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第一汉臣范文程的生平事迹是什么?

2.范文尘的坟墓在那里?

3.范文程是汉人,为什么会投奔大清?

4.问:名人之后范文程为什么要给先祖范仲淹抹黑做“叛徒”

5.范仲淹后代名人有哪些呢?

范文程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代_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后代么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 ,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 )人,清朝大臣,范文程出身于明朝官宦之家,自称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后裔。其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仗剑谒军门”,自愿投效,参加后金。清太宗时,为主要谋士之一 ,深受倚赖, 凡犯明的策略、争取汉官归降、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出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73岁。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立御碑。他的墓地在北京海淀区车道沟。 乾隆因洪承畴为叛明降清的人,列于贰臣甲等列入《清史·贰臣传。 洪承畴于崇祯年间,曾辑有《古今平定略》12册。后人又辑有《洪承畴章奏文册汇辑》及《经略纪要》24卷。

家世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曾祖父洪以诜,庠生(秀才)。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有名气,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被朝廷表节孝烈女,累赠一品夫人。父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妻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生子三,长承畴,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峻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出仕洪承畴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11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启胤老师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被他借来认真研读,从小就表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甚得洪启胤赏识。洪启胤曾在洪承畴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万历四十三年(1615),23岁的洪承畴赴省参加乡试,为乙卯科中式第十九名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连捷登科,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

清代第一汉臣范文程的生平事迹是什么?

范文程说通俗一点,就是汉奸。

这小子还是南宋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

他的家里也深受大明的优待,曾祖父曾经官至兵部尚书。

范文程18岁就考取了秀才,在辽东居住。可惜随后多年时间,范文程没有进学,始终是一个秀才。

在大明,秀才有些特权,但无法做官,不能满足范文程自己的政治欲望,也不能发挥他的才能。

当时辽东属于文化荒漠地区,范文程在哪里尚且不能进学,考中举人之类,在全国就更没有竞争力了。

就是因为范文程明白走科举考试,很难在大明出头,而满清急需要汉人谋士,这才决定背叛祖国。

所以,清军攻占抚顺以后,范文程主动去投靠满清,成为满清麾下的大汉奸。

据说当时努尔哈赤大喜,对手下人说:“这可是名臣的后人啊,你们可得对他好好尊重啊!”

为什么努尔哈赤这么说?除了范文程是兵部尚书的重孙子,范仲淹的后代,也是因为他是有能力的秀才。当年满清麾下都是一群武人,没几个识字的。

在捧着本《三国演义》都能当军官教材的军队里,范文程的秀才就相当于今天的博士后,算是一流学者。

这说明,范文程非常擅长投机,他投的很准,很快成为皇太极心腹。

诚然,范文程这个人能力非常强,对于满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都有很大的贡献,堪称开国重臣。

但此人身为汉人,投靠异族甘做鹰犬,反而自己的同胞,实属人品低劣的民族败类。

范文程的所作所为,其实同汪精卫没啥区别,一丘之貉而已。

比如,明军围攻大安口城,范文程披甲上阵,率领枪炮手,斩杀很多明军。

再比如,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四日,范文程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范文程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

满清几乎每一个大规模军事举动,都有范文程的身影。

就是在范文程的献策先,不知道多少汉人因此被杀。范文程的官帽红缨上,染满了自己的同胞的鲜血。

其实范文程投靠满清之前,满清在东北已经胡作非为,大肆虐杀辽东汉人,侥幸没死的也被他们当做奴隶。就这种情况下,范文程也主动去投靠,说明此人对同胞的死活毫不在意,是个无耻小人。

自然,范文程过的也不是很好。满清是异族朝廷,实权派众多,互相倾轧,毫不留情。范文程也被迫陷入政治斗争中,几次差点完蛋。

更倒霉的是,他的老婆竟然被多铎抢走了,范文程不但戴了绿帽还遭受了奇耻大辱。

这也算是报应吧。之前满清官兵对于汉人老百姓,欺男霸女,无所不为,范文程助纣为虐,最终搞到自己的头上。

范文尘的坟墓在那里?

