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地产成本如何控制管理?

2.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有哪些?

3.案例解读:碧桂园的组织结构为何折腾不休?

房产公司组织架构_房产公司组织机构

王健林调整万达地产组织架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回收管理权,并区之后,提升营销能力!

我们都知道房地产行业行情非常的低迷,在这种情况下,万达地产其实也一样营销遇冷,很多大区的高管都没有完全销售任务,已经有高管引咎辞职!对此王健林选择了并区,优化组织架构,让?战斗力?提升,在2022年再冲一把营销!房子建好了之后,最为关键的是卖出去!在行情遇冷的时候,就是打?攻坚战?的时候,这个时候,理应当集中?火力?猛攻市场。

众所周知,万达地产把区域分为了东西南北四个区,正好对应着市场版图的这个框架!王健林本以为这样的架构是万无一失的,没有想到机构庞大,成本居高不下,反而失去了营销冲劲!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现在王健林开始优化结构,取消一些华而不实的部门和裁掉一些业绩不佳的人员,轻装上阵,希望2022年可以赚个满堂彩!

南北

现在四大区域已经只剩下了南北区域,也就是说王健林把运营成本砍了一半,他期望的是销售额提升一倍以上!在他看来,二大区是可以做到的!精简机构,提高薪酬待遇,把钱用在刀刃上,是王健林此次调整的目的!此次调整可谓是万达史上的首次,万达调整构架某种程度上讲,是尽最大努力度过地产行业寒冬。

网友热议

此事传到网上后,网友纷纷表示,王健林在商界一向是能屈能伸,只要是可以让生意大有起色,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是从来都不避讳的!万达此次调整之后,优化了结构,精简了人员,势必会有更好的战斗力迎接新的一年的市场营销!

王健林调整万达地产组织架构,对此你怎么看?

房地产成本如何控制管理?

万达地产组织架构再调整

万达地产组织架构再调整,万达地产再次“动刀”组织架构。有知情人士透露,万达地产在春节之前完成整体架构调整,将管理权进一步集中。人员也将有所优化,万达地产组织架构再调整。

万达地产组织架构再调整1

 王健林旗下的万达地产集团近日再次调整组织架构,对人员也将进行一定优化。

 “万达地产在春节之前完成整体架构调整,将管理权进一步集中。”一位熟悉万达的知情人士透露。

 记者了解到,万达地产将原来的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四大区域,整合为南区和北区两大区域。伴随组织架构的调整,东、西两区项目公司人员合并进入南、北两区,人员将有所优化,预计整体优化将在春节前完成。

 调整完成后,南区、北区的区首将保持不变,北区区首仍为曲晓东,南区区首仍为刘光敏,而东、西区的区首是否调回万达商管集团,目前仍未确定。

 “收缩战略布局,是万达地产应对市场变化进行的调整,也是有策略的进行收缩。”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悉,这已是万达地产集团自2019年分拆以来,第三次对组织架构进行大调整。

 2019年底,万达商管集团完成了房地产业务剥离,将房地产业务全部交由新成立的万达地产集团负责。2020年1月,万达地产将原来的南区、中区、北区整合为南北两区,但同年7月,万达地产又将南区和北区拆分为东区、西区、南区、北区四大区域。

 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万达在战略调整方面一向比较果断,架构调整也较为灵活,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立即收缩优化。未来伴随房地产市场变化,万达地产的南北两区还有可能再次拆分。”

 目前,万达地产总裁为张霖,而原万达地产总裁吕正韬于2020年7月离职。当时有业内人士认为,难以完成2020全年销售目标可能是吕正韬离开的动因之一。

 王健林在2018年年会上给地产集团提出的定位和要求是,不追求销售额,为商管而存在,每年消化万达广场住宅配套,保持几百亿销售额。2019年年会上,王健林表示,“地产集团不求做大,主要看利润。集团给地产集团一个债务上限,这个上限是很低的,地产集团要在负债上限下考虑业务发展。”

 不过在2020年,王健林重提千亿销售目标。随后万达地产加大了拿地力度,当年万达拿地金额为230亿元,拿地面积947万平方米。

 另据中指院数据显示,2021年万达集团权益拿地金额为187亿元,排名行业第36名;权益拿地面积为757万平方米,排名行业第10名;新增货值732亿元,同比下降29.3%,排名行业第28名。

