样一个热闹的场面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个记号,再回读一遍。

 2、检查读文。这位同学有这么几句话读得不太通顺,让他再读一读或大家齐读。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认为满意了,打上“_”。

 (五)读好课文

 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通顺了,还得把课文读懂、读好。

 2、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两位同学读,谁的朗读读到大家心上去了,我们大家都来这样读一读。

 3、同桌合作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用“……要……还要……”说一句话并互相订正。

 4、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读。

 教师引读第三段

 师:到了腊月十九日——(生读)

 5、范读第四自然段,生细细品味并做出评价。体会除夕的热闹景象。

 6、男女生比读第五自然段。解决不理解的词“截然不同”并摘抄下来。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

 7、师生对擂读第六自然段,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升华,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 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个排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8、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读全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出春节“开始”、“高 潮”、“结束”的日子。(师同时板书)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气氛。

 3、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干什么,再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八)课外作业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大显身手”“笔下生花”的训练内容,让学生课后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小结

 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分类。

 同学们,一学期的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分类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写明是哪类材料,以备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单元学习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对数的认识,教科书首先强调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设计了”数花生”等活动,帮助学生从中抽象出100以内的数。教科书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安排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意义及相对大小关系、理解位值制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等活动。

 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在次基础上,初步体会基数,序数和位值制度。

 单元学习课时:7课时

 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一数(100以内数的数法)1课时

 数豆子(100以内数的读写)1课时

 谁的红果多(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小小养殖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1课时

 做个百表数(100以内数的顺序)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教学内容数花生(100以内数的数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

 3.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中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数感。

 4.在数数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数数方法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帅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装有花生的盒子),知道里面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猜一猜,使学生明确盒子里装的是花生。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盒子里到底有多少个花生呢?(板书课题:数花生)

 二、数花生

 (1)想一想,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学生猜测,小组交流。

 (2)数一数问:一把花生有多少个呢?指名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先抓一把花生,再数一数。

 刚才你是怎样数的?学生汇报:一个一个的数。

 (3)一把花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出来,那三把花生有多少个?谁能快速的数出来呢?

 学生尝试数一数。

 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它同学呢?

 组织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①两个两个的数。

 ②五个五个的数。

 ③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补充:当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数对的时候,就可以换一种方法数一数。

 三、应用拓展

 (1)7接龙:老师说一个数,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的又快又对。

 ①师生互动。②生生互动。

 (2)接力赛。你们能根据给出的数填写后面三个数吗?34,36,38,(),(),()。

 45,50,55,(),(),()。

 (3)排顺序。

 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6名学生上台。每人胸前写有一个数,分别是13,11,15,14,16,12。现在请问同学们根据运动员胸前的数将他们排排队,看谁排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

 (4)拓展: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四、小结:这节课你收获到了什么?还有问题要请教吗?补评

 板书设计: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 十五 二十 二十五 三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 656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七星瓢虫吗?它可是田园的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工作场面?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棵?

 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棵?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算法。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当出现竖式计算时,要板书竖式

 让学生对照竖式再说一说算理及算法。

 2.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3.小结: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计算加法时要的问题。

 4.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你自己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把小组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

 说到竖式时板书

 说算法:个位减起,5减6不够减,从十位退1,15减6等于9,十位2减7不够减,从百位退1,12减7等于5,百位3减2等于1,所以,435减276等于159。

 5.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多多少棵?

 用你喜欢的方法去做。全班交流自己的竖式算法。

 6.小结: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从连续退位、细心计算两方面进行交流。

 四、巩固练习。

 列竖式计算

 192+58=答案

 432-153=答案

 646+354=答案

 542-169=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竖式计算的算法。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

 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比赛中感知规律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始。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

 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男生记得乱。

 小结:奥,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二、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出示主题图),这些孩子把教室布置得多漂亮呀,他们都是用什么布置的?在漂亮的彩旗、灯笼、小花中还藏着数学秘密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把你发现的秘密说给同桌同学听。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刻,在此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观察,同桌交流

 3、发现规律,汇报:

 那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1)彩旗:一黄一红

 ①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

 ②谁和他发现的一样,再说说。

 老师把你看到的贴出来,一黄一红、一黄一红、一黄,问:下边贴什么?贴个蓝的行吗?为什么?接着说下去,一黄一红,一黄一红……评价:他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③把老师贴出的一齐说说,师打节拍生读。

