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甫艰难的求官路

2.杜甫至暗时刻,逃亡途中,幼子夭折

3.杜甫的人生历程

4.唐代诗圣杜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杜甫为何困居长安?

6.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起来?

杜甫的一天700字_杜甫的一天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杜甫7岁时开始作诗。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杜甫咏的是神鸟凤凰。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这似乎是一个预兆。

因为杜甫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困顿不堪,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光环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杜甫艰难的求官路

1、杜甫与轿夫

唐代大诗人杜甫被贬梅州,他雇了四个轿夫抬着他到民间巡视。路经梅岭,天气多变,下起了大雪,当时有个轿夫见雪,天气突变,下起大雪,轿夫见雪生情,情不自禁想吟几句诗,可是由于念书不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句好诗来。

这时,他看见漫天飞舞的片片雪花,灵感来了,不禁脱口吟到:“片片片片片片片”杜甫在轿内听了禁不住诗兴,便和道:“雪落梅岭形不见”那个轿夫一听,心想好诗呀!听人说当朝杜少陵才思敏捷,出口成诗,难道这轿里的人便是不成?于是便问道:“此人莫非是杜少陵?”杜甫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

2、杜甫与《绝句》

杜甫家贫,平日温饱尚成问题,在他弃官离去,隐居在蜀中茅草屋的时日,虽暂得安定,也得好友相助,但依旧穷困潦倒。某日,有客人来访,在杜甫草堂中欲以诗会友,遂杜甫必须在家中以好酒菜来待客,这可为难了杜夫人,家中困至未有好菜可招待,杜甫见厨房内有酒菜鸡蛋和豆腐便心生一法。

杜夫人之后端出三菜一汤,分别是炒韭菜加两蛋黄、炒韭菜加蛋白、清蒸豆腐渣、韭菜豆腐汤加几片白色蛋壳。虽很寒酸,但是经由杜甫赋予菜名后却显深意。这几道菜么,名字分别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于是深得几位客人的拍手叫好。

扩展资料: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轶事典故之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类人。

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至暗时刻,逃亡途中,幼子夭折

艰难的求官路

746年,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起初还是很得意的。他的祖父很有名声,母亲家族与皇室多少沾点亲,所以他很快就和汝阳王李琎(jìn)、驸马郑潜曜(yào)等体面人物相处得熟了。虽说他还是一介布衣,但自己觉得前途无量,功名立等可取,能和王侯们平等交往,并没有什么自卑感。

这年除夕夜,杜甫在旅馆里独个儿住着,没事可做,看蜡烛寂寞地抖着亮光,就有些无聊,听到楼下大伙儿的声音,一时兴起,也参与进去,高喊着骰子的花色。虽然输了些钱,他却哈哈大笑,说:“当年刘毅家里没有隔日粮,却敢豪赌一百万呢。”刘毅是东晋时的名将,少有大志,不拘小节,屡立战功,被称为冠军将军。这时的杜甫,还有漫游齐赵时的豪放,正踌躇满志,一心认为飞腾有望呢。

果然,刚过了年,机会就来了。唐玄宗为了表示爱才,发布一道诏令,但凡在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者,都可上京考试。这个叫制举,和定期举行的科举不同,是由皇帝临时发起,因而难度也更大。杜甫是个倔强的人,二十四岁时科举不中,他就不愿再考,进而选择了难度更大、路子更窄的制举。这就仿佛赌徒输钱后,就发了狠心,下一笔更大的赌注,企图一次性扳回,同时也让面子上更有光。

三十六岁的杜甫走进了考场,使出浑身解数,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美文,自认为必然考中,于是回到旅馆里喝着酒,品着诗,乐滋滋地等着。但他等来的结果,却是没考中。

而且更奇怪的是,这次居然没有一个人中榜。整个长安城都炸了营,各种猜测纷至沓来。而负责考试的宰相李林甫若无其事,兴冲冲地给皇上贺喜:“这次考试啊,没一个合格的。这说明全国的人才,全被您选拔到朝廷里来了,民间已经没有遗留的贤才。可见您真是前所未有的圣君啊。”唐玄宗这时年纪大了,只图享乐,居然也相信了这番鬼话。

