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2.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一数》教案范文

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5.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6.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

7.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认识简单的近似数》是小学数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万以内的数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写和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

中的作用。

2、 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

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 接着数数。

1998、 、 、 99、 、 、 4、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 >

205 306 402 < <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

“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

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

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

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

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

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

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

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板书设计:

求近

例8

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

人约是10000人

1500是1506的近似数

似数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并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现实情境为基础,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在交流中体验近似数的特点,并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汇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谁能起来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最好是用上一些资料。

刚才你们介绍了我们学校的一些情况,老师课前也了解了一些情况,知道我们学校大约有20个班级,学生700多名,教职工大概70人。

问:你能猜猜我们学校的这些资讯的准确资料是多少吗?

生猜。

老师去了解了一下,知道我们学校有21个班级,学生713名,教职工74名。

2、观察资料、比较

用小黑板或者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观察这两组资料,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会回答这两组资料很接近

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答案:它们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区别很联络?

师:看来数字里面还有很大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字。

设计意图;介绍自己的学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两组资料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感知近似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1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预设小组汇报结果: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1500是1560的近似数

师:你认为那个数好记呢?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整百数。

汇报交流:都觉得1500更容易记住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预设回答: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这两个数都是1000的近似数,哪个更好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一个数的近似数并不是唯一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并让学生比较哪个数更容易接近准确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生讨论交流

板书:10000是9992的近似数

问: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到近似数?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3、你还能举出近似数的例子吗 ?

设计意图: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价值,从而在生活中恰当选用近似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1陈东家到学校有603米,约是 米。

2每台洗衣机售价为1198元,约是 元。

3这个果园有5棵苹果树,约是 棵。

4这个收费站昨天通过7006辆汽车,约是 辆。

2、下面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1小明身高约140厘米,体重35千克。

2二年级二班有56人,全校约有800人。

3大天鹅可以飞越海拔88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入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并会合理的取近似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

板书设计

近似数

1500是1560的近似数

10000是9992的近似数

近似数更容易记

人教版二年级近似数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资料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小结: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2、生活中的数学

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学生举例

3、练习

P79 4、5、6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数一数》教案范文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 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地点

 植物园

 动物园

 游乐园

 森林公园

 河滨公园

 人数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 )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 )人。

 你最喜欢去( ),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 )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共同填表格。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 )小组的人数最少。

 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 )人。

 我喜欢( )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 )人。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红 黄 蓝 白

 颜色

 红色

 **

 蓝色

 白色

 人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数据收集整理》教案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的例2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3、4小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数据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会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统计中收集数据以及简单的统计表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中数据统计的方法。揭示课题统计数据的方法

  二、新授。

 问题导入: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怎样选呢?出示教材第3页的例2。把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1、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二(一)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师:该选谁参加比赛,就要先确定选举方法,再选记录结果的方法。

 2、选举方法。

 师:我们可以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来决定由谁参加比赛。参加投票的同学只能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写在纸上,再找几个同学统计谁得到的票数多,谁就参加讲故事大赛。

 生: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后,各小组组长将纸条收齐,等待统计投票数据。

 3、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选举的结果在小组长的手中,现在只要我们统计出谁得到的票数最多,就知道谁能参加讲故事大赛了。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统计投票的数据呢?

 生:自由发言。

 师:统计投票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用在人名下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可以用在人名下打“√”的方法来统计,也可以用画“○”的方法来统计……我们就选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吧!

 生:参与一起统计投票数据的过程。

 4、整理数据。

 师: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王明明得到15票,陈小菲得到22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个“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每个“正”字代表五个数据。王明明一共得了3个“正”字,所以是15票,陈小菲得到4个“正”字还多了2票,所以是22票。

 师: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5、完成统计表。

 师:现在我们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这张统计表中。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6、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参加比赛。

 生:观察统计表可知,陈小菲得到票数比王明明多,所以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不仅会观察,而且会比较,真能干!现在请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生:如果他们都投王明明的票,那么王明明得15+2=17(票),仍然比陈小菲少,所以最后的结果没有改变,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都投陈小菲的票,那么陈小菲的票数就更多了,最后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生:如果他们其中一人投给王明明,另一人投给陈小菲,那么王明明得15+1=16(票),陈小菲得22+1=23(票)。仍然是陈小菲的票数多,还是应该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师:你们真会思考问题。是呀,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三、巩固练习。