第一个在满朝取得成就的汉人,他的确很不简单。

八年的等待

范文程,字宪斗,号辉辙,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人。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率八旗军占领抚顺,范文程归顺后金。但是,努尔哈赤比较藐视汉人,范文程在他手下熬了八年才得到一个章京的小官。

皇太极即位后,开始重用汉人。他当然不会放过才高八斗的范文程。他一即位,就立刻把范文程提拔到自己的眼前。

凡是军政大计都先和范文程商量后才作决定,范文程受到了皇太极的极大尊敬,每逢王公贝勒向皇太极报告军政大事时,皇太极第一句话就是“范章京知道吗?”,他不直接称范文程,而尊称为范章京。臣子的议论奏折有了不当之处时,皇太极也总是说:“为什么不和范章京商议呢?”奏事大臣回答说:“范章京已经同意了”。皇太极就不再询问,同意执行。甚至范文程生病,有一些事情还要等到他好了之后再进行裁断。

按清朝的规定,章京有时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开始时皇太极还要看一下范文程起草的诏书,后来干脆都不看了,直接就批准执行。

还对范文程说:“我相信你不会有错的”。范文程也很争气,为皇太极出了很多良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施反间计,除掉了明朝边关大将袁崇焕。

知恩图报

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去世。十四日,诸王贝勒大臣议定,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即位,以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辅理国政”。这年,摄政王多尔衮之亲弟豫郡王多铎色胆包天,看到范文程的妻子长得十分漂亮,竟然要抢夺范文程之妻。多尔衮知道后,罚多铎俸银一千两,夺其十五个牛录。范文程感恩图报,立即上书摄政王,奏请立即出兵伐明,夺取天下。此书讲清了四个问题:其一,明国必亡;其二,与“流寇”争天下;其三,良机难得,稍纵即逝;其四,变方针,创“大业”,禁杀掠,收人心。

范文程的建议对清夺取中原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对促使清军出发起了巨大的作用。即范文程启奏摄政王之后的第五日,摄政王多尔衮带领豫郡王多铎、阿济格等八旗王公大臣,统领满蒙汉官兵十余万出发,在吴三桂的带领下,顺利攻占北京。

顺治帝清初的功勋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初二,清军进占北京。此时,百业废弛,社会混乱,人心波动。范文程昼夜操劳,佐理国政。尽管当时头绪纷繁使他非常劳累。但与此同时,他始终紧紧抓住根本问题,为革除明朝弊政,与民谋利,争取人心,开国定制而艰苦奋斗。他首先致力于稳定都城局势,紧接着他又奏请为明崇祯帝发丧。崇祯帝朱由检于三月十九自缢于煤山,二十一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发现他的尸体,用二贯钱买柳木棺置放,四月初四日安葬于昌平,多尔衮同意,并于五月初四日下谕:李自成原系故明百姓,乃敢弑主暴尸,“诚天人共愤,法不容诛者”。今令官民“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著礼部、太常寺“备帝礼具葬”。此举深受故明官绅拥戴。

范文程还废除了明末横征暴敛的加派田赋之弊制。明末的辽饷、剿饷、练饷,平均每亩田增赋银二分多,全国共增田赋银一千六百余万两,比旧额增加了一半以上,地方官吏又借机勒索,闹得全国民怨沸腾,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在连年战争中,农民军将明末的官府饷册通通烧毁,只剩下万历年间的旧册。范文程入京之后,即招集各部胥吏,征求册籍。以万历旧册为依据,照此征收田赋。多尔衮听从范文程之言,于顺治元年七月十七谕告全国官吏军民,宣布废除三饷。

十月初十,顺治帝颁行的即位诏,又再次宣布:“地亩钱粮,俱照前朝会计录(即万历年间的会计录)原额,自顺治元年五月初一日起,按亩征解,凡加派辽饷、剿饷、练饷、召买等项,悉行蠲免”。清朝田赋基本上没有加派,实奠基于此,这一利民利国的制度的确立和坚持是与范文程分不开的。范文程很注意争取汉族缙绅的归顺与合作,大力起用废官闲员,征访隐逸之士,让他们为官和治政教民。