杜甫的一个朋友元结也同样落选,他愤愤地写了一篇文章,说明当中的缘故。

原来,李林甫虽出身皇族,但为人十分卑鄙。只不过他能迎合皇帝的心思,所以很受重用。唐玄宗本来是个英明君主,既平定了武则天之后的乱象,又一手开创盛世,但在位久了,就难免自满松懈。看着国库里钱粮多得用不完,百姓据说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朝廷里人才济济,大事小事都有人管着;边疆上也算安宁,各路节度使手下兵强马壮。于是他心满意足,对自己说:

“劳累了半辈子,也该享受享受了。”

他把年号从改成天宝,也就把人生目标从励精图治改成了安逸享乐。

六十岁时,唐玄宗把一个儿媳妇给娶了,还封为贵妃。这就是有名的胖美人杨玉环。唐玄宗是个艺术家,能编写舞曲;杨玉环生得美,又聪明,还能歌善舞。两个人虽说年龄相差很大,但男才女貌,情投意合,过着神仙都羡慕的快活日子。唐玄宗就把政事全部交给李林甫了。

现代画家徐操所绘《明皇并马图》

画中,唐玄宗和杨贵妃骑马并行。在丝竹声里,公主们纷纷进献美食,据说一盘要花去十户中产人家的家产,十分奢侈。但玄宗却乐在其中。于是,鼎盛的唐朝渐渐出现危机。

李林甫一味的贪污腐败,为了保住宰相的位置,看到有能耐的人就压制,看到有反对他的人就打击。他制造了一系列冤错案,把年间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大臣或者贬官,或者。就在前一年,他诬陷太子谋反,牵连了许多无辜,著名文人李邕惨遭酷刑处死,左丞相李适之被迫自杀。一时间,紧张恐怖的气氛,笼罩着朝廷。

作恶多端的人,一般都做贼心虚。李林甫也不例外,他晚上住家里,也是提心吊胆,几个房间轮流睡,以此躲避刺客。当他听说皇帝要选拔人才,他生怕这些人中出来个刺儿头,口无遮拦,写文章揭发他的罪行,所以干脆一个不录取。

这次考试的失败,给了杜甫沉重的打击。

他四处漫游,满以为这次一举成名,青云直上,开启他的事业。猛不防被当头一棒,就被打得晕头转向,许久缓不过劲儿来。他的心态一下子就变老了,颓废了,甚至连头发都有些变白了。在他的诗里,才三十九岁的人,就不断自称“少陵野老”。在齐赵漫游时的张狂劲儿,被悲惨的现实一点点消磨掉了。

没能考中,杜甫没有经济来源,在长安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但他依然是倔强的,之前是考进士不中,所以考制举。现在制举不中,他就又不屑于去考了。那他怎么办呢?他开始不断地给权贵们写诗,结交翰林张垍、京兆尹鲜于仲通、节度使哥舒翰等等,希望能得到引荐。其中一些权贵甚至算不上什么好人,比如张垍就曾诬陷李白,使他离开长安。而鲜于仲通是靠着与杨国忠的关系,一下子爬上高位,然后一直穷兵黩武。杜甫与他们结交,证明他已经有些饥不择食了。

这些诗的套路一般是这样的,先是说一番好话,用整齐的对句、恰当的典故、优雅的辞藻,赞扬对方的地位、功劳、道德,在后半段,说明自己可怜的处境,希望得到引荐。但结果总令他失望。为了解决生计,他有时帮驸马郑潜曜写一篇碑文,挣一笔稿费;有时写诗给汝阳王李琎,获赠一些钱粮。

有些贵人附庸风雅,常请一些文人墨客一同出席酒筵,席间吟风弄月,写一些应场的诗文。酒喝得高兴时,大家似乎亲近了,甚至成了朋友,可一旦酒醒,悬殊的等级摆在那儿,就把美梦戳破了。杜甫也时常身处其中,或者吃一顿佳肴,或者得到一些报酬。他嘴里说着荣幸,

但心里却感到十分屈辱。他的好友郑虔、岑参,此时也都贫寒,偶尔能相互周济一下,但更多时候,也只是相对苦笑。

750年,韦济来到长安,担任尚书左丞。杜甫听说这位长者曾去洛阳老家寻访自己,当然十分感动,将他视为知音,像小孩对着亲人倾诉内心的痛苦一般,写诗道出了多年来的辛酸。这就是著名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对于心高气傲的杜甫而言,寄人篱下,追在贵人 *** 后头,享用别人吃剩的酒肉,还要装出快乐的样子,的确是非常痛苦的。这时,他无比羡慕李白如闲云野鹤般逍遥自在,而他的事业心却不容许他那样做。

