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_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1.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2.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3.从一则案例谈小学数学“位置”的教学|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4.吴正宪执教的"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案例
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的案例,欢迎阅读!
成功的案例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姓名:马明明(男)
学科:小学作文
年级:三年级
该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学习不积极。
二、课前准备工作
在学生上课之前,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性格特征,及时掌握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将学生的情况细致分析后,认真和家长进行说明,在家长认可之后,开始上课。
三、成功上好第一次课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讲练相结合。同时,在专业知识上,也要征服学生。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你是有能力把他教好的,这种感觉越强烈越好。
我先给他讲解了作文之后在整个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现实意义。然后以最简单的写人作文为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制定教学并严格执行
1.将小学生常见作文题型分类归纳。
2.由浅入深,逐步教学。
每次上课前做精心的备课准备工作,比如这次写作可能用到的一些成语、修辞、精彩语段。在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讲述写作思路,紧接着对学生的写作构思进行完善指导,经过详细的引导之后,留给学生限定的写作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次写作。最后就是师生共同修改、润色,正所谓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找到不足之后,进行反复修改,直至呈现出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成功之后。之后做总结工作,总结写好此类作文的方法。
同一种题材的作文要写两次,第二次就是将上节课的写作方法运用到本次写作中。
五、总结分析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已初步掌握写好小学常见作文题型的方法、写作结构,对语文写作的兴趣也有所提高。
通过一段时间的一对一教学工作,我认为在这一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教给他们学科知识,也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的案例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姓名:郝雄宏(男)
教师姓名:陈宏霞
学习管理师:柴莉
学科:数学
年级:初二
该生平时数学考试70分左右,成绩在班级处于中下等。他对学习数学没有自信,欠缺热情,但对新知识抱有较强的好奇心。
二、教学策略
用心沟通,征服学生
正式上课前我们师生交流了解了一个多小时,聊得很欢畅,他对我敞开了心扉,接着我在?不经意之间?谈到了他的数学学习情况。我对他说:?其实学数学,知识很简单,大部分学生都容易犯些小毛病,计算失分啊,知识点记不清楚,证明题思路不清晰,逻辑欠缺,这些问题都是有的,只要养成一些好的解题习惯,克服一两个小毛病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
在我刻意地指出了他的数学缺陷的时候,他惊讶于我对他的了解,好像完全知道他的情况一样。这样一来,我的目的达到了,他接受了我,并且相信我能够为他提供很好的帮助,让他的数学成绩有所进步。
当学生相信你能够帮助他的时候,他就会把你的话,当成提高成绩的?圣旨?和?灵丹妙药?了。
在课堂上,先从他比较擅长的题目入手,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策略,做对了就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能学会数学的自信。
2.分析学生试卷与学生学习习惯
拿到学生的试卷后,分析试卷中的得分点和失分处,得出了学生在数学上的知识漏洞。如:实数的计算方程及不等式的应用题,以及几何的证明题,和其他的小的知识点上的问题。于是,在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商量得出一致结论,那就是我们按照学校的进度上课,但遇到知识漏洞时要多花时间复习讲解和联系。
学生平时作业完成量都是够的,但是质量不够。平时也没有准备数学错题本,设有总结、复习。
三、制定教学严格执行
列出学生的辅导内容,制定辅导
经过前3次课的教学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进度,学习主动性等因素制定严格的学习。
的执行
每次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根据学生的情况备课,找题并进行分类处理,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做,看看是否会有错题或怪题。
第一,检查上次课布置的作业是否完成,查看完成的质量,并讲评学生的错 题,疑题。
第二,询问学生这一周来在学校遇到的数学困难和学习进度,如果有困难就
马上解决。
第三,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做到温故知新。
第四,新课内容,按照执行课程内容,梳理知识点,讲解基本题型,引 导分析讲解例题,联系典型例题。
第五,总结当课堂的知识内容和解题方法。
定期检测
在学习中,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在每次综合专题后就一次阶段性检测,限时完成,提高学生解题速度,逐步规范学生解答过程的书写。
四、辅导效果
在经过一年多的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工作
和艰苦的理论攻坚,
我有了以下几点 感想:
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缺点要靠老师来正确的加以引导和教育。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用心备好课。
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集思广益,学习其他老师的经验和优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好教学工作。
成功的案例3:
学生姓名:李言(女)
学科:化学
年级:初三
该学生成绩在班级属于中下等水平,
通过访谈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主观心理:
1.自控能力差,认知模糊,目标不明确;
2.不良行为习惯已经养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书写马马虎虎,字迹潦草。
(二)客观原因:
初二上学期开设化学课,但老师并未按常规教课本,导致她对化学没有太 多概念,化学对她来说是难上加难,以致于对化学就丧失了信心,作业不 会写就抄答案:
2.家长包办了孩子周末时间,没有与孩子进行沟通,家长只重视分数,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忽视了孩子精神领域的教育。
二、教学策略
1. 多次的一对一经验告诉我,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建立化学模型。由于她对化学没有太多兴趣,所以我把化学知识转向生活,让他对化学有一定的兴趣。
2. 考虑到她的基础知识太薄弱,授课内容按照执行,梳理知识点,讲解基本的化学题型,和一般的解题思路,引导分析讲解例题,练习授课内容典型题(尽量让学生多写多说,讲解完之后,让学生自己再说出来),保障课程的质量和效率。