 在房地产市场下行之际,万达地产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后,其销售目标是否会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还尚未可知。

万达地产组织架构再调整2

 万达地产再次“动刀”组织架构。据财联社报道,王健林旗下的万达地产集团近日再调整组织架构,将原来的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四大区域,整合为南区和北区两大区域,人员将有所优化。

 有知情人士透露,万达地产在春节之前完成整体架构调整,将管理权进一步集中。其表示:“收缩战略布局,是万达地产应对市场变化进行的调整,也是有策略地进行收缩。”

 此前,王思聪入局房地产开发业务一事就引发热议。2021年12月,王思聪旗下的.普思投资入股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九桓置业。这也是这家公司成立多年来第一次涉足房地产开发业务。

 天眼查App显示,九桓置业成立于2020年11月。普思投资入股后,股东变为李晓坤、吴小龙、中津创展企业管理(天津)有限公司、北京普思投资有限公司,四方持股比例分别为49%、39%、10%、2%。而透过成都九腾桓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九桓置业间接持有四川天府万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7%的股权。

万达地产组织架构再调整3

 万达要卖车已经不是新鲜事了,王健林的决心很大。为了拿下与一汽的合作,王健林多次亲自前往长春,还要求万达副总裁以上全部更换红旗汽车,已经多年未见王健林如此尽心竭力。

 市场此前普遍认为,王健林是拿下了一汽的合作订单,类似目前购物中心内普遍都有车辆展示区,和汽车品牌的形象店。目前来看,王健林的野心不止于此,却难有胜算。

  万达迫切需要新增长点?

 近日,万达接连成立了汽车服务公司和新能源科技公司,从经营范围来看,万达汽车包含汽车新车销售、汽车零配件批发、机动车充电销售等。新能源公司经营范围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充电控制设备租赁;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等。

 根据此前万达与一汽的合作内容,双方将围绕打造汽车服务生态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目前来看,万达对汽车销售的布局已经渐渐清晰。

 不久前,万达还挖来了原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商务副总裁李宏鹏加入万达汽车科技服务公司(下称万达汽车)担任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曾先后担任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及高级执行副总裁、福特大中华区销售与市场副总裁兼长安福特全国销售服务机构总裁等职务。具有28年的汽车行业经验。根据入职时间推算,李宏鹏在福特和现代汽车的时间其实都不长,显然并不顺利。

 1月6日,万达官方宣布,首家万达红旗体验中心即将于1月8日在北京丰科万达广场正式开业,届时,中房科学也将安排记者实地探查。

 来源:万达官微

 万达商管近几年经营压力很大,包括宝贝王等项目运营也并不乐观,急需新的增长点来为上市护航,给资本市场增添信心。

 根据万达招股书显示,2019年,公司营收786.56亿,同比下降26.18%,净利润250.96 亿,同比下降21.07%。2020年前三季度,万达商管营收270.53亿,同比下降44.90%,净利润104.49亿,同比下降40.71%。

 截至2020年9月末,万达商管货币资金412.01亿,较年初下降37.36%;短期借款7.54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552.93亿,现金短债比0.73,存在偿债压力。

 万达商管利润下滑和债务压力之下,王健林似乎对卖车寄予了厚望。

  购物中心卖车,都失败了

 购物中心卖车,万达并非第一家。

 二十多年前,亚飞汽车就开始尝试在购物中心卖车,北京亚飞汽车掌门人郭基元认为:一方面,汽车也是商品,应该到人流量大的地方去卖;另一方面,4S店一次性投入成本大,经营门槛高,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应该变成轻资产模式。

 亚飞汽车也是得到了一汽的合作支持,拿到了当时热销的品牌车型桑塔纳和捷达,但是仅仅经营一年就偃旗息鼓了。

 零售巨头国美和苏宁也曾探索过购物中心卖车模式。2016年底,国美电器线下门店改为“汽车+家用电器”的综合卖场模式,将国美原先的汽车中心扩充为汽车事业部。2017年3月,国美在北京发布“国美汽车2017战略”,表示将利用自己全国1700多家线下门店,以及国美在线、国美管家等网络平台的优势卖车,活动吸引到长安、海马、华晨、一汽轿车、广本、东风日产、东风悦达起亚、沃尔沃等十多家主机厂的代表参加。