而就在此时,又一次机会到来了。

751年,迷信神仙的唐玄宗据说受到神仙的启示,在正月里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就是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通过驸马郑潜曜的关系,事先得到消息,趁机洋洋洒洒写了三篇《大礼赋》,对三个盛典进行了华美的歌颂,献给了唐玄宗。

唐玄宗看了三篇赋,十分欣喜,觉得杜甫拍马屁拍得到位,让他穷奢极侈的典礼突然有了正当名义,而且还戴上了神圣的光环。他一高兴,就让杜甫来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

这是杜甫生命中最为光辉的一天。他精神焕发,坐在集贤院里,饱蘸浓墨,奋笔疾书。而集贤院的院士们听到这则奇闻,都纷纷拥过

清代禹之鼎所绘《明皇求教图》

唐玄宗虽曾是个英明皇帝,但年岁一大,就开始信赖道教。为追求长生,常常寻仙问道,炼丹服药,连梦中也不忘见神仙。

来观看,结果围成了一堵墙。皇上的赞美,让杜甫一夜之间名满长安。而他也满心欢喜,以为这回总算能混出头来了。

然而等了几天,没有等来官印,只等来一个“送录有司,参列选序”的通知,说白了,就是等候分配。这当然又是李林甫从中搞鬼,前一次他说“民间没有贤才了”,这回怎么突然冒出来一个?这不是打他嘴巴吗?为了维护面子,他这次还是不录用。当然啦,既然皇上都发话了,也不能驳皇上脸面,那就先挂起来,来个等候分配吧。

再一次的打击,让杜甫不仅精神绝望,而且身体也垮了。这年秋天,雨水不断,积水里都生了鱼,青苔蔓延到病榻上来。他患了严重的疟疾,整整一个秋季都卧病在旅馆里。以往的朋友看他倒霉,渐渐就不往来了,让他觉得世态炎凉。这么重的打击,让他头发白了,眼睛黯淡了,皮肤也变得黄蜡蜡、皱巴巴的,完全是未老先衰。对比他在兖州骑射时的风,简直是判若两人。

这一年,他已经四十岁了,于是想起孔子曾经说过:后生可畏,年轻人未必不如年长者啊。孔子还说,要是年过四五十还一无所成,学问道德都没什么可称道的,那一辈子也没指望了。杜甫觉得孔子就在说他呢。

在长安待了五年,杜甫没能混上一官半职,只换得满腹牢骚,意志消沉。他此时的作品,不是向权贵献媚,就是向朋友抱怨。前者虽然整齐华丽,后者虽然让人同情,但这样的诗,眼里只有自己,到底算不上高明。

杜甫的人生历程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的瑶湾。因为母亲的病逝,他被寄居在洛阳的姑妈家。

一场瘟疫席卷而来,杜甫和他的表弟都被感染了。杜甫的姑母是一位深具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仅有的草药和食物,姑妈总是先照顾自己的侄儿,然后才是自己的儿子。

在她精心照料之下,侄儿的病渐渐有了转机,恢复了 健康 ,而自己的儿子却一天比一天沉重,并且最终夭折!

这给杜甫的人生开端就暗暗地涂上一层悲剧的色彩;直到他长大之后,才有人告诉他这件事,这也因此成了他心灵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杜甫出生在诗书之家,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学诗,九岁学书,随着身体渐渐康健,他也变得渐渐顽皮起来。

他在《百忧集行》中回忆自己愉快的少年时光,说:

早慧的杜甫在才子如云的洛阳已经显露头角了。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等见了杜甫的作品,都为之激赏,称赞他无异于班固、扬雄再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几乎是唐代热血青年的一次成人礼。李白如此,杜甫也是这样。杜甫从20岁到29岁的十年内,做过两次漫游。异乡山水,新奇的事物一些幸福的或者不幸的事情,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经验,丰富了生活。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或许是那时杜甫真实的写照。因为要参加735年在洛阳举行的进士科考,杜甫结束了这次漫游,回到洛阳准备考试。

唐朝的科举考试录取率极低,不及百分之一。杜甫投考的那一年,举子三千,只录取了27名!