3. 在学习中,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查缺补漏,及时找出薄弱的部分,针对性的讲解,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逐步规范学生的书写以及文字表达。
三、辅导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在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之下,由于基础知识拖欠的太多,她在我们这里学到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基础知识,重要的是,她改变了对化学的看法,不再放弃化学,对自己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如果家长能够配合老师,我相信再通过未来的几个月里,她的化学成绩一定会如她所愿的,考一个理想的成绩。
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取更适合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教学方法,也成为教育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此,黑龙江大学经管学院的教师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为了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现对学院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次调查取的是普遍调查的方法,问卷经过精心设置,对本院实施案例教学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信息。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7份,并且问卷有效,为数据的真实准确提供了保证,现对文卷所收集的问题意见进行如下分析:
一、现行案例教学的质量。
案例教学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所在就是案例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案例质量。真正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固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开展案例教学的目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同学认为教师目前为同学们提供的教学案例能够满足同学们的需求,有16%的同学认为现行案例教学的案例质量很好,48.7%的同学认为现行案例教学的案例质量较好,32.1%的同学认为现行案例教学的案例质量一般。
二、案例教学取得的效果。
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学生对目前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表示较为满意,表示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表示能够适应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同学们反映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更容易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够准确的把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将问题顺利解决。并且,在同学们的 表达、表述方面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与以往的教学方式的对比,可以看出,通过案例教学的开展,课上参与讨论的同学比以往回答教师提问的同学数量上明显增多,并且可以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分析问题。另外,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们的阐述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不仅简洁,并且非常明了。由于有了互动,使得课堂教学得氛围显得非常活跃,但不失秩序。再者,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表示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掌固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运用起这些所学的知识来可以非常灵活。
三、现行案例教学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能否定新事物势必存在着不完善的部分,存在着缺陷,案例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以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
首先,案例教学安排上存在冲突
案例教学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的教学方法,它使不能脱离理论知识而独立存在的,当然也不能完全代替理论知识的教学。那么,就出现了矛盾,究竟应安排什么样的时间进行案例教学呢?是应该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教学同时进行,还是分时进行呢?对此,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理论知识应当与案例教学同时进行,这样便于理论知识的及时理解,可以将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便于记忆;但是,这样将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案例教学所占教学时间的比重难以确定
调查数据显示,有61%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所占时间过短,缺少充分考虑问题的时间,使的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够,仅仅能够分析出表面问题,而不能将问题分析透彻。考虑到这一点,学生们提出能否将案例提前告知,让同学们在课余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可以考虑充分,并且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但另有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提前给出案例,考虑时间充分固然好,但这样做不利于同学们对问题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不利于同学们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提高。还有同学认为,应该根据案例的性质不同,由教师灵活把握。需要同学们有足够时间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案例,应提前给出,不然不会得到有效的锻炼,也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的案例,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时间随时给出,这样能够达到锻炼思维的教学目的。
第三,案例教学的形式不易统一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教学哪里不宜用书面回答形式,应该尽量用现场讨论或现场模拟表演的形式,但在这两种普遍认同的形式上,支持者的数量相当。同学们认为,现场讨论不仅说者用心,听者也受益,但容易产生矛盾,不易统一意见,并且会出现发言者唱独角戏的局面。现场模拟表演容易将问题具体表现出来,统一解决,但现场模拟对学生演员的要求会很高,且需要提前准备,否则会使表演不到位,不能将案例所要揭示的内容表现充分。
四、学生对案例教学改善的意见。
案例教学的完善仅靠教研组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多多听取学生们对现行教学案例的建议来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加行之有效。以下是同学们对问卷中不同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的形式,您持什么意见?