 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是这样)问:哪样?什么意思?总是这样,就是重复。

 ⑤追问:谁在重复?老师圈圈,画竖虚线,用手指黑板,一组一组出现,就是重复。

 师小结:彩旗是按照一黄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你们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谁来完整的说说彩旗是按什么重复排列的`。

 (训练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完整的话语)

 (2)灯笼、小花方法同彩旗教学方法一样。(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灯笼是按照一紫一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后面两个呢?小花是按照一绿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问:中间两个呢?指一组生接着往后排。

 注意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达出灯笼、小花的规律。

 (3)小朋友队伍:看,这些孩子在自己布置的教室里练习舞蹈呢!你从小朋友的队伍里发现了什么秘密?(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呢?(一女一男)

 小结: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刚才,通过观察,你们不但从彩旗、灯笼、小花中找到了他们颜色上的排列规律,从小朋友的队伍中找到了性别的排列规律。

 (4)不同颜色数量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

 你觉得有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色的灯笼?

 (5)形状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

 (6) 观察比较,这两组图形都有规律,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颜色的变化,还要注意到形状的变化,甚至还要注意数量的变化。

 4.那再和前面的小花、彩旗、灯笼比一比,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看起来,规律不是单一的,同一形状,不同颜色重复排列有规律,不同颜色,数量不同重复排列也有规律,同一颜色,形状不同,数量也不同重复排列还有规律,那我们就说,只要不断重复排列就有规律。

 三、操作中创造规律

 1.接下来,想不想自己动手摆一摆,创造出新的规律。

 听清要求: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出更新的一组规律。我们看看谁摆出的规律又漂亮又与众不同。

 2.同时指名到黑板上摆规律。

 汇报展示: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四、练习中巩固规律

 导语:你们能够创造出这么美的规律,下面快来判断判断。

 1.判断,这是不是有规律的排列?

 讨论、交流

 评价:你们可真会交流。

 2.快想一想,这三组图形如果每组按规律排下去,哪组第6个是红色的?

 学生猜,老师问: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或问为什么?)

五、作业中运用规律

 看书88页例1我们讲过了,例2说一说,89页例3和下边的做一做涂色。

  六、生活中欣赏规律

 1.我们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很多,谁能说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发现并会解决体育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的密切联系。

 2、尝试数学与体育等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课时 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哪些体育活动呢?

 其实体育中也有许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发现了吗?发现那些数学知识?

 学校组织开展趣味体育比赛:体操表演和拔河。大家想参加吗?

 二、设计体操表演的对形

 1、让学生观看体操表演片段后,提问:刚才的表演觉得怎么样?怎样能使对形更好看些?

 2、学生设计对形的变换方法,分小组合作完成。

 3、展示评比学生设计的,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安排参加拔河比赛

 1、全班分四个组参加比赛,可以怎样安排比赛呢?(循环赛和淘汰赛)

 2、每两个组展开进行一场比赛,全班一共进行几场比赛?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学生分小组安排循环赛的场次

 4、淘汰赛需要赛几场?又可以怎样安排呢?抽签进行比赛。

 四、。

  板书设计

 体育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重点:

 用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

 你说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提一个减法问题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6=8(个)

 还能够提出不一样的减法问题吗?

 怎么列式?

 14-6=?该怎么算呢?下面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来

 14-7=7(个)

 观察图,理解图意

 蜗牛在跳伞

 (1)背红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的多几个?

 14-6

 纸上计算 14-6=8

 (2)背蓝色降落伞的蜗牛比背红色的少几个?

 14-7

 14-7=7 引起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出示11页例题

 提问: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怎么列式?

 11-5=?如何计算

 用小棒演示 11-5=6(个)

 十几减5会做了,那十几减4,3,2呢?

 11-2=

 12-3=

 13-4=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二年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下面各题:40×10  60×20  30×40  300×70  200×80  12×400  240×2  130×3  30×31  1×50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32、18、68、72、95、35、842选择几个数说一说是怎样求近似数的。

 3、估算:198×4  305×6  485×3  182×5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的?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出示例2图:请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2)把在图中获取的信息汇总,说成完整的一道题:大会堂里共有18排座位,每排22个座位。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2、探讨估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18×2222×18

 (2)小组讨论:怎样估算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估算方法。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

 方法二:18≈20  22×20=440

 方法三:22≈20  18×20=360

 (4)比较、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有一本书,它其中的一页有23行,每行约有22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个字?

 (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讲讲估算的方法。

 2、练习十四第8题:

 (1)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已经种了的93棵树苗是几行?”这块地有几个93呢?