 2017年半年报内国美称,“完成后的汽车产业链涵盖整车销售、汽车金融、二手车、汽车保险、出行服务、汽车用品及维修保养等全产业服务。为汽车用户提供全国连锁‘统一品牌、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承诺’的销售服务体系”。

 2017年9月时,国美互联网生态(分享)科技公司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天宇还在一次演讲中称,“国美并不想要定位一个或者多个经销商,而是定位汽车主机厂开放式渠道的管理者。”

 可是,到了2017年11月时,就有媒体发现,国美在线上的汽车店铺陆续关店、下线。

 2017年7月,另一家电零售巨头苏宁第一家汽车超市开张,10月,苏宁易购汽车公司成立,以公司化形式独立运作汽车业务。

 随后,苏宁易购宣布造车新势力拜腾签署合作,同时,苏宁易购还发布了野心勃勃的汽车超市:借助遍及全国的超5000家线下门店,以及战略合作伙伴——平安旗下的电商平台-平安车管家,加速推进卖车大业。

 根据规划,2020年苏宁将在全国开设300家汽车超市。但2018年以后,当初大张旗鼓的苏宁汽车超市就没了消息。

 不仅如此,包括红星美凯龙、华侨城等都曾试水过商场卖车,结果都并不乐观。目前,虽然大多数购物中心中都有汽车展厅和展车,但与购物中心的合作也仅仅是像服装餐饮一样是商场租客。

  购物中心卖车为何难成功

 为何购物中心难卖车?万达能成功吗?

 有专家指出,购物中心卖车不能成功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汽车这种商品是低频消费的大件商品,与大商场里多频消费的普通商品不一样;

 二、在市场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厂家推行的4S店特许经营模式(其实也是一种连锁经营模式)快速兴起,而4S店销售燃油车时,可以从销售、保养、维修及相关水平业务上多点获利,投入产出比较合算;

 三、2005年《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出台后,厂家对渠道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四、4S店模式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觉得到那里买修车可靠、有保障。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会去购物中心买车还是4S店?

 目前汽车的最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4S店。4S店全称为汽车销售服务4S店(Automobile Sales Servicshop 4S),是一种集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四位一体的汽车销售企业。

 一般汽车4S专卖店是由经销商投资建设,按照汽车生产厂家规定的标准建造,店内外设计统一,投资巨大,动辄上千万,只能销售由生产厂家特别授权的单一品牌汽车,能够为顾客提供更低廉的价格、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更深入的售后服务。

 4S店与汽车厂家共同组成汽车品牌联盟,代表汽车品牌文化,体现品牌价值,维持品牌忠诚度,为汽车生产厂家树立汽车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通常一个品牌的4S店在一个地区只分布一个或相对等距离的几个专卖店。

 4S店的硬件要求是购物中心难以满足的。另外,购物中心的局限也有很多,比如试驾条件、交付条件等等,按照万达的思维,目前仅仅和红旗品牌进行了合作。对于这种单价较高的商品,用户的选择范围较小。4S店往往都是集群似的,有多种品牌,多种优惠,甚至为了冲量亏本销售,只为达到目标,拿到厂家的高额返点。

 显然,购物中心并不适合汽车销售这种重资产、重服务、重体验的销售模式。即便是万达也很难成功。

 汽车销售虽然也是万亿级别的超级市场,可最近几年市场并不乐观,万达恐又入坑了。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经销商生存压力加大,汽车销量大幅下滑,上半年实现销量正增长的经销商占比仅为21.5%,超过三成的汽车经销商销量同比降幅超过30%,多数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王健林也曾有过造车梦。10个亿投资珠海银隆,最后只投了5亿。董明珠曾坦率表示,其实自己和王健林的私交并没有那么深,“认识十余年,最多通过五次电话”。之所以王健林能够毫不犹豫的投资,很大的原因还在于其也看好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1年7月,银隆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2.4亿元。同日,该公司因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成失信被执行人,执行标的金额约为273.6万元。并深陷巨额债务、创始人卷款逃跑、工厂停产等传闻。

 纵观近几年房企造车案例,也并未有成功者。

 通过最近几次曝光的王健林照片来看,明显消瘦许多,万达内部人士也曾透露,“老王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压力很大。”身边老臣接连出走,儿子又无意接班,已经68岁的王健林还能在一线奋战多久?