?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自愿回答,既然是新形式的教学,主要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应该像理论课学习那样强制。?
?积极思考,集体讨论。?
?强制与自愿相结合,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对案例教学这种方法您还有那些其他的建议:
?需要深入实践,需要老师搜集足够的资料,需要学生充分的准备。理论与实践只有统一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结果。?
?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演练,引导学生搞一些实践调查。?
?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十分欠缺,希望老师多给予一些案例,并且最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作为案例,这样能够诱发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中所涉及的问题应多一些与现实社会联系较为密切的,或是以后工作中可以遇到的,这样可以便于我们增加一些在以后工作中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不能硬性地照搬案例,浪费学时,因为理论还是很重要的,最好两者结合的更密切点好,还有对案例感觉突然性太强最好能一门课只针对一个企业的一整套情形进行分析,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案例分析体系。?
?案例应更加多样,形式更加灵活,更高的调动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更好的参与到案例分析活动中来。?
?在课堂中多举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集体讨论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发表意见。?
?案例应尽量是生活中常见的,不要把案例的范围限制在大公司和知名企业,要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主。?
?进行圆桌讨论,平等,不要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
?案例教学可以引用著名企业的例子,在同学们充分思考和讨论后,给出企业比较成功的处理方法,在比较对照中找出差距,是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案例要结合现今社会发展,形式要新,答案最好不要唯一,可以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自愿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未完全进入案例教学之前,应先由教师对案例进行引导性的分析,把理论与实际情况结合进行讲述,使学生在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时,再取提问或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实践。?
以上是被调查的学生对案例教学所提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我们如何改进案例教学、完善案例教学是非常宝贵的。相信同学们的建议可以减少案例教学实践普及的弯路。
五、对案例教学的完善。
案例教学是现代教学方法创新的产物,它是适应现代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现行的案例教学存在着需要完善的不足,但我们相信随着教师和同学们不断的努力,这种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帮助更多的莘莘学子受益,享受这种方法所带来的帮助。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怎样写
小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教学案例及反思需要怎么写呢?我们不妨一起来参考下范文!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不是枯燥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教学片断 :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要到岛上去旅游需要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呀?
生:喜欢,到岛上去玩要坐船.
师: 大家回答的很好,可是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有24个人想去岛上玩,每条船限乘4人,需要租多少条船? ”大家先分析理解题意然后帮老师解决。
生:限乘4人,就是说每条船最多只能坐4个人,坐多了就会有危险。
生:24个人,可以每四个人分一组,一共可以分6组。
师 :“好!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生:共有24个人,每4人租一条,求需要租几条船,就是看24里面有几个4,有几个就租几条船 。
师:大家说的很对,就像同学们说的,24里面有6个4,就租6条船。
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所以,特意设计了一节《平均分》的实践课。通过谈话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把平均分的活动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让学生学到了平均分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就是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同时提出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小学数学成为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而不再是枯燥的教学。
数学教学如能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引入生活中的鲜活实例,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这个教学片断,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出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价值,旨在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从一则案例谈小学数学“位置”的教学|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数学课的导入一般是通过设置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角》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角”是国标本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64-66页的内容。本课是第1课时,主要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感悟角是有大小的,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 方法 做出角。
2、感悟角有大小,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活动角、多媒体课件、白纸等。
学具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一个图钉、两张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角
谈话:数学王国里住着一群漂亮的三角形娃娃,今天他们要来我们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课,大家欢迎吗?(?)瞧!(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一群三角形娃娃边唱边跳走过来的情形。)他们来了。(课件动画:一个三角娃娃得意地跳着舞?甩掉了一条边。)?咦?这个三角形娃娃怎么少了一条边呢?原来调皮的三角形把一条边给弄丢了,出示, 它少了叫它---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角”娃娃,并与“角”交朋友,好吗?
