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故事四年级100字_数学小故事
1.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2.有趣的数学小故事(50字数
3.有名的数学小故事有哪些?
4.精选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故事三篇
5.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
6.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7.数学小故事100字
1、小松鼠要过冬了
冬天到了,小松鼠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了。
有一天小松鼠背着一个大袋子,来到森林里,对松树爷爷说:请吧你的松果送给我,好吗?松树爷爷很大方,说:你想要多少摘多少。小松鼠很高兴,它一边摘一边唱歌,不一会袋子装满了。松树爷爷问: 你摘了多少个?小松鼠说:哎呀, 我忘了!松树爷爷笑着说“我长了16 个松果,现在还有9个,你能算出摘了多少个,就让你背走。”小松树急了,不会算,怎么办呢?要是松树爷爷不让它背走,那冬天吃什么呢?我来帮它好了。
数学课上,老师讲过:知道总数,求部分数,就是从总数里去掉知道的一个部分数,就得另一部分数,用减法计算。我很快就算出来了,小松鼠摘了16-9=7(个)。
2、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教完加法后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算算看,题目是:1+2+3+4………+96++98+99+100=?本以为学生们必然会安静好一阵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将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想加,也就是说:1+2+3+4+…………+96++98+99+100+100+99+98++96+…………+4+3+2+1=101+101+101+…………+101+101+101+101共有一百个101,但算式重复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3、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4、唐僧师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长时间,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是多少呢?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1、数学小故事——找零钱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请你计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损失是多少?这里要补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这个顾客行骗成功,那么共骗得了多少钱? 2、故事:猴子捞帽 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阵风将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来18个小伙伴,从井上方的松上一个接一个去捞帽子,有4只猴子没有上树,就捞着了帽子,问:是几只猴子上树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捞上来的? 3、故事:蜗牛何时爬上井?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癞蛤蟆过来,翁声翁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这里只能在这里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以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吗?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比如说:买菜、卖才算多少钱…… 下面是几个关于数学的小故事。 1、高斯级数小朋友们你们可知道数学天才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高斯在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老师教完加法后想休息一下,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学生算算看,题目是: 1+2+3+4………+96++98+99+100=? 本以为学生们必然会安静好一阵子,正要找借口出去时,却被高斯叫住了!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将1加至100与100加至1;排成两排想加,也就是说: 1+2+3+4+…………+96++98+99+100+ 100+99+98++96+…………+4+3+2+1 =101+101+101+…………+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但算式重复两次,所以把10100除以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过了其他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 2、鸡兔同笼你听说过“鸡兔同笼”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3、数学优秀小故事: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 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个大团。” 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 “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 “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建明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应该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知道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 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人数最少的情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们今天就住这里了。” “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 “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 “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理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刘建明先生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ojfhjjjejwjejejekekekejwiwwW2K18ejjejenkenmkem3K2kmkemekem3kemekek3M2o *** kenekskeeoelekwleleoelelelelelel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50字数