 师:其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用到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学生先选好自己喜欢去的地点,然后汇报,并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整理数据后将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

 2、完成第4页练习一的第3小题。

 学生根据画“正”字的统计表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分别解决第(2)小题和第(3)小题。对于第(3)小题这个月是夏天还是冬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4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数据的方法完成第(1)小题,简单统计表的填写。再解决第(2)小题。对于第(2)小题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明白:10分钟内小轿车就通过了32辆,说明小轿车已普遍成为人们喜欢的交通工具,所以如果再观察10分钟,小轿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

  四、归纳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同时统计表可以帮我们分析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板书设计。

 统计数据的方法

 例2、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王明明 陈小菲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 √√√√ ○○○ ○○○○

 正 正 √√√√ √√√√ ○○○ ○○○○

 √√√ √√√√ ○○○ ○○○○

 √√√√ ○○○ ○○○○

 √√ ○○

 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1)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 陈小菲 )参加比赛。

 (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呢?

 无论缺勤的这两位同学如何投票,陈小菲的票数都比王明明多,所以最后都会选陈小菲参加比赛。

  六、课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

#教案# 导语《数一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内容,本节课主要安排以活动为主,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教学的兴趣。

 2、通过 “数一数” “说一说”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3、通过活动,对计数单位“千”有进一步的了解,并知道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

 感受大数,发展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100粒黄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10个一是( )

 2、10个十是( )

 3、一个三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数是( )位。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一小桶黄豆,请同学们估一估有多少粒豆子?

 生自由发言。

 2、如果想知道有多少粒豆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师:有没有的方法?(先数出十粒,再分出十个这么多放在一个杯里,大约就是一百,然后再盛十个这么多就是一千了。)

 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再试一遍,感受一下一千粒豆子有多少。

 三、律动(我们来交换)

 仿照21页第7题小组游戏

 3、师:在我们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用一千表示呢?请同学们把数学书合上,这本书大约有50张纸,几本摞起来会是一千呢?(学生独立思考)

 4、出示10个这样由1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正方体(课件显示)。

 5、出示一张有100个笑脸的贴纸,几张笑脸可以呈现一千个笑脸。板书(10个一百是1000)

 四、巩固练习

 1、我们数数到900时,10个一百是多少?

 2、笑笑带来的问题——一本书有100页,10本书有多少页?(师示范:又叠上10本书

 3、淘气带来的问题——我校大约有一千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出示课件:天安门广场周年庆典情境)

 4.完成21页第5题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大数,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正确数万以内的数。

 3、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计数器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是大量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数——万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旧知识引入新课,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和写数的规则。)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计数器

 这个数表示的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出示计数器:拨数9999)。

 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添上1个珠子是多少?

 教师总结: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珠子就是一万。

 2、数一数

 (1)出示问题: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讨论并汇报。

 3、认识“一万”

 课件出示:出示正方体图。出示10个正方体,指名回答,一个正方体是多少?(一千)。 十个呢?

 小组数一数,并汇报: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总结: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设计意图:对学生刚学习的一个大正方体中有1000个小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巩固,既引导了学生用一千一千地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得到10个一千是一万的结论。)

 4、课件出示问题:你能从九千八百八十七数到一万吗?大家一起数一数。

 还可以怎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里数一数,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学生小组内数数,师巡视了解情况。

 5、课件出示问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从计数器上拨数,从“八千九百”到“一万”

 2、第23页练一练第二、三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最后的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练一练第四题

 板书设计:

 数一数(二)

 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个就是一万

 10个一千是一万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认计数器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数感。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体验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并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一千有具体感受。

 4、让学生理解并熟记千以内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

 1、学生自主探索认识“一千”

 2、理解千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正方体

 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提前调查:生活中都有哪些大数。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件)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比100大的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大数(板书课题)请把你找到的大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大数。生自由发言。