杜甫榜上无名!

睥睨古今的杜甫并没有把这次落第放在心上,在洛阳他拜访各界名流,结交志趣相投之人,并且积极准备第二次漫游。

公元741年,杜甫回到了洛阳,就在那一年,杜甫结婚了,夫人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杜甫和他的这位夫人感情深厚,安史之乱后,他们一起流亡,一起受苦,在分离时,为她写了很多牵肠挂肚的诗作。

在洛阳,33岁的杜甫遇到了44岁的李白。杜甫对李白是一见倾心,从此引为毕生牵挂。

杜甫身处洛阳,或许那种勾心斗角的风气让他厌恶,而李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傲视权贵的气质引发杜甫内心深处的叹服。

李白十五学剑,二十行侠,曾亲手杀过好几个人,随后到处漫游,求仙访道。李白崇尚自由,个性张扬,不摧眉折腰,只为一己开心颜。

李白现身长安,便被玄宗李隆基引为座上宾,司马子微称他有“仙风道骨”,贺知章誉他为“谪仙人”。

青年杜甫也是豪气干云,绝不是暮年时一副老病孤愁的形象。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度恢弘,襟怀开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远大,雄心勃勃!

关键杜甫也有一把子力气!他骑得了烈马,拉得了硬弓。漫游齐赵之时,杜甫曾和好友苏源明纵马骑射打猎。杜甫把马放开,向天空射出一箭,霎时间这只鸟儿便堕落马前。从这里便可看出,杜甫并非仅仅是一个诗人,他还是一个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的射手。

因此说,李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或许就是杜甫被生活磨砺掉的那一部分。

在东蒙山,杜甫和李白食则同桌,寝在同榻,两人形影不离,任情谈笑,喝酒聊诗,渡过了一段令杜甫一生难忘的时光,李白也从此成了杜甫一生的牵挂。

无论在长安的书斋,还是在秦州的客舍,亦或是在成都。在长安时,杜甫说李白“白也诗无敌”,在秦州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而纵观李白的诗作,只有在兖州城东石门分手时,临别时赠一首诗给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杯中酒”,后来似乎忘了这位诗友。

做了三十多年太平皇帝的李隆基终日在深宫里纵情声色,放任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所欲为,他已经由英明帝王蜕变成了糊涂天子了,整个的天空弥漫着浓浓的乌烟瘴气。

杜甫第二次参加科考,本来他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可是因为李林甫的作梗,他再一次名落孙山。杜甫要养家糊口,维持温饱,只能收起年轻时的傲气,“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拉开了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战事一开,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杜甫夹杂在逃亡的队伍之中,杜甫由于过分的病劳,陷在蓬蒿中不能前进,和他一起逃亡的表侄骑马已经跑出十多里,突然发现不见了杜甫,又回头呼喊寻找。他找着了杜甫,把自己的马让给杜甫骑,自己步行,右手持刀,左手牵缰,这才保护杜甫脱离了险境。

唐玄宗逃离了长安,长安城成了一座人间地狱。达官贵人的官邸有的被焚烧,有的住满了胡人。白天他们上街放火抢东西,晚上在这里胡吃海塞,纵情声色。大街上血流成河,即使婴儿也不能幸免。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或许是叛军横行时长安城真实的写照!

长安是呆不下去了,杜甫的好友兼诗友严武在蜀川担任节度使,他有了一个逃亡的方向。

一路凶险,惊心动魄。“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他蓬头垢面,一个月不洗头那是常有的事情。他到蜀州时,脚上的破草鞋只剩下几根筋了,脚掌磨得血淋淋,幼儿也在流亡途中夭折。

杜甫历尽千辛万苦,在759年岁末,辗转来到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在西效外浣花溪寺里修建了一座暂可安身的草堂。

从此,这座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杜甫在草堂里养花种树,躬耕垄亩,品茗会友,吟诗作对,过起了一段惬意悠闲的生活。但是这种清静的生活并没有延续多久。

严武是始终都希望杜甫出来做官的。严武在长安时,就推荐杜甫为京兆功曹,这回两人同时到了成都,严武几乎是强硬地把杜甫召到幕府,让他出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唐代的幕府生活是很严格的,每天天刚亮了便入幕府办公,夜晚才能回来。杜甫这时业已53岁了,满头白发,穿着狭窄的军衣,在幕府里与一些互相猜疑、互相攻击的幕僚周旋,心里充塞了难言的苦涩。