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数学的趣味小故事(通用20篇),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华罗庚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2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是否掺。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3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阵风将一只猴子的帽子吹到井里,他招呼来18个小伙伴,从井上方的松上一个接一个去捞帽子,有4只猴子没有上树,就捞着了帽子,问:是几只猴子上树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捞上来的?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4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指定历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决定将7月改为“儒略月”,连同所有的单月都规定为31天,双月为30天。这样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罗马处死的月份,为了减少处死的人数,将2月减少1天,为29天。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5卖钢琴的厂家有20台钢琴。一天,来了4个小朋友他们都抢这要这20台钢琴。只有亚亚一个人突然平静了下来,说:“我们可以分一分呀!”卖钢琴的阿姨说:“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后来星星说:“那我们怎么分呢?”谁能回答星星的问题,亚亚说。一个叫红红的小朋友说:“我能回答,20除以4=5。所以我们每人能分到5台钢琴了。”亚亚、星星和阿姨,说:“太棒了。”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6昨天晚上我去给弟弟买贴画儿,买了8张贴画儿,我买了一张铠甲勇士的拼图,贴画儿每张1元共8元,拼图3元,一共8+3=11元,我给老板搞了搞价钱,便宜了1元,给了老板10元钱。我和妈妈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7库默尔屈就为一个中学教师时,有一天上课,在黑板上运算却忘了七和九的乘积!他犹豫很久讲不下去时,有学生说答案是61,他依着写下了。
怎知另一声音说他应该写69。库默尔当然晓得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至于是61、69或其他数目,他不能决定了。于是他开始分析,高声说61是质数,不会是一个乘积,65是5的倍数,67也是质数69看来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8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9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0今天,天气很晴朗。
妹妹问道:“咱们干点什么呢?”我说:“咱们可以把糖果拿出来,然后分开。
我们说干就干,拿出20块糖,妹妹说:“咱们一人一个。”我说:“不用,因为10×2=20,所以我们每人10个。”
我们把糖果分开了,装进了不同的盒子里。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1今天,天很火热。
妈妈说:“你们一个人写一篇数学故事吧?”我说:“好!”妹妹也说:“好!”妈妈又说:“你们一人看一集电视,看谁写得好。”
我看的是《巴啦啦小魔仙》,妹妹也是。
每集10分钟、600秒。
妈妈说:“2集多长时间?”我说:“10+10=20分钟,1200秒。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2又到了周末,妈妈带我去钓鱼(我们是去钓鱼)。
我们来到红石公园,钓鱼。
钓鱼摊在红石公园的东边,钓鱼池其实就是一个充气水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塑料鱼、小鸭子、章鱼、海豚什么的`……,鱼竿也是塑料的,鱼线下面挂着一个吸铁球,鱼的嘴里砸了一个钉子,这样,就可以引鱼上钩了。
妹妹好奇地说:“这么一大池鱼,谁能钓完呀?再说,钓了放哪儿呀?”妈妈给我们每人交了两元五角,一共是五元,我和妹妹一人拿了一个钓鱼竿,就开始钓鱼了。
可是,鱼都沉在水底,可气的是,吸铁球死活也不往下沉,怎么办呢?所以,我一只手把吸铁球摁下去,另一只手拿着钓鱼竿,就这样,我们很快就钓到了一只只海豚、章鱼、热带鱼、金鱼等。
后来,又来了两个小弟弟。
其中一个弟弟钓得非常快,但是他一只海豚都没钓着。
我给他了4只,这下,我只剩8只了。
请你们猜猜吧,我原来有几只小海豚?你们肯定猜到了吧?是12只,算式是:4+8=12(只)。
我们玩了约一个小时,就回家了。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3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平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4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赶早市到菜市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聪明的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5从前,有一个老汉,临死前对三个儿子说:“我不行了。咱们家只有十七棵树,我死后,老大分二分之一,老二分三分之一,老三分九分之一,并且,每个树都不能砍倒。”说完这些,老汉死了。
兄弟三人看到死去的父亲,他们伤心极了,于是,三人商量着安葬了父亲,他们并且按照父亲的叮嘱,商量着分树,按老人的遗嘱分树,怎么分也分不开,兄弟三个一筹莫展,谁也没有办法。
不过,正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小朋友从这里路过,轻轻松松,就将这个问题解决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解决方法吧。
小朋友和兄弟三个人说:“要想用现有的树,将其按照你们父亲的叮嘱分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需要借助下外人的树”,听到这里,兄弟三人还是很迷茫,于是,小朋友就给他们继续解答问题。
解答方法:
把邻居的树借来一棵加上来分,17+1=18(棵) 老大:18的二分之一是9(棵) 老二:18的三分之一是6(棵) 老三:18的九分之一是2(棵) 9+6+2正好17棵,最后把邻居家的树还给邻居。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6自己身体的计算器
我们身体真的很奇妙,手是一个常见的计算器。最常见的手的计算是9的倍数计算。家长可能不理解,但是很多小孩子很快就能学会。计算9的倍数时,将手放在膝盖上,像下表中所示,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9的倍数,设这个乘式是7×9。只要像上图所示那样,弯曲标有数字7的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根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6,它右边剩下的手指根数是3,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
多少只袜子才能配成一对?
关于多少只袜子能配成对的问题,答案并非两只。而且这种情况并非只在我家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我敢担保在冬季黑蒙蒙的早上,如果我从装着黑色和蓝色袜子的抽屉里拿出两只,它们或许始终都无法配成一对。虽然我不是太,但是如果我从抽屉里拿出3只袜子,我敢说肯定会有一双颜色是一样的。不管成对的那双袜子是黑色还是蓝色,最终都会有一双颜色一样的。如此说来,只要借助一只额外的袜子,数学规则就能战胜墨菲法则。通过上述情况可以得出,“多少只袜子能配成一对”的答案是3只。
当然只有当袜子是两种颜色时,这种情况才成立。如果抽屉里有3种颜色的袜子,例如蓝色、黑色和白色袜子,你要想拿出一双颜色一样的,至少必须取出4只袜子。如果抽屉里有10种不同颜色的袜子,你就必须拿出11只。根据上述情况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则是:如果你有N种类型的袜子,你必须取出N+1只,才能确保有一双完全一样的。
燃绳计时
一根绳子,从一端开始燃烧,烧完需要1小时。现在你需要在不看表的情况下,仅借助这根绳子和一盒火柴测量出半小时的时间。你可能认为这很容易,你只要在绳子中间做个标记,然后测量出这根绳子燃烧完一半所用的时间就行了。然而不幸的是,这根绳子并不均匀,有些地方比较粗,有些地方却很细,因此这根绳子不同地方的燃烧率不同。也许其中一半绳子燃烧完仅需5分钟,而另一半燃烧完却需要55分钟。面对这种情况,似乎想利用上面的绳子准确测出30分钟时间根本不可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大家可以利用一种创新方法解决上述问题,这种方法是同时从绳子两头点火。绳子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一定是30分钟。
火车相向而行问题
两辆火车沿相同轨道相向而行,每辆火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两车相距100英里时,一只苍蝇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从火车A开始向火车B方向飞行。它与火车B相遇后,马上掉头向火车A飞行,如此反复,直到两辆火车相撞在一起,把这只苍蝇压得粉碎。苍蝇在被压碎前一共飞行了多远?