 二、认一认

 1、师拨数,学生认。例如:120、345、756、892、990、995、等等。

 2、指名到前面拨,下面学生认。

 3、同桌之间一人拨数,一人认读。

 4、请几组同学到台前展示。

 三、探索新知

 1、(出示计数器9)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是10。师:也就是我们学过的10个一是10,或1个十是10(板书)。

 师拨99,这个数是多少?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生:100。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出100怎么表示吗。

 生:100个一是100,也可以是10个十是100(板书)

 师指名展示。(学生边讲解边展示)再添一个珠子个位就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的9加进位的一又满十了,再向百位进一。所以是100。

 师:999这个数怎么读,再添一个数是多少?同桌或小组同学之间拨一拨,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拨的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今天我们认识了“千”请同学们看一下计数器,千位数是一个四位数,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板书)相邻数位之间的关系是十进制。

 (二)出示课件大正方体图

 1、你能估一估这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吗?

 2、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讨论数的方法。(如果学具不够,可以借助附页二中的摆一摆)

 3、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个大正方体中有多少小正方体。

 总结方法:一个一个地数,数10个是1条。一条一条地数,数10条是一片,一片有100个。一片一片地数,数10片有10个100,10个100加起来是1000。也就是说10个百是一千。(板书)

 四、数一数

 (一)同桌互相数一数,从887数到1000。方法不限。

 师:如果一百一百地数,下一数是什么?生:987。(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计数器)

 (二)游戏开火车数数

 1、师说一个数,一个一个地数每个同学数一个。一直数到一千。

 2、从750开始,5个5个地数,数到一千。

 3、从500开始,10个10个地数,数到一千。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千,并且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回去以后在生活中找一找一千可以表示哪些物体?多大是一千?我们下节课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数一数(一)

 10个 一是十

 10个 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 0 0 0

 千 百 十 个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 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活动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能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如何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情景图: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猜一猜这里能坐多少人?

 用100以内的数还能表示吗?

 引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并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1000以内的数。

 2、我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能说出它们的组成。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学习75页主题图。

 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教材中数小正方体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十个十个地数,再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且总结出: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板书出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师:那么千在计数器的哪个位置呢?

 师生一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百位满十向千位进1.即找到计数单位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计数单位千。那你们会不会数1000以内的数呢?

 生:会。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学生大声地数出来。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

 练习: 一个一个地数,从一百九十八数到二百零三。

 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同桌合作,一人数一个数。先独立数,再汇报展示。)

 汇报交流时,教师借助计数器,讲清楚为什么一百九十九后面是二百,以及为什么九百九十九后面是一千。重点强调满十向下一位进1.

 目标检测一:

 1、我会填。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百是( )。

 2、我会数。

 一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六百八十九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下面的小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

 (二百三十五个,并由此引出下一个环节,即1000以内数的读写。)

 (2)、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师:二百三十五,如何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呢?

 借助计数器,让学生试着写出这个数,再读出来。强调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练习:看图写数。

 课件出示小正方体图,一幅有230个,另一幅有203个。并由此讲解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方法。并让学生再多举出这样的数,加深印象。

 目标检测二:

 1、判断:

 456 读作:四五六。 ( )

 三百零九 写作:390. ( )

 3个百和6个十组成:306. ( )

 2、读数,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并说出这些数的组成:

 624 305 1000

 3、读出生活中的数字。

 广场上有375只鸽子。

 同学们手中有580个气球。

 这片树林有805棵树。

 三、总结评价,内化提高。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的如何呢?

 《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掌握数1000以内数的方法。

 (2)运用计数工具,使学生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

 (3)让学生认识算盘,知道在算盘上拨珠的方法,初步学会在算盘上拨出三位数。

 1.2过程与方法:

 经历1000以内数的数数、拨数、读数和写数以及在算盘上拨珠记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体验类推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数的组成,并会正确读、写1000以内的数;认识算盘,掌握算盘上记数的方法,学会用算盘记数和数数。

 教学难点:建立计数单位的概念,用算盘来数数和记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算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复习导入

 1. 59的前一个数是(58 ),后一个数是(60)。

 70里面有(7)个十,35里有(35)个一。

 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

 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1等于多少?(100)你还能接着往下数吗?