顺治二年南京攻下后,范文程上疏:请于顺治三年、四年再次举行乡试、会试。顺治皇帝同意了。于是“江以南士子毕集,得人称极盛云”。范文程辛勤操劳,对清初的开国定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八月初二,这位为大清建国定制立下卓越功勋的大学士因病去世,终年70岁。

康熙帝知悉范文程病故,亲撰祭文,遣礼部侍郎黄机谕祭,赐其葬于河北怀柔县红螺山,谥“文肃”。其子承谟、承勋等分任总督、尚书等要职。

范文程是汉人,为什么会投奔大清?

《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中的范文尘是皇太极当年手下第一汉臣,历史上其实并没有这个人,根据剧中描述,应为清初名臣范文程。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 ,出身于名门仕宦家庭。是宋朝大学士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他的六世祖名叫范岳,明代初年在湖北云梦县任县丞,洪武年间获罪,于是全家就从江西的乐平县被谪往当时的边陲重镇辽东都司的沈阳卫,范氏自此成为沈阳人。范文程的曾祖名叫范锪,在明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后在朝廷做官,一直升到兵部尚书,因其为人刚直不阿,受到当权大臣严嵩的排挤,只好弃官离去。范文程祖籍江西,出生于辽东沈阳卫(今沈阳市 ),是清朝声名卓著的开国宰辅、文臣领袖。被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谋士”之一。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攻陷抚顺,范文程“仗剑谒军门”,参加后金。清太宗时,为主要谋士之一 ,深受倚赖, 凡犯明的策略、策反汉族官员、 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起了重要作用。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投奔努尔哈赤后,对清廷一片忠心,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经历的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他自己知道他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所以在他监修太宗实录时,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这样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但从各种史料里,从我们能见到的记载里,也足可以看到范文程确是一代名臣。时势造英雄,有他这样的人辅佐,清朝受益匪浅。他最后多次因病上疏请求休养,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还想病愈之后再来召用。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离开朝廷“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就这样平安地度过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汉奸"最高的评价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不囿于民族偏见,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范文程不愧为英才称号。

问:名人之后范文程为什么要给先祖范仲淹抹黑做“叛徒”

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文程这个人,说起他的名字,可能并不是很多人都了解,那么大家一定都知道范仲淹吧,范文程就是范仲淹的后人。那么作为一个汉人的范文程,为什么会一心投奔大清,并未大清做出了很多贡献呢?其实无非就是和我们现在一样遇不到伯乐,有才智无法施展,无奈之下只能转投阵地。

首先范文程作为一个汉人,更是作为范仲淹的后人,才华很厉害,具有很高的谋略和能力,同时也一样怀有报国的远大志向。但是在明朝,他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他想要施展才能,却没有办法。另一方面,当时的明朝内部已经很腐败了,所以在这种不得志的情况下,他只能转投努尔哈赤。

在范文诚的心中,由于明朝内部已经很腐败了,他觉得让天下黎民百姓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已经不大可能了,而且当时天下的时局也不是一般人能控制的。经过多方面的思考下,他坚定地归顺了大清。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艾佛做大庆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清朝的稳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后世流芳。

细数下来,范文程一生经历了清朝的四位君主,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和康熙。不言而喻,他是清朝之初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臣,自然为清朝立下的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无论如何,他用事实证明了归顺清廷,她的这一决定是十分正确。

范仲淹后代名人有哪些呢?