我们知道两车相距100英里,每辆车的时速都是50英里。这说明每辆车行驶50英里,即一小时后两车相撞。在火车出发到相撞的这一小时间,苍蝇一直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行,因此在两车相撞时,苍蝇飞行了60英里。不管苍蝇是沿直线飞行,还是沿”z”型线路飞行,或者在空中翻滚着飞行,其结果都一样。
掷硬币并非最公平
抛硬币是做决定时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人们认为这种方法对当事人双方都很公平。因为他们认为钱币落下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样,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这种非常受欢迎的想法并不正确。
首先,虽然硬币落地时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们排除了这种很小的可能性,测试结果也显示,如果你按常规方法抛硬币,即用大拇指轻弹,开始抛时硬币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时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约是51%。
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情况,是因为在用大拇指轻弹时,有些时候钱币不会发生翻转,它只会像一个颤抖的飞碟那样上升,然后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选出将要抛钱币的人手上的钱币在落地后哪面会朝上,你应该先看一看哪面朝上,这样你猜对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个人是握起钱币,又把拳头调了一个个儿,那么,你就应该选择与开始时相反的一面。
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
设你在参加一个由50人组成的婚礼,有人或许会问:“我想知道这里两个人的生日一样的概率是多少?此处的一样指的是同一天生日,如5月5日,并非指出生时间完全相同。”
也许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概率非常小,他们可能会设法进行计算,猜想这个概率可能是七分之一。然而正确答案是,大约有两名生日是同一天的客人参加这个婚礼。如果这群人的生日均匀地分布在日历的任何时候,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是%。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参加30场这种规模的聚会,才能发现一场没有宾客出生日期相同的聚会。
人们对此感到吃惊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的出生时间和任意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问题感到困惑不解。两个特定的人拥有相同出生时间的概率是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该群体的大小。随着人数增加,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会更高。因此在10人一组的团队中,两个人拥有相同生日的概率大约是12%。在50人的聚会中,这个概率大约是%。然而,只有人数升至366人(其中有一人可能在2月29日出生)时,你才能确定这个群体中一定有两个人的生日是同一天。
其实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大家一定要开心学数学!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7老师出了一道题:8÷2=?
随后问大家:8分为两半等于几?
皮皮回答:等于0!
老师说:怎么会呢?
皮皮解释:上下分开!
丁丁说道:不对,等于耳朵!
老师:哦?
丁丁回答:左右分开呗!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8老师说:数字是不会骗人的。一座房子,如果一个人要花上十二天才能盖好,十二个人盖就只要一天,二百八十八人只要一小时就够了。
学生说:一万七千二百八十人只要一分钟,一百零三万六千八百人只要一秒钟。此外,如果一艘轮船横渡大西洋要六天,六艘轮船只要一天就够了。四杯25度的水加在一起就变开水了!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19数学故事快来就好
有两个人,说了三句话:
111=337,
所以
好好好=好337。
因而在被乘数和乘数中,一定包含37的倍数和3的倍数。但是被乘数和乘数都是两位数,并且末位数字相同,所以两数中必有一个是37或74。
如果一个是74,那么另一个的末位数字是4,并且是3的倍数,因而至少是24。但是
74241000,
最新的趣味数学故事快来就好:不满足原来的算式。所以不能是74,只能是37。
总之,不考虑被乘数和乘数的顺序,唯一可能的算式是
2737=999。
三句话分别表示数27、37和999。
快来!就来!好好好!
三句话七个字,就是一道数学题:用这三句话组成乘法算式
数学的趣味小故事 篇20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粗心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粗心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粗心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
有名的数学小故事有哪些?
1、蒲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2、数学魔术家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3、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教数学的老师是一个从城里来的人,觉得在一个穷乡僻壤教几个小猢狲读书,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见:穷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这些蠢笨的孩子念书不必认真,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处罚他们,使自己在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乐趣。
这一天正是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抑郁的脸孔,心里畏缩起来,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捉这些学生处罚了。
“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讲了这句话后就一言不发的拿起一本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再加下去,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脸孔涨红了,有些手心、额上渗出了汗来。
还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他想不可能这么快就会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齐齐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得到的数也是5050,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精选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故事三篇
1、数学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2、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3、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的小故事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4、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5、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
#一年级# 导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等。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聪明的小男孩
从前,一个国王经常给身边的大臣出难题来取乐,如果大臣答对了,他将用小恩小惠给点赏赐;如果答不出来,那将受罚,甚至被砍头。
一天,国王指着宫里的一个池塘问:“谁能说出池子里有多少桶水,我就赏他珠宝。如果说不出来,我就要‘赏’你们每人50大鞭。”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
正在大臣们心慌意乱之际,走过来一个放牛的小男孩。他问清了事情的缘由之后说:“我愿意见见这位国王。”
大臣们把小男孩带到了国王身边。国王见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小,便怀疑说:“这个问题答上来有奖,答不上来可要被砍头的,你知道吗?”在场的人都替这个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却不慌不忙地回答出国王的问题。国王无奈之下,拿出珠宝奖励给了小男孩。小朋友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其实,国王出的是一道条件不足的问题。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下是无法找出正确答案的。小男孩正好抓住这一关键。他是这样回答的:“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池塘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就是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之一大,就是3桶水……”
小男孩实际上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他的头脑多么聪明,多么灵活啊!
篇二
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找刘先生,并自我介绍说:“我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一个旅游团到香港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来住你们酒店。”
刘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一个大团。”
刘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是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为一个导游,于江看出了刘先生的心思,他慢条斯理地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酒店了。”
“你请说吧。”刘先生自信地说。
“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多出一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人,再把分成的四小组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该如何下手呢?”他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说出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
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不错,就是八十五人。请说说您的算法。”
“人数最少的情况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好,我们今天就住在您这儿了。”
“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
“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
“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又出了一个题目,刘先生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瞑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一间5人房;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一间5人的,一共11间。
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了住宿手续。
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一点,但刘先生的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篇三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小明是个喜欢提问的孩子。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对吗妈妈?”