 (二)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看74页体育馆的座位图,图画的小朋友们在讨论什么?你猜一猜体育馆大约有多少人?(课件出示74页情境图)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同学们这么大的数都知道,刚才我们说的数都比100大,今天我们先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

 二、探究新知

 1. 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

 问:我们学过哪些数位和计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一、十、百)

 (1)逐个出示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数到10。问;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多少?(十)

 教师板书:一个一个数,10个一是十。

 (2)再逐个出示10个10个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从10数到100。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多少?(一百)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十一十地数。

 教师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如果小正方体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比较快?(可以一百一百的数)

 再逐个出示10个100个的小正方体,引导学生一排一排地数,并问:一排是多少?(一个百)追问:一个百是多少?(一百)继续问:两排是多少?

 数到9个百后问:9个百再添上1个百是多少?怎么表示?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回答:10个百,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千是比百还大的计数单位。

 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交流,指名回答,教师总结:(10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十千;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小组合作交流,分组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当物体个数不太多时,可以一个一个或十个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师拿出计数器或课件演示分别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拨一个珠子问学生各表示什么?(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和一个千)

 计数器演示120、203、312,让学生试读,有困难学生,适当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试着从960到1000一十一十的拨珠,边拨珠边读,引出例2.

 3.例2 千以内的数的读写

 出示点子图

 (1)问:图上有多少点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试着数一数。让后回答多少点,并说出用什么方法数的。(①、10个10个数,再一个一个数。②、先把100都圈出来,然后再圈十个,最后一个一个数。)

 学生汇报数出的结果。(二百三十五)

 教师用课件出示小棒图,深化对二百三十五的认识,问:二百三十五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二百三十五是由2个百、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2)千以内数的读写

 a.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235,问:怎么读写这个数呢?(写作:235 读作:二百三十五)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并回答:写数时从高位写起,2个百就在百位上写2,3个十就在十位上写3,5个一就在个位上写5。读数时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2就读二百,十位上是3就读三十,个位上是5就读五。

 教师归纳总结:读数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b.归纳千以内数的读法

 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302、130、500。问:这些数会读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并回答:这三个数分别是三百零二、一百三十、五百。发现这些数里面都有零,有的零能读出来,有的不读。

 归纳总结千以内数的三位数的读法:千以内的数,读数要从高位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末尾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或几百几十,末尾的0都不读。

 4.例3 一千的组成

 (1)出示彩点图

 问:这么多的彩点,你能数出是多少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2)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用什么方法数,然后汇报:①10个10个地数,有100个10;100个100个地数,有10个100.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总结板书:1000里面有10个100,有100个10。

 5.例4用算盘数数和记数

 教师:前面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可以用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1)认识算盘

 教师出示算盘,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并讲解算盘的各部分名称。(框、梁、档、上珠、下珠)

 教师简单介绍算盘的来历及作用。让学生感知我国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算盘是一种记数和算数的工具,非常强大,今天我们简单的学习它的数学和记数功能。知道算盘上每一档的珠子怎么表示数吗?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说明:上下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一般下珠满五个时,用一个上珠拨下来表示。空档表示0。

 (2)介绍算盘拨数方法

 a.认识算盘上的1-9各数。

 b.拨珠方法:拨下下珠用大拇指,拨去下珠用食指,拨入、拨出上珠用中指。

 c.拨数前要确定好个位,让后找出十位、百位、千位?所在位置。拨数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自己拨数。

 教师:我们试着拨出563这个数。学生操作,可以互相交流,教师巡视,针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指导和帮助。

 (4)总结在算盘上拨数的方法

 a.先确定个位。任意选定某个档为个位,然后依次向左为十位百位、千位等。

 b.用算珠表示数。个位上的几表示几个,十位上的几表示几十?某个数位上是0,则不拨数,即用空档表示。

 三、课堂练习

 1.数一数

 答案:534元

 2.填一填

 1.867这个数由( 8 )个百、( 6 )个十、( 7 )个一组成。

 2.在990中,从左边数第一个?9?表示( 9个百 ),第二个?9?表示( 9个十 )。

 四、拓展提升

 1.绿框中有多少格?

