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2.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5.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自考本科的。 论古代和现在的都可以。 不要很多,只要7-8页就可以了。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_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浅谈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中的各部分其文化性质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从传统观点来看,语

音、词汇、语法这三个构成部分中,词汇最具文化资格,因为它有比较具体的内容。历来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

系正是从词汇入手的,而借词则是研究这一课题的最佳内容。汉语借词的三大特点是从纯音译到意译、字形

意化以及字母词借用。这些特点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借词;语言接触;文化接触

The Imlmct of W estern Culture on Chinese Loan——W ords

ZHAO Bin..n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l耐:Chineseloan—words areinfluencedbywestern cultures.Firstly。thefeatures ofChinese—loanwords aredescribed.Thentheimpactofwo stem

culture On Chineseloan—wordsis represented.Finally。the pfl~T explainsthat Chineseloan—words embodythe ability oflanguageinclusion,creativity

and cmsis.

Keywords:loan—wo rd;language contact;culture contac

、汉语借词的特点

自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

文化科学大规模地东移,给东方文化带来强烈的

冲击。至此,汉语从英语借用了大量词汇。涉及

到科学技术、军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心理

学、生理学、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医学、工业、商

业、农业、外交、宗教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借用方

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从纯音译到意译

从清朝起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已经同西方各国

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许多爱国者为了寻求

救国之道,纷纷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吸收了大量新

科学、新思潮的词语,而这些词语最初都是纯音

译,即选用同音汉字去标记外来词的语音。如英

语volt音译为”伏”。被音译的词大都是专用名词

(国名、地名、人名等)、货币单位、度量衡单位、动

植物名称、医药名、化学品名、艺术科技术语、历史

等特殊名词及一些日常用词,如“伦敦(London)”、

“芒果(mango)”、“先令(shilling)”、“安培(ain—

pere)”、“福尔马林(form~n)”、“探戈(tango)”、“沙

发(sofa)”、“克隆(clone)”。然而,许多音译词不能

反映出外来词的概念或内涵,往往会产生歧义,比

如: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布理的家门(predica—

ments)、爱康诺米(economy)等。后来,随着时代的

进步,意译词因为符合汉语言习惯并且表意明白

易懂,逐渐取代了早期的纯音译词。汉语具有自

己的语言规律,汉语的词音长度的最佳区间、汉语

的语素单音节倾向、汉语的词语系列化或系统化

要求以及中国人的认知特点大都有利于意译而不

利于音译。中国人对固有语言文化的偏心、对外

族语的陌生和偏见又使音译词受到更大的阻碍,

从而使意译词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2.字形意化

从语言学的原理看,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之间

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种语言中表示事物名称概

念的词语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彼此只有声音相似,

而无语义联系。当英语中的外来词借用到中国

后,许多文人想把它们汉化,于是就根据传统的

“飞禽安鸟,水族著鱼”的办法把这些外来词写作

谐音字(罗常培1989)。象“shark”(鲨鱼)。这类

外来词利用汉语形声字的特点在音义形上得到最

佳组合,见形生义,见形生音,通过字形展示原词

的音义。

3.字母词的涌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引来了外资,而且随着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增加,大量的外来词

势不可挡地涌人中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

息交换的频繁对词语的运用提出了简省的要求,

于是大量使用字母词。字母词一般是包含较大信

息量的缩略词,只用首字母,用起来既方便又快

捷。比如:D l(S(double income no kids)丁克家

庭、WTO(the w0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贸组织、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