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大约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能写成。后来,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这些数字简单、实用,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使用,并又传到了欧洲。就这样,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些数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小明听了说:“原来是这样。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妈妈笑了。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11篇)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1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妈妈去西缘浴室洗澡,当洗完澡时我们在照镜子妈妈突然对我说:“女儿,我来考你一个数学问题,看看你会不会?”我张口就说:“好的,没问题。”妈妈说:“你看到镜子里面有一面时钟吗?现在镜子里面的时钟是7:15,你能想像一下现在是下午几时几分吗?”
我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我做不出来。”当我回头看一下挂在墙上的时钟,现在是下午4:45。妈妈问我现在能分析一下怎么研究这个问题了吗?妈妈提醒了我一下,镜子里的钟面时针与分针和挂在墙上钟面时针与分针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时候我立即反应过来了,它们是呈左右轴对称,这正是我最近学习的内容。
洗完澡回到家后,我要求妈妈再出几个给我做一下。第一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3:30,第二道是镜子中钟面时间为9:40。我立即动手在纸上用对称法的方法做出了这两道题目的答案:8:30和2:20。这时候妈妈又问我每次这样做题是不是有点麻烦,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想了一会儿,没有想出来。妈妈这时说:“再提醒一下小朋友,将镜子里钟面时间和实际时间加起来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吗?”我赶紧动手算了起来,3:30+8:30=12,9:40+2:20=12,发现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都等于12,此时我兴奋的跳了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只要将镜子里钟面时间与实际时间加起来等于12。
我说:“原来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妈妈笑着说“简单嘛?这说明你遇到问题要有考虑的思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事物,找出它们的规律,那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数学比课堂上讲有意思多了。”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确实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到处都有。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2今天真是个好天气!我和妈妈准备去小区对面的嘉盛广场买东西。
来到嘉盛广场的信和超市,妈妈要买一瓶洗洁精,于是,我们就走到了洗洁精专区。这时,妈妈对我说:“我现在要买一瓶柑橘位的洗洁精,这里有不同重量。考考你,那种最实惠。我就买最实惠的那种。”我心想:这有什么难的,我看一眼就知道了。我一眼扫过去,排除了非常多瓶,只剩下两瓶了。
我思索了一下,仔细的端详着,发现虽然两瓶洗洁精的大小都差不多,可是包装纸上写着的重量是不一样的:一个写着1.5千克;另一个写着1.3千克。而它们的价格都是12元,当然是1.4千克的那瓶便宜一点啦。我对妈妈说:“这瓶最便宜,就买这瓶吧。”这时,妈妈拿着另一瓶洗洁精笑嘻嘻地对我说:“这瓶1.5千克,12.9元,这瓶最便宜。”我仔细一看,原来那是超级特价装,哎呀!失算了。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一不小心就会出现错误,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3今天,我爸爸要从北京出差回来了,因为没有从北京直达泰兴的飞机,他只能乘到南京,于是我和妈妈便要到南京禄口机场去接他。我们只知道从北京到南京需要飞行1小时50分,我爸爸说:“他买了上午8点40分的飞机票,一早就赶到机场了,可不巧的是今天由于天特将降大无雾飞机延误了3小时,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从泰兴到南京也要2小时呢,我们究竟几点从家里出发呢?我妈说:“要不然我们再打个电话给爸爸问他几点到南京,我们几点钟出发最好最好?”我一听,忙说:“妈妈不要浪费电话费了,算一算我们不就知道了。”于是我拿出笔和纸:
(1)8时40分+3时=11时40分
(2)飞行1小时50分
(3)到达时间11时40分+1时50分=13时30分
(4)从泰兴到南京2小时
(5)从泰兴出发的时间13时30分—2时=11时30分
“我知道了,我们必须在上午11时30分之前从泰兴出发才能赶在爸爸前面到机场。”妈妈看我高兴地说:“今天儿子替妈省钱了。”数学真有趣,可以帮我们解决非常多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4在这多姿多彩的生活里,充满的数学无处不在,就像:买东西,分东西,谈价格,物品打折......等等,今天,我就发生了数学中,谈价格的数学问题。
“姐,我好饿。咱家有什么吃的?”“要不你去超市买点吃的吧!”一听到去买东西,我就有点发愁,因为现在超市,便利店都很少开门的。“去我包里拿20元吧!不够的话,再拿10块,花余的在哪来。”“哦哦。”我兴高烈的骑着我的自行车,出发了。叮叮.....
到了王珂超市,幸好开门,我要大购了。进去一看,我能吃的只有方便面.膜片.锅巴了,方便面不能吃多,干脆只买2包吧!我有一张方便面有优惠卡,买一包,送一包,但只能用一次,所以,我就有了3包香脆方便面。已经用了2元了,再买两包膜片,一包2元,锅巴一包3元。2+2×2+3=9(元)。再去便利店看看吧!(因为开门)这家,除了买的,还有零食。要不买点零食,吃不完,以后吃。虾味条一包1元,就这样吧!9+1=10(元)正好10元。一算账,回家吃东西喽!