二、探索新知,认识角
1、抽象角,认识角。
(1) 从实物中感知角
三角形帮我们请来了很多“角”娃娃, “角”娃娃想跟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出示多媒体画面:长方形纸、三角板、钟面、五角星、剪刀)你能找到这些小客人吗?看谁的眼睛最亮!
谁来 说说 ,你从哪里找到了角?并用手指一指、摸一摸。
小结:原来调皮的角就藏在这些物体中,小朋友真聪明。
师(惊喜状):这会儿,角娃娃藏到教室里来了,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它吗?
生:?
(2)折角,体会角的特征。
出示一张白纸。
师:角跑到老师这张纸上了,你能帮老师找出来吗?
这张纸还能变出很多角呢,谁会变出一个角来?请小朋友拿出一张纸折一折。
请学生将纸对折,折出大小不同的角。
师:小朋友,用你折出来的角对着自己的手心或脸,戳一戳,试一试有什么感觉。” (师边说边示范)
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对,因为它尖尖的,再摸摸它的两边还戳人吗?有什么感觉?(平平的、滑滑的?)
(3)抽象出角,感知角的样子。
小朋友,角的本领可大了,它不仅能藏在物体的身上,还能从物体身上走下来呢。(学生睁大了眼睛,感到不可信)不信?你瞧!(课件动态演示角从剪刀、三角尺、钟表上移下来的情景)学生发出惊叹声。
2、演示画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许多角,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并把它画在电脑上了。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画的?(课件动画演示“手握铅笔”画角的过程。)
谁来说说你看到老师刚才是怎么画角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你能自己画一个角吗?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有意识让学生画开口方向不一样的角。)
那你知道这个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线叫什么吗?它们就藏在数学书第64页里面,赶快去找一找吧。
学生交流后,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练一练,巩固角。
a.数学王国的图形娃娃听说我们在学习角,都争着说自己是角。谁说得对呢?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b.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想想做做”第2题。
三、动手操作,比较角
1.图形王国里两个角在争吵,都说自己大。到底谁大呢?请看屏幕。
学生争议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其中的一条边对齐。) 小结:看来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角娃娃看我们学得这么认真,给我们送来了一件礼物,看!(动画演示鸟衔“活动角”的一边不断活动的情景。)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老师也有一个这样的角,因为它的两边可以活动,所以我们叫它?活动角。
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和学生的活动角两边同样长),谁能上来拉一个和老师同样大的角。
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和老师比的,是哪和哪重合了?
哪个同学再过来拉出一个比老师拉的角大一点的角?你能拉出比老师小的角吗? 小结:角有大有小。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师生比活动角的大小:边一样长的活动角相比,边不一样长的相比。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拉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提问:如果老师把你的活动角的两边给剪掉一段,你还敢和老师的角比大小吗?
讨论:你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活动角的应用
你在生活中见过像这种大小会变化的角吗?说给同学听听。
你知道剪刀、扇子设计成活动角有什么作用吗?
四、巩固拓展,应用角
1、拿出两支铅笔摆角
⑴摆出1个角⑵摆出2个角⑶摆出4个角
学生摆,师指导。
2、数一数有多少个角?
3.最后“角娃娃”送给我们一把金剪子,让我们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我们动手做一做吧。
五、 总结 评价,延深角。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快乐吗?你能用角说一句话吗?