晚年的杜甫疾病缠身,旧疾未除,又添新病,他又患了风痹。他一再写诗给严武,请求解除他幕府中的职务,让他回到草堂去过农人的生活。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严武才答应他的请求。

765年,极力庇护的严武于四月突然去世了。失去依靠的杜甫在成都呆不下去了,他不得有在五月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这座草堂,杜甫居留不满四月,身后却留下很多美丽的传说。据说后来流传于世的“薛涛笺”就是用浣花溪水制造而成。

公元770年,五十九岁的杜甫在湘江的舟中死去。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置在岳州。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杜嗣业经过很大的努力才从岳州把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埋葬在祖父杜审言墓旁。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双子 星座 。他的笔下有着史书都鲜有的细节,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兴衰乱离以及大时代下人民的幸福与苦难,尤其是战争之下的苦代。

苦难,让人永远记住了杜甫,但愿这个时代永远都是风和日丽,祥和清爽。

唐代诗圣杜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青少年阶段(公元712-730年)

1、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瑶湾(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

2、公元712-717年,杜甫经常往来于巩县和郾城(今河南漯河市);

3、公元717-730年,杜甫定居洛阳。

二、第一次游学阶段(公元730-735年)

4、公元730年,杜甫到达郇瑕(今山西运城市猗氏县),然后沿水道一直南下到吴越一带;

5、淮阴;

6、扬州;

7、苏州;

8、江宁(今南京市);

9、公元735年,巩县,参加乡试;

10、公元735年,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失利;

三、第二次游学阶段(公元736-741年)

11、公元736年,邯郸;

12、兖州;

13、青州;

14、泰山(重要诗作《望岳》);

15、公元741年,洛阳;

四、第三次游学阶段(公元744-746年)

16、首阳山;

17、公元744年初夏,洛阳(与李白第一次相遇,中国诗坛双子星第一次相遇);

18、王屋山;

19、陈留(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杜甫、李白、高适三人相遇;

20、齐州(今山东济南市),与李白分开;

21、公元745年,兖州,与李白第二次相逢,也是两人最后一次相见;

五、十年长安(公元746-755年)

22、公元746年,初到长安,重要诗作《饮中八仙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3、公元751年,长安少陵,自称“少陵野老”;

24、公元752年,中间回过一次洛阳;

25、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奉先(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重要诗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六、战乱流离阶段(公元756-759年)

26、公元756年,白水(今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

27、公元756年,鄜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富县);

28、公元756年8月,被俘带回长安(重要诗篇《春望》);

29、公元757年,凤翔,被封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30、公元757年,长安;

31、公元758年,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

32、同年,洛阳、偃师(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洛阳返回到华州途中,杜甫看惯了战乱中百姓背井离乡的惨乱景象,写成了著名诗作“三吏”、“三别”、《兵车行》、《赠卫八处士》;

33、公元759年夏,华州(重要诗作《夏日叹》、《夏夜叹》);

34、同年,秦州(今甘肃省兰州市天水);

35、同年,同谷;

36、同年末,成都,杜甫草堂;

七、巴蜀十年(公元759-768年)

37、公元759-762年,成都(重要诗作《春夜喜雨》、《蜀相》等);

38、公元762年,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

39、同年,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

40、同年,汉州(今四川省广汉市);

41、公元763年,成都,“安史之乱”结束,重要诗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42、公元764年初,阆州(今四川省东北部);

43、同年,成都(重要诗作《登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4、公元765年4月,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

45、同年,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

46、同年,渝州(今重庆市)、

47、同年,忠州(今重庆市忠县)重要诗作《旅夜书怀》

48、同年,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

49、公元766-768年,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重要诗作《登高》;

八、舟车最后两年(公元768-770年)

50、公元768年,白帝城,经三峡出巴蜀;

51、公元768年2月,荆州;

52、同年,公安县;

53、同年末,岳阳(今湖南省岳阳市),重要诗作《岁晏行》、《登岳阳楼》;

54、公元769年,潭州(今湖南沙市);

55、同年,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

56、公元770年,潭州,与李龟年第二次相逢,重要诗作《江南逢李龟年》;

57、同年,衡州;

58、公元770年冬,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关于杜甫最后死在何处,众说纷纭,此据《耒阳县志》。

扩展资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为何困居长安?