是哎!数学是奇妙的,只要你发现......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5有一天,我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进了超市买东西,让我站在付钱的地方等她。
我没什么事,就看着营业员阿姨收钱。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营业员阿姨收的钱都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的,我感到非常奇怪:人民币为什么就没有3元、4元、6元、7元、8元、9元或30元、40元、60元呢?我赶快跑去问妈妈,妈妈鼓励我说:“好好动脑筋想想算算,妈妈相信你能自己弄明白为什么的。”我定下心,仔细地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我知道了,因为只要有1元、2元、5元就可以随意组成3元、4元、6元、7元、8元、9元,只要有10元、20元、50元同样可以组成30元、40元、60元……”
妈妈听了直点头,又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能随意组合的`话,那只要1元不就够了吗?干吗还要2元、5元呢?”我说:“光用1元要组成大一点的数就不方便了呀。”这下妈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夸奖我会观察,爱动脑筋,我听了真比吃了我最喜欢吃的冰激凌还要舒服。
在此,我也想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你多留心观察,多动脑思考,你就会有非常多意外的发现,不信你就试一试!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6首先,故事教学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6、7岁的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活动就逐渐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们以具体思维为主要形式,正在向抽向思维过渡。所以,低年级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幼小衔接的关连点,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课上活,创设能引起学生求知欲、并有助于参与数学的、发展情感的教育情境,而创设故事情节的故事教学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故事教学的优势所在。
1、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将生活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使全体学生在经验层面上达到共识。
2、吸引力。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趣味不能少,而故事教学正好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以小故事贯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同讲一堂课》时,讲授《图形与位置》,在课堂上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大树爷爷需要同学们的帮助,让同学们在大树的上、下、左、右,贴上花、蘑菇、鸟、兔子,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掌握起新知——方位时也轻松、容易,且在故事中学会要帮助别人。在贴时,懂得了同学们要互相协作、团结。可以说,这种设计完全吸引了学生。
3、故事性、参与性。让故事中的主人公做孩子们的朋友,参与数学,这样学生就真正参与进教师的教学当中。真正领会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在学习《统计》这章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我们的鞋码”这样的关于统计的枯燥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上生动了,新知识接受了,教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故事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选择故事时要与数学知识有关,不能单纯地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如果是那样的话,不如开个故事会得了。
综上所述,一年级处于幼小衔接的特殊时期,故事教学在数学课堂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只有把握住这些去研究、去设计,我们老师才能全面调动起儿童的积极性,让内因起作用,为向高年级过渡做好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衔接。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小学生,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记得第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刚走进教室就看到讲台上整齐的摆放新华书店补发的《课外阅读》书。便灵机一动,何不就利用这一现成的教学呢?就拿起其中一本,告诉大家这本书有74页,如果现在有12本这样的书,一共多少页呢?怎样列算式解答? 15本呢?20本呢?并指名学生板书。分别让学生列竖式解答。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由于学生前面已经会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十数乘整十数,所以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完全可以运用迁移学习方法,通过自己尝试计算,然后比较交流总结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课堂上,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尽可能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合理答案的教师给与肯定。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教师不必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做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
三、题组训练,以旧带新,发现规律。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的教学,主要是利用题组,运用迁移的方法,总结出积的末尾的0的确定。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并巩固简便的笔算方法。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7双休日,我和爸爸一起来到正在装修的新房。装修师傅对爸爸说:“老板,我们的前期工程完成的差不多了,要准备铺地砖了,请您购买好”。“你告诉我面积多大?我去准备好”;听着爸爸和装修师傅的对话,我兴高烈地要求:“爸爸,我已经会算面积了,我来帮你们算。”
我用尺子测量了客厅地面的长是6米,宽是4.5米,它的面积应该是6X4.5=27(平方米)。我自豪地告诉爸爸买27平方米的地砖就够了。爸爸笑着问我:“我买的是边长是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你能告诉妈妈大约要买多少块吗?”
我一下子愣住了,思考了一会儿,我想到:要先算出每块地砖的面积,再用客厅面积除以地砖的面积。于是我用小石块在地面上先算出每块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面积是:6x6=36(平方分米)=0.36(平方米);再用27平方米除以0.36平方米约等于75,应该买75块就够了。于是我大声地告诉爸爸“爸,75块就可以了”。
爸爸夸奖我知道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了。随后,爸爸带着我在店里买了80块地砖。我奇怪地问:“不是75块吗?为什么要多买5块?”爸爸告诉我,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耗损,如果不小心在切割时尺寸不合适,那就需要重切,所以购买时要比实际数量多一些。
哦,我明白了,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多想想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让数学真正贴近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88月4日,我想和好朋友毛毛一起去看**,由于担心8月4日与上辅导班冲突,就想看看日历,可是,新家没有日历,就让妈妈翻看手机上的日历,没想到旁边爸爸插话了:“根据你所学的知识,爸爸相信你能算出8月4日是星期几。”我思考片刻,答:“今天是7月17日,星期天,7月共有31天,31—17=14,14÷7=2,刚好两星期,8月1日就是星期1,那么8月四号自然就是星期四喽。”妈妈忙趁热打铁都问:“那明年的8月4号会是星期几呢?”我脱口而出:“当然是星期五啦!”
“为什么?”
“因为明年闰年,二月多一天呗。”
“回答错误!手机显示,明年的8月4日是星!期!六——”
这回轮到我犯迷了,明明二月多一天又不是多两天,这剩下的一天是哪儿来的呢?一家人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准确答案,我左思右想,写了满满一张稿纸但就是算不出准确答案,正在我愁眉不展时,突然,妈妈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思路和想法。只见妈妈皱着眉头,嘴里嘟囔着“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一星期有七天。”啊!我的思路是对了,但一周有七天这事我怎么忘了呢,今年的8月4日到明年的8月4日刚刚好是366天(因为明年是闰年),就让366除以七,恰好余两天,不是刚刚好在星期六吗?我将想法告诉妈妈,妈妈非常是高兴,我又开心的算出了我的生日和爸爸妈妈的生日在明年是星期几,连明年大年初一是星期几都算出来了呢!