 400+60+8=468(格)

 答:一共有468格。

 2. 一个数,从右边数第一位上的数是2,第二位上的数比第一位上的多4,第三位上的数比第二位上少1,这个数是多少?

 2+4=6 6-1=5

 答:这个数是562.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认识了1000以内的数,知道了千是比百大的计数单位,学会了怎么读写千以内的数,会用算盘数数和记数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认识天平和几种以千克位单位的秤;牢固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能根据物品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感知1克和1千克物体的质量,掌握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盘秤、天平、黄豆、二分硬币、水果、500克食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谈话导入

 教师: 同学们,准备好我们手中的铅笔盒和数学课本,大家掂一掂,然后把你的感受说一说。

 学生1:这两件物品一点都不重。

 学生2:我感觉数学课本比铅笔盒重一些(或铅笔盒比数学课本重一些)。

 学生3:我感觉这两件物品差不多重,判断不出谁轻谁重。

 ?

 通过学生回答,教师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发现用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

 学生:轻和重。

 教师适时展示几件超市购买的物品。

 2.引导观察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物品的包装,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我发现这些包装上都写着净重多少?

 教师:观察的真仔细,那么你知道净重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净重就是指物品有多重。

 进而引导学生知道,物品有多重,就是指它的质量是多少。如,方便面净重100克,就是说它的质量是100克。

 展示100页主题图,教师:同学们,看看他们在超市都买了什么?分别是多重呢?

 学生:洗衣液5千克,饼干110克,阿姨买的苹果,售货员用秤称的质量是1千克。

 教师:真了不起,同学们知道这么多,都认识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块来认识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 例1出示例1主题图:

 教师:这些物品我们在超市经常见到,你看到它们标出的质量了吗?

 学生:分别标着3克、12克、100克。

 教师: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并回答:感觉都不重,很轻。

 教师: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根据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说一说:我知道?克?用字母?g?来表示。

 教师:我们认识克了,那么1克有多重,你知道吗?

 并提示学生1枚2分硬币质量是1克。

 教师:我们拿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交流并回答:1克真是太轻了。

 2.认识天平。

 教师:1克物品太轻了,用什么工具才能称出它的质量?

 学生:应该是很小的秤吧。

 教师指出: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天平是由底座、托盘、指针、标尺、调节平衡螺母以及砝码构成的。使用前要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向标尺的零刻度,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然后称物品,一般物品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增减砝码,或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指针指向零刻度),然后读取砝码和游码的总克数,就是物品的质量。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仔细观察,掌握使用方法后,教师问:同学们,我们想知道1克黄豆有多少粒吗?(想知道)

 教师:那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吧,注意天平的使用步骤。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及时纠错。学生汇报:6粒或7、8粒(根据实际测出的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做得真不错,下面我们把这几粒黄豆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吧。

 3.例2 认识千克

 出示较重物品

 (1)问:图上都是什么物品,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讨论并汇报:洗衣液和苹果,包装上都标着净含量。洗衣液5千克,苹果25kg。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我知道?千克?用字母?kg?来表示。

 教师:包装上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学生1:应该是指里面的物品有多重吧。

 学生2:除去包装后的物品的质量。

 教师总结:?净含量?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两袋500克食盐

 教师: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重多少克?(500+500=1000(克))

 教师:2袋盐重1000克,也可以说重1千克。(教师板书:1000克=1千克)

 教师(或学生质疑):称较重的物体,用天平可以吗?(天平一般称重范围在几百克之内,不适合称较重物品)

 学生:我们该用什么工具来称较重物品呢?

 4.认识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课件展示:

 教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以?千克?为单位的秤,依次是磅秤、电子秤、盘秤、台秤和弹簧秤。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用千克做单位的秤?(体重秤、杆秤?)