范文程是清朝的开国功勋文成之首,历史上对他的才华清一色的赞叹,后人却有人骂其为叛徒。因为范文程的先祖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第十七世孙。范仲淹范文正公政绩卓著,才华横溢,明朝太祖朱元璋都十分钦佩,是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楷模。范文程作为他的后人却背叛了明朝,转而投向了后金,没有了先祖的风骨,这也是后人对范文程多加诟病的缘由。18岁的范文成和老哥一起主动就去找努尔哈赤,投靠了后金,和17岁就为抗清牺牲的夏完淳相比起来,范文程确实不能让很让人接受。

范文程投降后金其实也是为了一展自己的抱负,年少轻狂的范文程作为读书人之后,只中了一个秀才,肯定是有一些抑郁的。当时天下文人的中心在江南,范文程远在东北沈阳文人气质的熏陶肯定没有江南那么厚重。范文程的目的更多的就是出人头地,施展才华报复名垂青史。十八岁刚刚考入县学成为县学生员,是科举制考试中最低一阶的知识分子,再往上考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抚顺得明成祖赐名,远在边关,估计对当时明末的归属感也不怎么强。范文程不属于明朝官员,不在明朝任职,如果说背叛未免太过,不过给祖上抹黑倒是确实,范仲淹应该不会同意。

?

这时候努尔哈赤占领了抚顺,范文程看准了机会来了,主动投诚。在边关努尔哈赤的名声应该远远大于当时风雨飘摇的明朝,吏治腐败,宦官当道,作为秀才的范文程自感前途迷茫。但是他有很好的战略远光,投靠努尔哈赤说明他赌对了未来,因为范文程以名人之后投诚,努尔哈赤缺乏人才,很快委以事做,虽然官职尚小,但是比秀才强多了。范文程早刀笔小吏汲汲营营多年后迎来了他人生的伯乐,皇太极即位后重用汉人,而且他敞开怀抱的招募明朝旧臣,旧将,他攻城掠地也很讲究能谈绝不打,希望更多的人才为自己服务。

?

范文臣在这个时候出现在皇太极的视野中,传言他曾单人匹马帮助皇太子劝降明朝一座城,为此而深受皇太极信任和重用。范文程的妻子生得十分美貌,皇太极的弟弟多铎起了抢夺之心,本来作为满族贵族去,正常的做法是范文程亲自送上自己的妻子,或者只能接受现实。但是皇太极没有答应弟弟的无理要求,反而惩罚了多铎。范文程对皇太极感激不尽。清朝建立后,范文程一直是文臣之首,清朝的各种礼节,律法的制定都出自他的手里,可以说为清朝政治的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

范文程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康熙五年去世,亲赐“元辅高风”四字,终年七十岁。他能在四朝换代的腥风血雨中,保全自我,所以很多人说他善谋,果真名不虚传。

文/红雨说历史

范仲淹后代名人有:长子范纯祐、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幼子范纯粹、十七世孙范文程等。

1、范纯祐

范纯佑,天资聪慧,“方十岁,能读诸书”“为文章,籍籍有称”,可以说是一个神童,但他是个大孝子,“不应科第”,不求功名,陪伴父母,让几个弟弟安心从政。特别是在范仲淹帅兵在西北抵抗西夏军队期间,范纯佑成为范仲淹的得力助手,甚至担任大军先锋,为稳定西北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范纯佑曾历任监主簿、司竹监等官。

2、范纯仁

范纯仁(1027年6月-1101年),字尧夫,谥忠宣。北宋大臣,人称“布衣宰相”。参知政事范仲淹次子。

天圣五年(1027年)六月,范纯仁生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宋仁宗皇祐元年进士。曾从胡瑗、孙复学习。父亲殁没后才出仕知襄邑县,累官侍御史、同知谏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转运使。宋哲宗立,拜官给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后拜相。宋哲宗亲政,累贬永州安置。范纯仁于宋徽宗登基后,官复观文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著有《范忠宣公集》。

建中靖国年间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忠宣。

3、范纯礼

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就是副宰相。《宋史》给他贴的标签是“刚正”、“沉毅”,也符合其父之言。由于刚正,得罪了权臣,被诬告在接待辽国使节的宴会上,直呼徽宗名字。徽宗下令将他贬官外放,后来又卷入新党旧党的变法之争,余生郁郁不得志。

4、范纯粹

范纯粹(1046年~1117年),字德孺,北宋官员。范仲淹第四子,出生于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以荫入仕,性沉毅,有干略。

5、范文程

范文程(15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清朝初期政治家、谋略家。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谥文肃。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