篇二:二年级认识角的优质课教案
教学内容: P84-85例1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发现角、知道角、初步认识角
2.动手画角、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并能比较角的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纸片、三角尺、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大雁从南方飞回来了,它们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人”字形。大家看,这时大雁飞行所形成的图案是什么图形?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相关 文章 :
1. 数学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3.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4. 听课教师外出心得体会范文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吴正宪执教的"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案例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主要是由“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坐标)、测量(图形与证明)”四个内容构成。“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学生在一年级下册(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上下、前后、左右,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六年级上册,学习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已有经验,增强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1?郾学情分析。
在某校四年级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前,我们对某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学情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于“确定位置”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测试的问题是:请你在稿纸上描述你们班数学科代表和您自己的位置。学生的几种做法:(1)文字叙述科代表的位置;(2)用图表示科代表的位置;(3)有一个孩子说:“班长在我的右上角第2个。”
学生的想法很丰富。那么,学生的这些想法和教材中的方法有什么联系呢?这是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困惑,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郾教材分析。
(1)从中小学“图形与位置”的内容对比来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都把“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分成四个方面(如下表)。
从表中可知,小学的“图形与位置”到初中就提升为“图形与坐标”,小学的“图形测量”在初中就提到了“图形与证明”的高度。从对比表发现,小学和初中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强调图形的计算和证明,向现在的多角度(形状、大小、结构、位置以及实物或图形之间的关系、变化等)刻画图形发展;二是小学和初中在“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都强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只是侧重点不同,要求不同。
小学和中学在学习中也存在几个方面的不同点,一是对于图形的学习,小学主要是直观辨认,通过操作、测量来探索一些性质,确认一些性质,而在中学,不仅要去确认,更重要的是要用几何语言去描述,用基本的事实(公理)、定理去证明;二是小学比较强调单个图形的一些特征,中学则开始研究一类或不同类图形之间的现状、结构和位置关系;三是教学在要求的力度、目标达成的方式上也是有差异的。以“图形与位置”为例,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初中阶段的要求则是“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在小学阶段,“图形与位置”的学习主要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上,中学阶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则是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也就是“只有当儿童能够想出抽象的坐标轴如垂直轴和水平轴,并把它作为确立周围物体相对位置的一种手段后,他才开始表象空间”。(皮亚杰语)
(2)从空间观念的特征来看。从小学第二学段开始,学生开始借助“数对”来刻画图形的位置以及位置间的关系,这就涉及用代数的方法去表达,这是小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由表示生活直观的实物位置过渡到表示较为抽象的平面图形上点的位置?小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一方面教学前需要探寻儿童已有的几何认知经验,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置体现了学生对“位置”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只有在空间观念的引领下,在空间直觉中,复杂才可以归结为简单。
(3)从两种确定位置的数学原理角度来看。在中学阶段,表示位置常常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见下图),小学数学中用行列、方向与距离确定位置的内容实际上就蕴含着这两种坐标系的思想,它们都可以用数对来表示。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M表示M(3,3)。在极坐标系中对于点M,就用OM的长度(极径)及OM相对于极轴的角度(极角)来刻画,如M(4,45°)
从上面的分析发现,前面提到的学情分析中,学生的表示法都有其合理性,反映了平面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初步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位置”教学建议
1?郾做好学情调研。通过课前的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原始问题与困惑,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与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认知起点。通过学前调研,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位置”之前已有了比较好的原始经验,关键是老师如何去挖掘和利用。在进行 教学设计 时要考虑如何建立起学生原始想法和数学方法之间的某种联系,比如在文字描述、几何图形描述、数字描述之间的对应,再引申到数学上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的方法。
2?郾把握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序。小学教材的知识序:上下、前后、左右、行列――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平面图上的位置与方向、路线图――数对表示位置。这是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序列和一定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的。教师在进行“位置”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序,也要注意新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分布,将它们有机融合与协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统一。
3?郾充分利用动态表象的作用。儿童空间观念的演化是在知觉水平和思维与想象水平上同时进行的,是沿着各自的途径发展的,教学中要注意把这两者的发展协调起来,从感观上升到形象,再从形象提炼出数量关系,形成几何学习的动态表象。表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抽象的过程,以“位置”的教学为例,空间观念首先表现为“想象”,即舍弃物体的其他属性,而对其形状、大小和位置等几何形态进行概括,把物体抽象成一个点来考察物体在空间的位置,这是小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的一个思维难点。教学时,既可以借助课件演示,将“人物”逐步缩小成一个点,让孩子明白这个点仍然是表示某个人或物;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动态表象的作用,让学生领悟将人或物逐步抽象成点的这样一个缩小过程。
三、案例
课题:确定位置(一)
1?郾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班有多少名同学?