 教师:下面我们用盘秤为例,说说现在一些常用秤的用法。

 教师:同学们认识盘秤吗?(超市经常看到)

 问:知道盘秤以什么为单位吗?(千克)

 问:表盘上的零刻度在哪里?(学生指出位置)接着问:?0?表示什么?(没有物品称重时指针的位置)

 教师:同学们能说一说表盘上的100、500、1、2各表示什么吗?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100表示100克、500表示500克,1和2分别表示1千克和2千克。

 教师:我们认识了盘秤,也会使用盘秤了,弹簧秤和体重秤跟盘秤使用方法差不多,我们试着称一称物品吧。

 学生分别用盘秤、弹簧秤称出1千克物品,用体重秤测一下自己的体重。交流汇报测出的结果。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这三种秤的使用方法吧。

 学生:表盘上指针指着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5.例3

 出示例题: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自己看题,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问题是让我们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教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题目中没告诉我们每个苹果有多重,我们需要称一称吧。

 学生1:称的话,每个苹果不一样大,称一个苹果不合适。

 学生2:可以把20个苹果一起称一称啊。

 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说:在不称的情况下,根据我们平时去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能不能估计出20个苹果有多重呢?

 学生1:苹果有大有小,应该根据大小来估计。

 学生2:一般大个的苹果4个大约1千克,中等个的5个大约1千克。

 教师:那么根据我们估计的来算一算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20?4=5(千克);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20?5=4(千克)。

 教师:解答正确吗?我们检验一下吧。

 学生:我们可以称一称,看一看是不是4个或5个是1千克。

 学生实际操作,然后教师总结: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经验先估计一下物品的质量,然后再秤一下。

 学生:是的,我们买东西时,卖东西的师傅基本上都能估计出卖出物品的质量。

 三、课堂练习

 1.填单位。

 答案:克 、千克、克、克

 2. 说出他们的体重。

 答案:30千克;35千克;65千克。

 四、拓展提升

 1.比较大小

 2千克 ○ 2000克 800克 ○ 1千克

 5千克 ○ 4900克 2500克 ○ 3千克

 答案:=;<;>;<。

 2.小芳抱着3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每个玩具1千克,小芳体重是多少千克?

 30-1?3=27(千克)

 答:小芳体重是27千克。

 课后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a:我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000克=1千克

 学生b:我学会怎样使用常用的几种秤。

 学生c:我还掌握了怎么估测物品的质量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

 在上课之前准备教案是老师的必要工作。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呢?大熊猫最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竹笋了。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来解决跟竹笋相关的问题。出示例4

 2、学习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理解题意。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 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4)、小结。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的第1~3小题。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8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4: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 4 )个。

 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2 ÷ 4 = 3

 除 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P14页,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4~6小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 ÷ 4 =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这个数4个4个地分,可以分成( )个4。

 20里面有几个4?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因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求能放多少盘?”也是平均分,所以这个算式也用除法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猫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分一分、填一填。

 12个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12 ÷ ( ) = ( )

 12个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 )÷ ( ) = ( )

 12个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 )÷ ( ) =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教材第14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10 ÷ 5 = 2 15 ÷ 3 = 5 18 ÷ 2 = 9

 48 ÷ 8 = 6 56 ÷ 7 = 8 28 ÷ 4 = 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说出哪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几,说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教材第15~16页练习三的第4~6小题。

 (1)、练习三第4、5小题。

 第4小题。12个灯泡,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 )个灯座。

 第5小题。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 )个4。20里面有( )个5。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小题。

 写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 )÷ ( ) = ( )

 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 )÷ ( ) = ( )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 )÷ ( ) = ( )

 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 ( )÷ ( ) = ( )

 先让学生看清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写出算式,最后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现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们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例5、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六、课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课。教材P16~17页练习三的第7~11小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小题。

 把下面的圆片平均分并说给同桌听,再写出除法算式。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第16页练习三的第8小题。

 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萝卜,每把5个。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9小题。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 ÷ 2 = 5 10个海螺

 15 ÷ 3 = 5 15只纸船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17页练习三的第11小题。

 将口诀补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数。

 ( )× 2 = 4 4 × ( ) = 12 3 × ( ) = 6

 三( ) 十 二 ( )× 4 = 20 2 × ( ) = 8

 ( )五 二 十 五 二( ) 十 二 二( ) 一 十

 5 × ( ) = 15 ( ) 三 得 九 四( ) 十 六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每个算式或每句口诀该怎样填。

 (2)、全班交流汇报。

 (3)、这道题给你什么启发?