 (3)请独立列出算式并进行估算。

 四、总结请学生谈收获。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体验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小象的玩具模型,图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盒子,杯子,三张抽象的杯子

 学生自备一个小玩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家在暑的时候有没有去旅游呢,说一说你去过哪些地方吧。

 暑的时候,我们的三位小朋友,毛毛,淘气,奇奇也去旅行了。他们来到了印度。印度最有名的动物呢,是大象。这一天他们也看到了一头大象。(出示大象玩具)

 毛毛说:“我看到一扇门上挂着一条尾巴。”

 淘气说:“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只耳朵。”

 奇奇高兴的说:“我看到了一头可爱的大象两只呼扇唿扇的耳朵,还有长长的鼻子。”

 为什么同样一头大象,三个小朋友看到的确是完全不同的画面呢?

 生答: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他们看到的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我们要全面了解一个物体,必须全面观察这个物体,学会观察物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物体吧。(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探索新知

 1、(出示长方形盒子)现在老师手中有一个盒子,它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答:长方体

 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长方体,它的每个面的颜色是一样的吗?(转动长方体)它有哪几种颜色呢?

 (板书:黄、红、白、绿、蓝、黑)

 老师手拿盒子,分别提问距离相差很远的小朋友,在你的位置上你一次能看到几种颜色?

 (板书几个小朋友的答案,并按种类多少将其归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答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三种颜色,而有的小朋友看到的却是两种甚至只有一种呢?

 生答:观察角度不同

 那大家仔细想想:我们一次最多可以看到几种颜色呢?

 生答;3种

 那只看到一种颜色或者两种颜色的小朋友要怎样才能看到三种颜色呢?

 生答:转动长方体,或改变观察角度

 3、现在拿出你自己的玩具,自己来亲身体验观察的乐趣吧。

 要求:四人一组,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玩具,告诉同伴你看到了玩具的那一部分,并且思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部分相同吗?

 (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物体)

 刚才我们已经观察了自己的玩具,谁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对集体发问,在观察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转动自己的玩具观察呢?通过转动玩具,你又发现了什么?

 老师总结,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结果不同(齐读)

 小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猜猜它是什么自由讨论30秒,对于这四幅图,你的谜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四幅图是同一个物体。有的同学可能就疑惑了,同一个物体怎么会有四幅不一样的图呢?(观察角度不同)

 那把四幅合在一起向想,这个谜底是什么呢?

 生答:杯子

 真的是杯子吗?(出示杯子)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不是杯子吧!

 你在哪个角度看到的第一幅图呢?第二幅第三幅还有第四幅呢?

 三、练习巩固(课本67页)

 1、军事博物馆举行恐龙展,小亮、小明、小红都来看恐龙。那你知道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老师巡视,然后集体纠正)

 2、现在不把书垒起来,你会做第2题吗?试一试吧。

 四、总结

 通过观察长方体,自己的玩具,还有猜谜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36+28+17=

 65-25-21=

 说一说你的`计算的方法。

 2、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主题图。

 2、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解答。

 A、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

 B、再算现在有多少人。

 C、列综合算式。

 还有其他算法吗?

 3、总结算法: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相加满十要进位,不够减时要退位;有时可以用简便写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4.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5.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笔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这节课练习加、减法的计算。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1)用小黑板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先指名学生说出口算过各和得数,再指名学生直接口算得数。

 (2)小结:口算加、减法,一般从高位算起,要用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在前一位上增加1,如果哪一位不够减,在前一位退1和本位上合起来再减。

 2、笔算

 (1)做练习十四第10题第一小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地做在课本上。

 (2)提问:加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减法用竖式是怎样算的?加、减法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做练习十四第10题其余两小题

 (4)做练习十四第11题。做完后提问:用整千数去减,退位后个位上用几减的?十位上百位上呢?所以,减数笔差的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有规律?为什么差和减数个位上相加是10,十位、百位上相加是9?

 (5)谁能说一说这个规律说说1000减后面几个数各得多少?谁能说说十位、百位上各用几去减的?