若要说起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一定成就和地位的诗人,不得不提的是被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因为他所创作的诗篇一直流传到今天都毫不过时,一直被后人所传唱,从咿呀学语的三岁小儿到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没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不知晓,即使做不到烂熟于心,也是每个人都能朗诵几句的,但是很少有人去了解杜甫这个诗人本身,杜甫出身名门,但是这一生过的凄苦。

一、杜甫的出身

杜甫的家世非常显赫,算得上是北方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祖辈人就是安分守己的文官,知识渊博,他也算得上是书香之后,可是杜甫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有了败落的势头,杜甫前期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体现他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理想,偶尔也夹杂些对于朝廷政事的理解。其实杜甫这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唐朝战乱时期,他所处于的那个时期,正是唐朝不断的没落和衰败的时候,民间百姓民不聊生,因此杜甫也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他当时写下的一首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可见当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和对民间老百姓的不理不睬。作为一个诗人的杜甫,其实当时也处于一个生活质量不能保障的时期,他也时常忍受挨饿的痛苦以及不断搬家的无奈,这些都可以从他当时的作品得出。

二、杜甫的去世

关于杜甫是怎样死的,历史上有很多个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大诗圣杜甫是溺水而死,传说当时的杜甫在临死前的一天还在一艘破船上忍受饥饿的痛苦,但我想着都是危言耸听,关于杜甫的死可能只是一个谣言,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是杜甫这一生确实悲催,没有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就连诗圣这一名号也是后人给自己追封的,但是也可见他所留下的诗篇作品确实让后人感到有共鸣,让人看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真正的社会背景以及百姓贫苦的生活。

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却没有得到实现的诗人,他不像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不像李白一样不需要担心老百姓生活的是否富足,自己有没有一天可能会饿死,两个人都是有才之士,可是结局却不一样,杜甫也算是时代的可怜人。

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起来?

杜甫35岁的时候来到长安。他想谋取一个官职,好实现自己改变世风、救济百姓的政治抱负。可这时候的唐王朝已经越来越腐败。唐玄宗贪图享乐,李林甫等奸臣当道,一些正直的贤能之士都得不到重用。杜甫在长安待了10年,不仅得不到一个职位,连生活也成了问题。

为了糊口,杜甫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到王侯贵族府上周旋,以便从那里得到一点施舍和帮助;有时候就到山野去药或在屋前种些草药,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官场上的失意和生活的穷困,使杜甫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他开始关心人民的疾苦,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

这一天,杜甫到郊外去药,来到咸阳桥,远远就听见一片震天的哭声,近前一看,只见一队队新兵腰挂弓箭战刀,向远方走去。他们的父母妻子前来送行,正在牵衣顿足,拦路痛哭。哭声和车轮滚动声、马嘶声响成一片,那情景真是凄惨极了。

“你们上哪里去啊?”杜甫问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兵。

“上边疆打仗啊!”老兵回答。

“您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叫您去呢?”

“唉,”老兵叹了口气说,“征兵征到我,没法子啊!听人说,有的十四五岁就被抓去当兵,到了40多岁才能回来。我这一去,怕连老骨头都要葬在边疆了。家里还有几亩薄田,丢给老伴,哪能种好!租税却一个也不给减少,唉,没法活啊!”说着,老兵流下泪来。

听了老兵的话,杜甫的两眼湿润了,心中充满了悲愤。当晚,他写下了名诗《兵车行》。在这首诗中,杜甫用生动的语言反映了百姓们的呼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是杜甫第一首为人民说话的诗。

那是一个冬天,43岁的杜甫终于在京城长安谋得了一份小官职,他动身前往奉先县(今天的陕西省蒲城)去探望妻子和儿女。路上他诗情喷发,奋笔疾书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里面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流传为千古名句,被后人世代传诵。

15年后,58岁的杜甫带着一家老小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被命运的风浪吹打的岌岌可危、困顿不堪、贫寒相逼,饥饿和疾病最终夺去了杜甫的生命。

一、我国有句古话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这句老话用在杜甫身上完全适合。

杜甫祖先是西晋著名的将领杜预,他的爷爷杜审言是唐高宗时期的名臣名人,不但官高权重,而且诗写得极好,?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样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杜甫爷爷杜审言之笔。