对呀,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你学会发现数学,研究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你一定会发现许多数学中的奥妙,刻苦钻研,认真发现,数学一定提高非常快,让我们一起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奥妙吧!
爸爸打趣儿道:“晨晨,咱家日历不用买了,你就当咱家的日历吧!”晕!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9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如:推理问题、周期问题、植树问题等等。数学王国真是奇妙无穷,但又往往让你捉摸不透,甚至还会产生错觉呢!
记得在我读幼儿园时,我非常喜欢边爬楼梯边数台阶数,我家当时住在六楼,每个楼层之间有18个台阶,每次离家和回家我都要牵着妈妈的手数台阶数,每次数的结果都是90级,妈妈还老夸我聪明呢。
到读小学时,我学了简单的乘法后,不思索地认为我每次回家上六楼应该爬108级台阶才对呀,因为住在六楼,每层有18级台阶数,根据乘法原理,6×18=108(级)。可我实际上每次只需爬90级台阶就到家了,当时我心里打了个大大的“?”号,不知何因。于是我带着满脸的疑惑问了我家的智多星―爸爸。爸爸听后笑了笑,但什么也没解释,他牵着我的手来到了一楼,笑着说:“孩子,你想想看,如果我们家住在一楼,需不需要爬18级台阶呢?如果住二楼、三楼我们需要爬多少级呢?你再爬爬,体会体会。”听了爸爸的话,我带着“?”又体验了一番。结果是一楼不用爬,二楼需爬18级,而三楼只需爬36级,我又如此这般爬到了七楼,爬了108级。通过这些体验,我恍然大悟,寻到了其中的规律。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10每次当你拿起电话听筒打电话,发传真,或发调制解调器信息时,你就进人了非常复杂的巨大网络。覆盖全球的通信网是惊人的。很难想像每天有多少次电话在这网络上打来打去。一个系统被不同国家和水域的不同系统“分割”,它是如何运行的呢?一次电话是如何通向在你的城市、你的国家或另一国家中的某个人的呢?
在早期电话史上,打电话的人拿起电话听筒,摇动曲柄,与接线员联系。一位本地接线员的声音从本地交换台来到线上,说“请报号码”,然后他把你同你试图通话的对方连接起来。如今,这一过程由于有了各种不同的转换和送达通话的方法而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包含着线性规划的各种复杂类型,以及有关的二进制和二进编码的数学,已脱离了潜在的不稳固地位而成为有意义的东西。
你的声音是如何行进的?你的声音产生声波,在听筒中转换成电信号。今天,这些电脉冲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传递和转换。它们可以变成激光信号,然后沿光纤电缆传递;它们可以转换成无线电信号,然后利用无线电或微波线路在一个国家内从一座塔传送到另一座塔;或者它们可以仍旧作为电信号沿着电话线传送。在美国,大部分电话都是由自动交换系统接通的。现在电子交换系统是最快的。这系统有一个程序,这程序包含电话运行的所有方面所需的信息,并且时刻在了解哪些电话正在使用,哪些通道是可用的。通话可以由不同频率的电流传送,或转换成数字信号。这两种方法都使多重通话可以沿同一些电线传送。最新式的系统把通话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再用二进制数列编码。于是各个通话可以沿着线路以特定的次序“同时’’行进,直到它们被译码而到达各自的目的地。
打电话时,电话系统选择最佳通话途径,并发出一连串指令,以接通线路。整个过程只需几分之一秒。通话线路最好是直接通向对方的──从节省距离和时间的观点看来,这是人们所期望的。但是如果直接线路正在为别的通话服务,新的通话就必须沿其他线路中最好的一条进行。这正是需要用到线性规划的地方。我们把电话线路问题当作一个有几百万个面的复杂几何立体形来看。每个顶点代表一个可能的解。问题是要找出最优解,而不必计算每一个解。
1947年。数学家乔治B.丹齐克研究出了求解复杂线性规射问题的单纯形法。单纯形法实质上是沿着那立体的棱进行,依次检查每一隅角,并总是向着最优解前进。当可能解的数目不超过15000~20000时,这方法能有效地求得解答。
年,数学家纳伦德拉.卡马卡发现一种方法,它使求解很麻烦的线性规划问题例如长距离电话最优通话线路问题所需的时间大为缩短。卡马卡算法取了一条通过那立体内部的捷径。在选择了一个任意内点之后,这算法使整个结构变形.以把问题改造得使所选择的点正好在那立体的中心。下一步是朝着最优解的方向找到一个新的点,再将结构变形,又使新点位于中心。必须进行变形,否则那些看来能给出最优改进的方向都是虚的。这些重复的变换以射影几何的概念为基础,很快便能得到最优解。
今天,古老的电话敬语“请报号码”具有双重的意义。曾经是简单的拿起电话听筒打电话的过程,现在却要使一个依着数学的庞大而复杂的网络运作起来。
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11一天,我和爸爸去万佳百货买东西,爸爸说给我买梨,梨的价格是六块五一斤,我们买了三斤半,爸爸考我说:“如果你能心算出梨的价格,我就奖励你一盒巧克力。”我在心里想了想,很快就算出来了,因为我找到了一个小小的秘诀:先算3乘6=18,0.5乘6=3,0.5乘3=1.5,0.5乘0.5=0.25,18+3+1.5+0.25=22.75元。
我们又走啊走,到了特价区,在一个大牌子上写着“买三送一”的大字,一包纸巾2元。爸爸又考我:“如果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包纸巾呢?”我一边走一边想:50除2=25,50元可以买25包纸巾,因为买三送一,25除3=8...1,买25包纸巾又可以得到赠品8包,25+8=33包,“33包”我骄傲地说,爸爸笑着点点头。
我们买完东西,一共是125元,我对爸爸说“爸爸,如果你能在今天之内不说125,我就给你10元,如果你说了125,就给我20元,双倍的哦,好不好?”