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设置有哪些?

从纵向上来说,房地产开发从立项、策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阶段一直到交房,每一个阶段的实施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也会影响下一阶段实施而产生的费用,就是通常说的动态成本。从横向说房地产公司一般有行政管理部、人力部、产品研发部、营销部、工程部、成本部、财务部等部门,每一个部门在运行过程中各自都会产生相应的职能成本。\x0d\  要想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就要建立全成本控制体系:成本管理的阶段强调全过程,成本管理的主体强调全员,成本管理的对象强调全方位。说的直白点就是横竖都管,纵向管开发成本,横向管部门费用。\x0d\  建立成本管理体系,需要按照项目投资的构成进行分解,或直接按照公司的“组织架构”的职责进行分解,分解到执行主体,而且细化到对应责任人,令全员实施自觉的成本管理行为,一般统称目标成本。\x0d\  项目总投资主要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用,不可预见费用,管理费用,开发间接费用,销售费用,开发期税费,财务费用等等。\x0d\  成本管理一般分以下几个阶段:\x0d\  1、项目总投资估算阶段 ;\x0d\  2、项目总投资估算深化;\x0d\  3、工程概算与设计 ;\x0d\  4、 项目总投资预算;\x0d\  5、项目施工阶段成本管理 ;\x0d\  6、工程竣工结算 ;\x0d\  7、项目总投资决算 。

案例解读:碧桂园的组织结构为何折腾不休?

组织结构目前最常见的是“金字塔”和“矩阵”这两种,没有什么组织结构叫“团队”的,呵呵。 \x0d\\x0d\也没有任何规定说房地产公司必须用“金字塔”和“矩阵”式的架构,使用什么架构,是公司根据自己的战略和核心业务流程来确定的。 \x0d\\x0d\关于“金字塔”和“矩阵”的特点,我简单说一下: \x0d\金字塔型:中国企业传统的架构模式,优点是集权度高,决策统一;缺点是信息纵向传递慢,信息容易被过滤或阻滞,对各事业部的专业工作开展不利。 \x0d\矩阵型:西方跨国公司中很常见的架构。优点是信息传递快且畅通,决策更专业;弱点是沟通成本很高,因为作为事业部的一个专业员工,你的上司不是你的事业部领导,而可能是远在千里外的总部职能部门。 \x0d\\x0d\所以,规模小、不以事业部经营模式为主的企业,不太适合用矩阵架构。而金字塔式架构也不适合大型的、以事业部经营模式为主的企业。事业部,比如一些连锁机构、业务相似的分(子)公司等。

前言:

谦启学堂“管理者社群”每周分享一个案例,引导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大家都能看到的一样的中,进行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不一样的深入思考,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提升洞察力、结构化思维能力、企业管理系统观,并丰富企业管理相关知识。上周四分享的是碧桂园组织结构调整的案例,本文是分享总结。

深耕下沉市场的碧桂园被誉为房地产界的拼多多,势头强劲背后是组织的蓄力和支撑。

碧桂园从一个项目发展到上千个项目,从区域企业拓展为全国性企业,甚至发展海外市场,不仅是搭上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风车,更重要的是,一方面能够认清市场并快速布局;另一方面,是修炼内功,让组织发挥势不可挡的力量。

今年疫情的发生,使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和周期表现得更加复杂,对于销售市场的有效判断和布局,成为所有房企的必修课。

5月11日,碧桂园又悄悄地开始了一场组织架构大调整,拆分沪苏、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15个大区,向下裂变;另外,还有6个区域的管辖范围进行了变动,调整后,碧桂园的区域数量由47个激增至73个。

本次调整主要是根据所在区域的市场容量、业绩规模、管理半径、团队综合能力等实际情况,灵活取合并或者裂变的措施。至于调整的原因,碧桂园方面表示,这是去年以来集团主动进行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的最新延续,目的就是适应市场的变化,有利于继续深耕三四五线市场。这个新的市场变化就是疫情之后楼市开始复苏,“小阳春”初现,这种复苏不仅发生在一二线城市,也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出现。而且,碧桂园根据最新的一些市场数据也发现,下沉市场并非像之前预想得那么差,复苏的力度超出预期。