当时杜家位高权重,锦衣玉食,高宅大马,杜甫可以说是从小在富贵乡里长大,他真的是出生于世代贵胄的豪门公子。杜甫年少时衣食无忧,热情豪迈,饱读诗书,游览天下。

32岁那年,他只身游历祖国大好山川时,在洛阳与43岁的李白相遇了。那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风光无限,而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平平淡淡。杜甫小时候就读过李白的很多诗句, 对李白的崇拜和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而李白通过跟杜甫的交谈,也眼睛眼前一亮,认为这是一个人才。

于是他们结为伴而行,和高适一起,三人终日游览河山,吟诗作赋,对酒当歌。那是杜甫人生极为快乐、无忧无虑的一段美好时光。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让三个人终生难忘的风云际会后,他们不得不为了各自的追求而分别了。第二年的秋末,杜甫与李白又重逢,但此后几十年,两人各自奔波在颠沛流离的不同道路上,为了生活和理想,再也没有重逢过。

杜甫出生于豪门,可是老话说?富不过三代?。到了杜甫这一代,家族曾经的荣光与璀璨已经渐渐的暗淡。

家道中落,科举不顺,仕途无门,局势动荡,他的父亲杜闲到奉天上任不久又去世了,他的经济来源也中断了。现实的残酷让杜甫消磨了当年的豪气和斗气,他写下了: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这样含着泪与辛酸无奈的诗句。

杜家,最终还是落寞了,没有永远光宗耀祖下去。

但是他的爷爷热爱诗文、尊重文化,崇拜知识,杜甫从小在诗词文化的氛围中长大,耳熏目染,饱读诗书,出口成章,写下了许多篇不朽的诗作,为祖国留下了一份被称为?诗史?的瑰宝,也为自己赢得永世被后人尊敬的?诗圣?的称号。

二、愤怒出诗人

杜甫34岁那年,也就是公元746年,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政治抱负来到了京城长安。

可惜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满怀一腔爱国热枕和报国热情的杜甫,在长安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他在长安前前后后住了了十年整,这十年里,他没有得到过显耀的官职,经历了李林甫会考的,听闻玄宗只为求仙、声色犬马、不顾劳动人民哀哭悲恸的黑暗。杜甫流浪在长安大街小巷和穷乡僻壤里,困顿的生活使他更有机会接触到平民百姓,也更能理解他们的处境。

有一天,杜甫游荡到咸阳的桥头。

他亲眼看到了一副壮丁被征调时出发时的惨状:衰老的父母拉着儿子的衣服不松手;年轻的妻子拽着丈夫的衣服拦在道路上不肯让丈夫走;他们哭声震天,悲伤不已。已是满头白发虚弱不堪的老兵哭诉着,不愿离开故土?这让人心碎的悲伤场景触动了杜甫强烈的心情,他再也抑制不住心头的愤恨,第一次写出了替人们说话的诗歌《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此后,杜甫心中流淌的悲愤之情再也无法掩藏,他先后写出了许多反映底层人们悲苦的诗章。

安史之乱?时,他和受难的人们一起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为岌岌可危的国家担忧,为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煎熬,同时也深深地怀念天隔一方的家属和亲友。

一天,他被安禄山的士兵捉住,押解回到了长安当了俘虏。但是由于当时杜甫的地位不高,名气不大,所以没被注意,他才被叛军放了。

困顿在悲伤成河,破败不堪的长安城里,他深感无力和无奈,蘸着热泪,杜甫写出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英雄无用武之地,政治上的失落与不得志让杜甫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劳动底层人民的困苦。从京城返回家乡的路途中,田园荒芜,伤兵的痛苦呻吟和难民的苦难生活?满目疮痍?

杜甫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连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争、苦难、饥饿、贫困、黑暗、打击,都以深沉悲壮的感情写成一篇篇让无数人动情流泪的诗章。

三、生时寂寂,归去后如星汉灿烂

上面我写了杜甫的生平过往和他所经历的种种事情,虽然还没有写到题目中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没有被抓起来,但其实,以上种种也是一种铺垫和交待。

杜甫不光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深刻揭露当时黑暗的诗句,也写出了?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等这些一针见血的现实主义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