“好,好,好,给你三倍、四倍都行”,爸爸说。
过了马路,我感觉好象那20元已经正在向我招手,我开始问爸爸:“树上一天长25个果子,树上本来就有25个果子,过了四天,树上有多少个果子?”
“有没有掉果子?”爸爸小心地问我。
“没有,没有,也没有被人摘过。”我不厌其烦地说道。
“一百二十五!哈哈,难不倒我吧!”
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就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沟通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价值目标,生活中的数学小故事:我和爸爸打赌由数学网我提供,如想了解更多,请继续关注。
数学小故事100字
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有:华罗庚、祖冲之、苏步青、陈景润、高斯。
故事具体如下:
一、华罗庚
华罗庚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年轻时为了证明一个数学难题写了几个麻袋的草稿纸。华罗庚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二、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三、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苏步青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是,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四、陈景润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 “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上的明珠。13年,他发表的著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五、高斯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① 关于数学小故事(100字)
数学家小故事——库默尔
库默尔屈就为一个中学教师时,有一天上课,在黑板上运专算却忘了七和九的属乘积!他犹豫很久讲不下去时,有学生说答案是61,他依着写下了。怎知另一声音说他应该写69。库默尔当然晓得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至于是61、69或其他数目,他不能决定了。于是他开始分析,高声说61是质数,不会是一个乘积,65是5的倍数,67也是质数69看来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他没有对学生说初八偶数排除的道理。)
② 数学历史上100字的小故事
1、库默尔屈就为一个中学教师时,有一天上课,在黑板上运算却忘了七和九的乘积!他犹豫很久讲不下去时,有学生说答案是61,他依着写下了。
怎知另一声音说他应该写69。库默尔当然晓得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至于是61、69或其他数目,他不能决定了。于是他开始分析,高声说61是质数,不会是一个乘积,65是5的倍数,67也是质数69看来太大,所以答案是63吧!
2、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指定历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决定将7月改为“儒略月”,连同所有的单月都规定为31天,双月为30天。这样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罗马处死的月份,为了减少处死的人数,将2月减少1天,为29天。
3、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顶纯金的,因怀疑里面掺有银,便请阿基米德鉴定。当他进入浴盆洗澡时,水漫溢到盆外,于是悟得不同质料的物体,虽然重量相同,但因体积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据这一道理,就可以判断是否掺。
4、华罗庚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着名的难题:“有一个数,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地数,还余2,请问这个得数是多少?”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5、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
这一发现使该学派***惶恐、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
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坛,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
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便是“无理数”的由来。
同时它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③ 数学小故事 100字
好朋友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原来是“29”。“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④ 数学家的故事大约100字(9则)
1、华罗庚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华罗庚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来了一位女士想买棉花,当她问华罗庚多少钱时,他完全沉醉于做题中,没有听见对方说的话,当他把答案算完随口说了一个数字,而女士以为他说的是棉花的价格,尖叫道:“怎么这么贵?”。
这时华罗庚才知道有人过来买棉花,当华罗庚把棉花卖给女士后才发现刚才自己的算题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可把华罗庚急坏了,不顾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终还是被他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开始计算起数学题来。
2、高斯
高斯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小学时计算1+2+3+...+100的值。当时高斯上小学,老师在班上出了这样一道题,叫大家算。那个老师以为至少要20分钟以后才会有答案,正想休息一下,谁知 *** 还没坐稳高斯就说算出来了。老师很惊讶,问他怎么算的,他就说先算1+100=101,2+99=101,。。。这样一共有50个101,因此结果是5050。
还有一个故事,是高斯19岁的时候,本来他打算学法律的,结果不经意间解决了一个2000年的数学难题,那就是只用直尺和圆规17等分圆周。高斯还证明了当且仅当N=2^(2^n)+1时,能够用尺规N等分圆周。从此高斯对数学的兴趣大增,并走上了数学研究的道路,成了一名伟大的数学家。
3、欧拉
欧拉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城,小时候他就特别喜欢数学,不满10岁就开始自学《代数学》。这本书连他的几位老师都没读过,可小欧拉却读得津津有味,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事后再向别人请教。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这在当时是个奇迹,曾轰动了数学界。
小欧拉是这所大学,也是整个瑞士大学校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在大学里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并逐渐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约翰·伯努利后来曾这样称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学生:“我介绍高等分析时,他还是个孩子,而你将他带大成人。”两年后的夏天,欧拉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学士学位,次年,欧拉又获得巴塞尔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1725年,欧拉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4、陈景润