其实,近两年的楼市波动越来越剧烈,今年疫情更是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对房企的经营提出了挑战。在过去一年多里,碧桂园、万科、保利等十余家房企都进行了多次组织结构调整和人事变动。与之前收缩精简调整不同的是,碧桂园这次新动作带有扩张的意味。并且,碧桂园的组织结构调整并没有结束,4月3日,总裁莫斌在管理会上表示,未来可能根据市场、内部管理需要继续调整,然后聚焦深耕、提高效能。

在碧桂园的发展历程中,每次重大组织变革都踩准了市场和业务的点,我们来看碧桂园从成立到现在都进行了哪些组织变革。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碧桂园从1992年第一个项目开发到现在一直没有停止变革的步伐,组织层级从二级管控发展到目前的四级管控,总部、区域等各层级的主要职责和权限也在不断调整。

阶段1:二级管控 。1992年碧桂园在顺德开发了第一个楼盘,之后逐步向广州华南地区扩张,2007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在这一阶段碧桂园都是总部高度集权的二级管控模式,总部直接管理各个开发项目。

阶段2:弱区域管控 。2008年,碧桂园提出实施全面拓展战略,这时的碧桂园已经走出广佛地区,向珠三角和长沙、黑龙江、湖北、江苏等全国区域拓展,这时总部直接管理项目有些吃力,因此设立区域层级进行协调,但区域权力有限,实际管理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个在后面我们也会提到,这里就不过多展开。

阶段3:强区域管控。 2010年莫斌进入碧桂园,任总裁和执行董事一职,总部向区域授权,将区域做实,管控模式一直持续到2017年,中间2015年的时候有过战略调整,这种管控模式也为战略执行提供了支持。

阶段4:四级管控。 2017年碧桂园进入业务爆发期,“总部-区域-项目”这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发展情况,因此提出在区域和项目之间增加城市公司,进行四级管控,随着市场的变化,这一阶段也进行了其他组织调整,总体上可以说是碧桂园的收缩精简阶段;进入2020年,碧桂园又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组织结构调整,先是2月份的合并一些区域,再到5月11日进行的区域裂变,这时,碧桂园有一些扩张的意味。

不管是紧跟市场脚步灵活扩张,还是在行业下行、市场紧缩下的收缩精简,我们可以看到,碧桂园所展现出来的是它灵活多变的组织。

那么,碧桂园具体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么们来了解一二。

首先看二级管控架构,总部定位于整合平台、重大决策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依靠集团的集中式强管控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在这一架构下,各个中心部门需要承担起制度建设、管理、日常管理、知识管理及协作配合等职责。

但随着碧桂园规模日益壮大,现有模式显然难以推动公司发展。隐患在2008年碧桂园开启全国战略后开始显现,随之而来的便是效率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在金融危机和房市寒冬的影响下,碧桂园销售与利润均没有达到预期。

随后的2009年2月,碧桂园召开了项目管理改革启动会议,决定真正放权,总部仅管理区域,不再直接管辖项目。但由于放权有限,此时的区域仅能起到协调作用,一旦发生问题,项目还是会先找总部。

2010年7月22日,新任总裁莫斌的到来为碧桂园的改革和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带来先进的“1+3”管理思想,突破了碧桂园以往垂直管理的局限性,真正将“总部-区域-项目”管控模式做实,为碧桂园的二次腾飞奠定了管理基础。

所谓“管控”,是指总部精干高效、区域做实做强、项目责任到人,各层级的定位如下:总部:重大决策的平台、服务支撑的后台和过程检查中心;

区域:管理中心,负责所辖范围内所有项目的整合与配置;

项目:完成任务中心,项目管理部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现场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的管理。

随后,碧桂园总部开始加大授权力度,助力区域做实做强。在“管控”模式下,碧桂园推出了“1+3”在内的一系列管理措施。何谓“1+3”呢?