生:有40名同学。
师:我要在40位同学中找你们的班长,要怎么找?
(这时班长站了起来。)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班长所在的位置?
(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说:班长在第一组,第三行。)
师:班长所在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确定位置”。
师:要确定位置,先要规定“组”,我们现在规定最左边的为第一组,最右边的为第八组,最靠近讲台的为第一排,最靠近后面墙的为第五排。行吗?
生:行!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位置,并对同桌的小伙伴说说您的位置。
接着,老师组织同学做游戏:请第二组第三排的同学起立!(这个同学站了起来)请问同学们,要表示这个同学在教室中的位置,用什么方法使人一听就明白呢?
在老师的启发下,大部分同学提到用“几组几排”表示。老师在肯定同学们的想法后,要求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快速地记录她所念到的同学的位置,并让两名学生板书。老师念的速度由慢到快,同学们的记录逐渐跟不上老师念的节奏,纷纷议论起来,老师顺势与学生交流起来。
师:同学们,用“几组几排”的方法表示位置简单吗?
(大部分学生摇了摇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师:还有更简洁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吗?
有的学生提到用两个数,如“2”“3”来记录2组3排;有的提到用2,3来表示;也有的同学想到用(2,3)表示这个同学的位置。老师巧妙地利用课堂的生成性,在师生、生生交流中适时讲解了数对的知识,肯定了用(2,3)表示“位置”的方法。
接着,老师按点名册点了三位同学的名字,要求同学们用“数对”表示出这三个同学在教室中所在的位置。
(导课的设计很有创意,既让老师和学生互相熟悉,又为引入教学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初步建立了“位置”与“数对”的对应关系。)
2?郾创设情境。
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下面的情境:
师:小林在图中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
学生观察后认为小林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师:如果沿着第4组画一条竖线,再沿第3排画一条横线,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发现两条直线的交点(4,3)就是小林的座位。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为学生建立坐标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为学生后续学习“直角坐标系”预留了生成点。)
3?郾游戏活动。
(1)老师准备了一些卡片,卡片上是一些数对。老师用点名册点名让学生上台抽取卡片,读出卡片上的数对,再按照这个数对去找自己的新位置。
(2)最后上台的两位同学拿到的卡片上的数对是:(3, )、( ,1),这两位同学没有办法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老师指出:一组数对少了一个信息,就不能准确地确定位置。如第一位同学是在第3组,第二位同学在第1排。)
4?郾介绍“确定位置”知识的应用。老师先用课件介绍用“经度”和“纬度”确定地球上点(某地区)的位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确定北京和昆明的经纬度,最后指出神舟六号、七号的发射和回收也需要准确地确定位置。神舟六号和七号的发射和回收那么成功,这都有赖于“卫星全球定位仪”――GPS,因为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用经纬度可以确定某个地方的位置。
教学评价:
1.这节课从设计到教学既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又很好的揭示了数学的内涵:用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条件。教学中有两个亮点:一是教材情境的利用,二是游戏的设计。学生学得很轻松,因为教学有针对性,学生容易认识“位置”的内容特点,使整个教学过程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郾本节课教学是通过游戏引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信息中去)――说位置(由此得到数对可以表示平面上的一个点)――创设情境〔将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抽象成:P(x,y),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游戏(强化认知)――知识介绍(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小结等完成的,过程清晰、重点突出。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徐霞客中心学校
四川文理学院数财系
◇责任编辑:李瑞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评课稿
近日,六年级三位数学老师执教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课,三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 刘老师的课,层次清晰,复习铺垫——意义探究——练习应用——拓展延伸。环环相扣。特别是重点部分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不仅用语言表述,还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这是我以前在教学中从未做到的。这一突破,为以后学习分数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季老师的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愉快、民主活泼、开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推导分数乘法的意义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计论、交流,发现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等。在课堂中,我也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如写出几道分数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口述各题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王老师的课,直奔主题,重点部分分析透彻,练习量大。不仅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练习了分数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难度比较大的题,让他们来解决或去帮助有需要的同学,这样既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完成这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