 3、学生独立完成16页练习三的第7小题。

 用 摆一摆,再填上得数。

 14 ÷ 7 =( ) 8 ÷ 2 =( ) 18 ÷ 9 =( ) 24 ÷ 6 =( )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评价。

 4、数学知识分享。“你知道吗?”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案二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篇)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抽象、概括,使学生体会,因为要解决问题才有了计算,计算是伴随解决问题而产生的。

 2、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入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4、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旧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有信心通过吗?请看第一题(电脑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

 1.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十八 ( )七二十八

 2.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24?4 9?3 8?4

 (挑选一两个点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对说得好的学生给予小兔头像作为奖品)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运算,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师:同学们,会用2 --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怎样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快。

 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 情景导入 、 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表现的太好了,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光明小学去看看,想去吗?他们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把自己的教室装扮的可漂亮了。你们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P48情境图)

 1、发现数学信息

 生: 它 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 五彩 气球。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 朋友。带来27个五彩气球,每9个摆一行。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依次出示三组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请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你的问题

 生: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多少面?

 生: 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 朋友,每个小 朋友 得到多少颗五角星?

 生:组带来27个 五彩气 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多少行?

 根据学生的回答次序,依次出示有针对性的三个数学问题。

 3、解决数学问题

 你们能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问题,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有能力的小组,可以把三个问题都解决。

 4、 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哪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解决?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每行挂多少面?

 师:怎么样列式,等于几?生: 56?8=7 ( 面 ) 你是怎么算的?

 生: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为什么要用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去求商,而不是用其他的口诀?(因为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师:说得真棒!其他组的同学也是这么算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老师这里还有个疑问,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疑问吗?好!如果挂成7行呢?指名回答,生再回答是怎样求出商的?教师引导得出:要求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除法来计算,56?7=8(面),理由和56?8=7一样。

 5、观察算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引导得出:一个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师随机出题,然后评价

 6、教学第2个问题

 同学们太聪明了,把老师的疑问解决了,真了不起!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电脑出示:指明回答并着重让生说出是怎样求商的。刚刚我们说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那你看这样的口诀行吗?为什么?像这样的口诀还有哪些?

 7、解决第3个问题。

 你们太棒了!谁来解决第3个问题。指明回答,接着马上指出还可以怎么挂?恩,这两道算式我们也是用了同一句口诀。

 8、 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49?7、27?刚刚我们计算这些算式(56?8、56?79), 分别用的是几的乘法口诀?

 生:用7、8、9的乘法口诀

 师:所以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随机板书

 师:刚刚你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光明小学的小朋友很想和你们交朋友,所以邀请你们去和他们一起过节日,你们想去吗?看!火车来了!但是列车员阿姨说了,你们必须先通过她的挑战才能上车。有信心通过吗?好!

 三、巩固提高

 1、第1关:吹泡泡(每个泡泡上都有一个问题,你回答对了,这个泡泡酒属于你,谁想拿走第一个泡泡?)

 2、第2关:做一做,并说说你的发现?

 3、第3关:小兔过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才到蘑菇)

 4、第4关:小鸟回家

 5、第5关:看谁最棒

 师:火车开动咯!你们做的太好了,我为你们骄傲,大家用掌声为我们表示祝贺吧!

 四、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 56?7=8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 想:口诀七八五十六

 49?7=7 36?9=4

 想:口诀七七四十九 想:口诀四九三十六。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办法。

 难点:理解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第37页主题图。)

 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班的教室。

 1. 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都准备了些什么?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1) 第一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些小旗,要挂在教室里。

 (2) 第二小组的同学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3) 第三个小组的同学带来了27个彩色气球,要每9个摆成一行。

 2. 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指名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1) 平均每行挂几面?

 (2) 平均每组分几颗?

 (3) 可以摆几行?

 (二)探究新知

 教学教材第38页例1.

 从主题图中引出例1: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可以怎样计算呢?