 (6)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3。

 三、应用题练习

 做练习十四第14、15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小学语文教案:《找春天》

#三年级# 导语《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凤尾竹,是那么美丽。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族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心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2、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一说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频、资料、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是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会写“鲜艳、服装、招引”等词语;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3、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关注有新鲜感的句子。

 4、借鉴课文第3自然段的形式,说说校园里的一个场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分享资料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民族风俗。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课件:各民族),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选择一个你最了解或者最感兴趣的少数民族向大家介绍一下。

 2、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祖国的大地上盛开。在我国西南的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居住在一起,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非常快乐。那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学习。你知道他们共同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吗?——(生齐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这所小学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在听清字音的同时,听懂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自读课文,按照自学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1)标出自然段。

 (2)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

 (3)读通课文。(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交流识字方法,自主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全班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逐段朗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习反馈:(出示课件)

 课文先写(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再写(上课和下课的情景);最后写(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堂总结,铺垫下文

 这节课,同学们和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一样,学得特别认真。我们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也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那么“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有怎样的乐趣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能读通课文,认识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读课文,去感受大青树下的小学独特的魅力。

 二、汇报交流,深入探究

 师:“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呢?把自己的发现与大家交流交流吧。

 (“美丽、团结、欢乐、祥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阅读引导。)

 (一)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能体现大青树下的小学美丽的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点拨。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出示课件:课文内容及相关)(大青树下的小学矗立在山花烂漫的环境中,所以说它很美。)

 (2)“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绚丽多彩”的意思。(颜色鲜艳,色彩多)

 (3)“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出示课件:相关语句和背景图)引发学生思考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3、范读: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一边想象校园的美景。

 4、指导朗读,品味校园的美丽。

 师:校园外山花烂漫,校园内大青树粗壮,凤尾竹婀娜多姿,还有身着各式各样的鲜艳的服装的孩子们,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美景图。你能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评价。

 (二)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大青树下的小学”还是一所团结的小学呢,你能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

 2、学生自读,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出示重点语句相机指导。

 (1)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这句话说明各民族的孩子,虽然穿戴不同,但是他们都成了好朋友,所以说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老师范读,把重音放在“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民族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4、教师小结:是啊,虽然民族不同,穿戴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是名副其实的一家人。这是一所多么团结的小学啊!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一起体会他们的团结。(生齐读)

 (三)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安静)

 (2)你认为这个词语用得准确吗?(引发学生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再适时引导,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呢?这是从侧面烘托孩子们学习认真。)

 2、是啊,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学习认真、书声悦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怎么能不是一所祥和的学校呢?让我们带着对这所小学的赞美再读一读这段话。

 (对于“祥和”这个特点,学生不一定能很准确地概括出来,教师可适当点拨。)

 (四)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课件出示句子: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指导朗读。校园里的同学多么有礼貌,在民族小学里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通过朗读来传递自己的感受吧!

 2、课件出示重点语句: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3、指导说话:请同学们想一想,还会有谁来这里凑热闹?

 4、课文写了学生活动的同时,还写了许多的'小动物。为什么要写这些小动物呢?(小动物的出现更加突出了地处边疆小学的特点,为学校增添了欢乐、活泼的气氛。)

 三、揭示主题,升华情感

 1、出示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师:这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多少自豪和赞美的情感啊!结合我们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填上最能体现你感受的词语再读一读。

 课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____________的小学。(美丽、团结、祥和、欢乐)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入合适的词语。

 (2)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如你是这所小学的学生,会对这样的学校产生怎样的情感?(自豪、骄傲)

 3、指生带着自豪、骄傲的情感读这句话。

 4、为什么一个西南边疆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5、教师总结。

 (出示课件:五十六个民族手拉手的)

 师:“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团结、祥和!让我们一起唱响《爱我中华》这首歌吧!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起来闯关吧!

 五、课外延伸,鼓励实践

 1、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许多学生都很想和你们交朋友,也很想了解你们的学习生活,课后我们可以把我们一周的学习生活记录下来,整理好邮寄给他们。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读出对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喜爱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情感目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感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难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下手段:

 1、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在让学生体会热闹中,通过想象大家除了可以在大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外,还有可能做什么?通过学生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使下课后的热闹与上课时的安静形成强烈的对比。

 2、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3、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句子,促进语感。

 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引入,介绍资料。

 1、播放音乐(或)《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引导交流,了解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初步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3、导入课题,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教师配乐范读。了解文中的有关民族。

 2、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自学生字,读通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四、自主品读,自我感悟。

 五、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一)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1、"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感悟各式各样的民族服装鲜艳夺目,使学校更加美丽。

 2、"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通过想象,感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3、"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通过山花烂漫的环境,衬托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丽。

 (二)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团结。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感悟同学们的团结。

 2、"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抓住"不同民族""同一间教室""一起"这几个词语体会孩子们虽然民族不同,但他们团结友爱,不分彼此。

 (三)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1、"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欢乐。

 (四)抓住重点句段,品悟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祥和。

 1、"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通过问题进行感悟:

 (1)你们认为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小朋友是如何上课的?