1个目标:确保项目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3个中心:职能部门以服务项目为中心、项目工作以保证营销为中心、营销策划以项目利润和现金流为中心;

3项抓手:抓工程质量、抓总部服务、抓绩效考核;

3级管控:总部精干高效、区域做实做强、项目责任到人。

但管控阶段下的碧桂园,并没有平衡好总部与区域间的权责关系。总部认为区域承责能力不足,选择性放权。区域则觉得总部对其“束缚”太多,关于“集权”和“放权”,一直有两种声音在相互博弈。

为了让区域能够承担起责任,总部根据项目成熟度及地理位置不同,将区域划分为特级区域、一级区域及非一级区域,对不同类型区域公司用不同的管控方式。其级区域是集团唯一不设拿地成本限制的区域;一级区域则可获得集团“9+X”授权,最主要是在拿地方面拥有极大自主权,可直接交由土地决策委员会审理通过。

伴随着一系列的组织调整和管理变革,碧桂园迎来业务爆发期。2017年,碧桂园实现合约销售约人民币5508亿元,首次超越万科、恒大,成功“登顶”国内房企排行榜。

规模急速增长背后,是管理半径过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管理全国各地的上千个项目,碧桂园内部正在进行一场组织结构手术,即在“区域”与“项目”两个层级之间增设“城市公司”,也就是在区域内分成若干的分区,各大区域开始权力下放,把项目交由城市公司直接管辖。

区域总部只做制度标准、管理考核、帮扶城市公司、帮扶项目方面的工作;城市公司则负责具体业务的落实执行,也相应对城市公司内各项目的管理指标负责。

在“总部-区域-城市-项目”四级管控模式下,总部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区域的授权力度,让区域在管理城市公司时更加灵活。比如人才招聘,此前项目总的选聘和任用均由总部负责,而调整后这一权力逐步移交给部分发展快、能力强的区域自行开展。

2018年中,碧桂园又提出了“提质控速行稳致远”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碧桂园开始了自创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变革。

2019年初,碧桂园对功能类似的部门进行了整合,使集团在投策、财务、营销、成本、行政等重要业务板块效率更高,流程更精简。调整后,碧桂园总部的组织结构如下:

中心:共有13个,包括投资策划中心、财务资金中心、成本管理中心、运营中心、设计管理中心、品牌营销中心等。

部门:隶属于中心,共计37个,例如成本管理中心下的成本管理部、工程招标管理部2个部门。

事业部:共5个,包括产城发展事业部、新业务事业部、海外事业部、海外1+1事业部、和创新投资事业部。

今年2月底,在一众房企纷纷开启线上卖房的热潮时,碧桂园再一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这次改革涉及总部和区域两个层面:

总部层面:将投资策划、设计管理两个中心合并为投资策划中心,进一步精简。

区域层面:将部分业务规模偏小的、地域邻近的区域进行整合,以有效利用优势,提升区域工作效率和担责能力。

具体区域合并情况大家可以简单了解,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有些区域是裂变后的再合并,例如苏南区域、滁州区域、皖东区域此前都是由江苏区域拆分出来的,此次苏南区域并入到江苏区域,滁州区域和皖东区域合并为皖东区域。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碧桂园的组织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同层级的变化和对公司整体来说所起到的作用。

总部从直接管辖项目中脱离出来,能够更专注于公司整体发展和战略调整,总部目前的12个中心为区域条线提供支持,5大事业部全面负责公司的整体业务发展方向;

区域从协调总部与项目的弱管控走向管理中心,逐步将业务下沉到所辖区域的城市公司,支撑区域层面分分合合的灵活调整;

城市公司成为业务执行中心,落实到项目,同时能够解决管理半径过大造成的问题,兼顾城市特点,对项目的管理指标负责。

至于碧桂园为什么进行如此频繁的组织结构调整,其实是为了顺应市场变化。楼市已经进入存量时代,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引发海啸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碧桂园之前进取型的区域划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做出调整在所难免。更何况,各大房企无法对抗政策变化和市场发展,做高周转、追求规模化是必然之路。

主编:谦启咨询 | 陈勇

出处:谦启管理评论

“谦启管理者学习社群”: 旨在建立一个企业管理经验学习、案例热点分享交流的学习社群。每周我们都会开启一场关于管理经验的学习讨论,将由谦启的咨询顾问进行分享,期待大家一同讨论学习。(本群没有任何营销广告,是单纯的干货知识分享平台)

社群加入方式: 关注“谦启管理评论”微信公众号,回复“社群”即可了解更多详情,快来一起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