 (1)引导学生运用除法列出算式:56?8= (教师板书)

 问:你能不能试着独立做做?

 学生独立试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8的商,想到七乘八得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4) 变换上题中的条件:要是挂成7行呢?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56?7这个算式的商吗?

 (5) 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教师板书:5?7=8)

 2.教材第39页例2.

 从主题图中引出例2。

 (1) 教师读题,提问:怎么列式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9=

 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试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 小组轮流汇报。

 引导学生小结:求27?9的商,想到三乘九得二十七,所以27?9的商是3。

 (3)变换上题,独立口算。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27?3这个算式的商吗?

 (4)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让学生独立列式,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 7?4= 8?2= 8?6=

 28?4= 16?2= 48?6=

 28?7= 16?8= 48?8=

 附答案:28,7,4;16,8,2;48,8,6

 2. 5?( )=35 6?( )=42 49?7=( )

 32?8=( ) 24?8=( ) 8?8=( )

 附答案:7,7,7,4,3,64

 3.( )八五十六 七( )六十三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八( )七十二 ( )七二十八

 ( )八四十八 ( )七四十二

 附答案:七,九,九,九,九,四,六,六

 (四)拓展提升

 1、7?9= 8?9= 9?6=

 63?7= 72?8= 54?6=

 63?9= 72?9= 54?9=

 附答案:63,9,7;72,9,8;54,9,6

 附答案:36?4,81?9,27?3,45?9,54?6商是9

 21?3,35?5,42?6,14?2,28?4商是7

 16?2,64?8,32?4,48?6,56?7商是8

 2、

 27?9= 48?8= 24?8=

 36?9= 35?7= 14?7=

 42?7= 18?9= 72?9=

 56?8= 64?8= 21?7=

 附答案:3,6,3,4,5,2,6,2,8,7,8,3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1、我学会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我懂得了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板书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想:(七)八五十六

 56?7=8 想:七(八)五十六

 3?9=27 口诀:三九二十七

 27?3=9 想:(三)九二十七

 27?9=3 想:三(九)二十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三篇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4、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5、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平均分》

 教学内容: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学反思: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篇一

 用2到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案格式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篇二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本课例试图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自主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有效地激发乐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1、找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

 (1)(媒体出示“直角娃娃”和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房子)“嘿!小朋友,你们还认识我吗?”直角热情地邀请小朋友们到它家做客。瞧!直角的兄弟角也来欢迎大家,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弟弟?(先自己想想,然后和同桌互相说说。)

 (2)集体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屋顶上的角是直角的哥哥,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弟弟)“你为什么说它是直角的哥

 哥?”(它比直角大,它的两边叉开的比直角大。)“直角的弟弟呢?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弟弟?”

 师:小朋友真能干,把直角的哥哥和弟弟都找到了。其实,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钝角(读两遍),直角的弟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锐角(读两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

 2.给角的三兄弟排排队。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3.判断:你们能很快地说出下面各角的名称吗?练习九(第2题)要求: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其余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评判,答对的送给掌声。

 师:最后一个角有的说是直角,有的说是钝角,还有的说是锐角。究竟谁说的是对的呢?像这个角,用眼睛不能很快地看出来,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助判断?(三角板的直角)(电脑演示)这是什么角?为什么?(因为它比直角大)我们再请直角来帮助检查前面这两个角是不是锐角。(电脑演示)

 4.探索用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谁想提醒大家,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师:用直角帮助判断要特别注意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条边。(电脑演示)

 5.找生活中的角。找找下面物体中哪里有什么角?(红

 心、背心、红领巾、剪刀)

 二、操作实践,综合内化

 1.做角。

 师: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和其他的学具做出这三种角。要求: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待会儿由组长汇报。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1)小组展示汇报。

 (2)学生评价。

 (3)全班展示。请做锐角、钝角的学生分别展示。最后展示直角。

 2.画角。

 要求:老师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画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并写上它们的名字。画得快的小朋友可以多画几个。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多又好。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3)在小组里展示,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

 3.数角。

 数出每个图形有()个锐角,()个钝角,()个直角。

 三、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当“小小设计师”,设计要求: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