陈景润不爱走公园,也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5、牛顿
“我一定要超过他!”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
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 *** ,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经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⑤ 四年级数学小故事100字就好了。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原来是“29”。“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⑥ 100字数学小故事
徐迟先生的一篇精彩报告文学,让中国老百姓认识了一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走路撞树,或者张广厚先生吃馒头醮墨水之类的轶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因为我父亲在中科院数学所工作,我从小就住在数学所的宿舍,所以得以目睹这些数学家的生活趣事。
王元买瓜算得卖瓜人目瞪口呆
中关村每到盛夏,82楼门口总有个大号的西瓜摊,摊主是个歪脖子大兴人,姓魏,挑西瓜不用敲,用耳朵贴上听,十拿九稳。大概是1987年或1988年,我爹让我去买西瓜,我骑上车,直奔魏歪脖的瓜棚子——毕竟他的瓜好。一看买的人不少,正要往里挤,忽然看到有两位熟悉的人物,也在挑西瓜呢。谁呢?数学家王元先生和太太,两位一边挑一边算价钱呢。
魏歪脖的西瓜卖得好,不免有些“作怪”。不称重,分大瓜小瓜卖,大瓜3块一个,小瓜1块一个。看到大瓜小瓜尺寸差别不是很大,很多人都拼命往小瓜那边挤。
王太太好像也是这样,却听见王元先生说:“咱买那个大的。”
“大的贵3倍呢……”王太太犹豫。“大的比小的值。”王先生说。
王太太挑了两个大瓜,交了钱,看看别人都在抢小瓜,似乎又有些犹豫。王先生看出她犹豫,笑笑说:“你吃瓜吃的是什么?吃的是容积,不是面积。那小瓜的半径是大瓜的2/3稍弱,容积可是按立方算的。小的容积不到大的30%,当然买大的赚。”
王太太点点头,又摇摇头:“你算得不对,那大西瓜皮厚,小西瓜还皮薄呢,算容积,恐怕还是买大的吃亏。”
却见王先生胸有成竹,点点头道:“嘿嘿,你别忘了那小西瓜的瓜皮却是3个瓜的,大西瓜只有1个,哪个皮多你再算算表面积看。”
王太太说:“头疼,我不算了。”两个人抱了西瓜回家,留下魏歪脖看得目瞪口呆。
钟家庆“羞于见人”
钟家庆研究员和我爹曾是课题搭档。钟为人侠义正直,敢说敢为而又懂得办事的方式方法。
有一天,我爹所在的数学所分橘子,每人一箱,所里住平房宿舍的人多,钟先生就带着几个学生拉着板车给大伙儿送。那天天热,钟先生光着个膀子,只剩一件二指背心,他喜欢游泳,全身晒得又黑又红。他好像有事和我爹讲,所以把学生和板车打发走。他帮着把橘子搬进我家,抓了一个橘子,正用嘴撕着扯掉橘子皮的时候,有一个目光炯炯的小丫头凑上来了,问:大爷,您知道钟家庆钟老师在哪儿吗?
我爹听见了,刚要介绍,又打住了。他虽然迂,但是并不傻,看看钟先生,晒得像个黑炭头,二指背心大裤衩子,嘴里叼着一个橘子,这……这什么形象啊。幸好我爹没说什么,钟先生马上就接茬儿了——唔,他不住这院儿啊。那小丫头说:大爷,刚才碰上他的学生,说他在这儿呢,您能帮我看看他在不在这院吗?求您了,我想找机会见见钟教授,我从武汉来的。
啊……钟先生好像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回头看见我爹,像看见救星一样,冲我爹一指,说,哦,我是蹬三轮的,不认识什么钟家庆,你问他吧,他住在这儿,可能知道。说完,钟先生掉头就跑,把我爹给撂在那儿了。
唔,你找他什么事啊?我是从武汉来的,我要考他的研究生。您认识钟教授吗?唔,认识,你认识他吗?
当然啦,您看我这个包。打开包,我爹看到厚厚一本剪报,都是钟先生参加会议、授奖颁奖的报道和照片,钟先生西服革履,神奕奕。
我爹就只会唔唔了。那小丫头还问呢:你们科学院的研究员都住在哪儿啊?我来这儿好几天了,怎么一个教授都没看见呢?这时候,她后面有一个搬橘子的,是吕以辇研究员,也是二指背心的形象……
好歹把小丫头哄走了,我爹和钟先生一说,钟先生就跳起来了,不行不行,我那天那个形象,怎么见这个学生啊!我爹说要是人家考上了,你能不要?钟先生那些日子就很苦恼,直到发榜,那小丫头的分数没有上线,才松了口气。那个小丫头后来去了兰州,多次给钟先生来信,讨教问题,兼叙崇拜之情,钟先生非常热情认真地回复,对她极尽帮助指点,但始终不肯和这学生见面,直到钟先生去世。
⑦ 急需数学家故事,100字以内,要简洁 详细
Top1:伽利略质疑权威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Top2:小欧拉怀疑上帝
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孩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Top 3:小欧拉机智改羊圈
小欧拉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Top 4:8岁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
有一天高斯的数学教师情绪低落的一天。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
结果不到半个小时,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师,答案是不是这样?”
老师头也不抬,挥着那肥厚的手,说:“去,回去再算!错了。”
高斯却站着不动,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老师!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
数学老师本来想怒吼起来,可是一看石板上写了这样的数:5050,他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鬼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答案呢?
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轻视穷人家的孩子的观点是不对的。他以后也认真教起书来,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在他的鼓励下,高斯以后便在数学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Top 5: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⑧ 数学趣味小故事 100字左右
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⑨ 数学家的小故事(100字以下)
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版
,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近权似于文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从事女佣工作。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 高斯3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 当高斯9岁时候,高斯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为(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但是据更为精细的数学史书记载,高斯所解的并不止1加到100那么简单,而是812+81495+......+100899(公差198,项数100)的一个等差数列。
⑩ 50~100字数学家的小故事
1,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家庭的专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属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2,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
3,小学老师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学生们都算不出来只有一个学生算出了结果5050,老师问他怎么算的,学生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为(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个学生就是高斯,这一年,他9岁。
还要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