 (2)他们是这样读课文的?

 (3)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呢?

 (4)为什么不直接写孩子们学习认真,而要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侧面烘托孩子认真学习。——意思讲到就行)

 六、总结课文,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带着自豪,带着骄傲美美地读课文。

 七、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为什么一个边疆的大青树下的小学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如此祥和,如此欢乐?(民族之间团结互助,是一家人。)

 2、是啊,"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手牵手,心连心,永远是一家人!正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幸福,如此欢乐!大青树下的小学才会如此美丽,如此团结、祥和!

 3、让我们一起再听《爱我中华》。

  语文教案:《找春天》

  一、说教材

 春天来了,她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本课的课题就呼唤着我们去找春天!我们到校园里找一找,也许能在操场边发现刚探出头的小草;我们到野外去找一找,也许能在天空中发现飘飘摇摇的风筝;打开课本,我们还会在课文插图中发现春天的影子;读着课文,我们会感觉自己就是那几个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的孩子,体会到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春天的欣喜。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孩子们找到春天了吗?从哪里找到的?怎样找到的?激发学生朗读:“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吗?”……读着这些语句,领会其中的情与趣,我们会感到回味无穷。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这也正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在课件里直观的书写演示和设计精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识字任务。

 2、情景教学法

 美丽的春天多姿多彩,要让学生能感受到这春天的美好,在教学时,用优美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春天的场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让学生欣赏各种春天美丽的画面,体会春光的美好,再用优美欢快的歌曲帮助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把音乐美与语言文字美图画美融合于一体,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课文。

  四、说学法

 朗读感悟法

 阅读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合作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是本课主要的学习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我用autowhere制作的课件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春天。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的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导入的: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这时课件出示动画的,用美丽的,可爱的动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点击画面,出现动画)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脚步。而我们,总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欢喜,睁大双眼,敞开心扉,去寻找春天。板书:找。课文中有几个孩子,冲出家门,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这时候的孩子们,已经被那精美的画面深深吸引,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引导,个个跃跃欲试,也想一起去找春天,很顺利的把孩子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这时教师再把板书补充完整,让学生齐读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认写生字。

 在这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觉得难读的字做个记号,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大屏幕出现生字,(点击出现生字画面),让学生边认读边交流识字方法,可以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识字,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熟字变形、找规律、分解字形等,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如:猜谜语、编儿歌、比动作、引用同学或家人的姓名等方法进行识记。运用课件的演示,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随着孩子们大声的朗读,一个个生字完整的出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自主的寻找出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在学完生字以后怎样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巩固生字呢,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轻松的解决这个问题。一只只忙碌可爱的小蜜蜂,要到花园去蜜,可是今天的蜜要聪明的小蜜蜂才会有收获,利用奥斯韦尔制作的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利用鼠标把一只只小蜜蜂拖到花上,如果找对了和小蜜蜂身上的词语相对应拼音的花朵,小蜜蜂就会快乐的开始蜜。如果找错了,小蜜蜂只好又飞回到原处。这样不仅加强了演示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识字任务。

 至于写字,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写字要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独立完成写字任务,教师只作点拨、指导。通过课件出示难写的字:遥、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加深学生的印象,正确书写生字。在不知不觉的教学中,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赏读感悟,体会感情。

 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如:齐读,自由读,小组讨论读等,让学生谈谈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又体会到什么?课文中的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在小组中把小朋友们找到的春天画下来或写下来。最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

 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通过播放春天景色的录像,(点击出现画面),在悠扬的乐曲中,在美丽的画面中,出现找到春天的情景,配乐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这是怎样的一幅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美景啊,春天悄悄来到了,小朋友们留心观察,发现了春天的踪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春天其实就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点击出现音乐画面)通过欢快优美的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孩子们跟着唱,跟着跳,尽情展示自己快乐的心情。整个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热烈。(点击出现课文画面)在这种心情下,再让学生朗读全文,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整篇课文的教学,我尽量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音乐的美,图画的美,让学生体会到春光的美好,陶冶了心情,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

  六、说板书、练习。

 本课的板书用了简笔画的设计,把孩子们找到的春天一一展现,给学生描绘出一幅春天美丽的景色,充分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在读课文以后,让孩子们来进行补充、添画,这样的板书,既归纳本课的重点,同时起到引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练习是让学生在“蜜本”上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目的在于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扩展课内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