士学位、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

ing Countries)欧佩克,等等。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当一种语言

的词汇进入另一种语言时,主方语言必然会对客

方语言的词汇进行驯化,使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

面都符合主方语言的结构规律和发展变化规律。

汉语借词的吸收方式从音译到意译以及字形意化

都表明了此规律所发挥的作用。汉语具有如双音

节、有声调、汉字表意性强等特点,如果外来词进

入汉语时不符合这些汉语言规律,自然就会受到

排斥,尤其是纯音译词,如果不经过汉化改造是很

难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因此,汉语借词最大的

特点就是双音节化和表意化。

二、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汉语借词最大的影响就是它见证

了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古代经历的一次

最大的外来冲击就是梵印的佛教文化。由于佛教

文化的涌人并与中原固有的儒、道文化相结合,使

中国的文化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传统。在漫长的封

建社会中,至清末以前,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

以与佛教文化相匹敌,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像

佛教文化那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

们的深层意识也发生重大变化。与这种新意识、

新文化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大批新的词语,其中音

译外来词数以千计,数量惊人。尽管这些外来词

在现代汉语中已大部分退出,或只存在于专业人

员使用的狭小范围,但它们两千年来所起的作用

却是磨灭不掉的。只要选出一部分还不陌生的词

一128 一

语加以介绍,就可以证实其影响并非虚言夸大。

比如:梵天(Brahma)、婆罗f-1(Brahman)、佛(Bud—

dha)、佛教(Buddism)、阿弥陀佛(Amitabha)、菩萨

(Bodhi)、忏悔(I~ama)等。

西方文化对汉语借词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

与西欧的科学文化结伴而来。科学文化的渗入是

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分不开的。开放带来了西方科

学之风。中国大规模向外开放始于元代。成吉思

汗西征欧洲,忽必烈经营四方,同时也打开了中国

的大门,引来了众多异国的贤能商贾。其中著名

的有商人马可·波罗;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

以及许多欧洲的传教士。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在

天文、地理、科技、文学、宗教等领域。为了更好地

相互交流,西方出现了众多翻译家,比如意大利人

罗明坚(Michae1 Ru醉eri,1580年来华)、利玛窦

(Mattoe Ricci,1583年来华)、葡萄牙人傅泛际

(Francisco Furtado,1621年来华)、德国人汤若望

(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1662年来华)等约70

人。他们不仅拥有宗教方面的译著,而且关于科

学技术的译著大约还有120种。中国自己也涌现

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大师,最早的是玄奘、严复,之

后有徐光启、李之藻、王徽、李经天等,他们的译著

涉及到天文学、数学、物理、矿冶学、水利学、生物 -

学、经院哲学、逻辑学等许多领域。早期翻译家更

多的是用音译形式来介绍外来词。

三、结束语

语言借用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文化

影响,还有语言亲缘关系、社会的及个人的因素

等。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导致了汉语从英语的借

用,并产生了大量汉语借词,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

必然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它能大

大增加借人语言的词汇,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表达

能力,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9.

[3]胡兆云.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

版社。2001.

[4]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2OO4.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现代文学从诞生到现在,与现代媒介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呈现出一种互动共生、共同成长的态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 传统 文化 与现代文学的关联性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和 散文 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五四运动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 国画 、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____,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 对联 、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 典故 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现代文学是从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以现代白话文写成的诗歌和戏剧、,它们和古代文学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现代文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个从隔离到传承的过程。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我国民族处在落后、衰微的状态之下,一代热心青年在为民族为国家的落后深感痛心的同时,在积极寻找落后的思想根源,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是几千年来思想体系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准绳的体系之上造成。因此,五四运动在文化上对我国的儒家思想进行的彻底否定,将西方的个性解放思想引进到中国。五四运动之后的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隔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八股文,用现代诗代替了律诗。另一个是在表现内容上,现代文学受西方影响,表现的是人物个性和命运,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和节操对人性的压抑进行了批判。与此同时,现代文学摈弃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引进了西方一些思想家的哲学思潮,像叔本华、尼等人的哲学。这种隔离在上世纪前半叶表现得还不明显,在新中国建国之后,尤其是“”时期,现代文学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隔离现状发展到了彻底否定的地步,不仅否定了儒家文化,也否定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好在这种状态随着“”的结束得到了改善。

2、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现代文学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隔离状态,但由于作家的思想观念不同,一部分人认为传统文化落后,但也有一部分作家在作品中用现代的文学眼光来传承传统文化。沈从文在他的中以反映湘西地域文化为主,他的代表作《边城》就将我国传统的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和”“仁”“信”等思想通过反映出来。巴金的《家》《春》《秋》是用批判的态度来描写封建家族,但对于封建家族方面的文化也有所涉及。在张恨水的系列中,通过对生活在下层的民间艺人生活的描写,将我国的民间曲艺和家族文化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写。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大家族的遭遇,其中对于国家兴亡的关心和我国古代作品中对于国家兴亡的看法是一致的。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 随笔 》通篇都充满了传统的佛教思想,将爱护生灵,体现童真作为表现主题。叶圣陶等人的作品也同样反映了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和我国古代诗人对民生的关注相似。解放后,赵树理写的一系列“山药蛋”派作品,像《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结束后,我国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得到了彻底解放,文学作品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出现了大批既有现代文学特点又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内容是反映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但表现方式上又综合了西方的文学表现手法。阿来的《尘埃落定》,表现的是我国藏族土司文化中有大量的佛教文化的表现;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反映的是“民族的秘史”,涉及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精髓,而白鹿两家秉承的“耕读传家”的治家传统以及家传的“修身齐家”的人格理想都对儒家思想做了诠释。在当代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籍作家迟子建,她的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反映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生活,其中对于鄂温克的历史、生活现状以及他们信奉的萨满教都做了详细描写。《伪满洲国》则是将伪满时期的下层百姓作为表现对象,表现了东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她的所有作品中,都是以表现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向世人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特色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一些著名作家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上来,像王蒙对老子的研究,刘心武对《红楼梦》的研究。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主要作用,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学也失去了民族特性。

[参考文献]

[1]骆素青,刘义婧,赵秀忠.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J].中国宗教.2011(07).

[2]翟文铖,杨新刚.“传统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01).

[3]发.重探60年五四文学革命研究的误区———质疑“彻底反传统文学”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 教育 文本细读的地位与 方法

摘要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术能力,是克服现代文学教育中片面注重文学史弊端的重要手段。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应该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阅读的直觉 经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批评相结合,提升学生直觉阅读经验后的理论深度;从外部创新课堂形式,树立学生课题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题形式中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校;现代文学教育;地位与方法

自1929年春,朱自清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至今,现代文学教育走过了近90个春秋,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学术体制和教学体系。文学史教育在建构学生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史的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轻视文本细读,以至于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下降,文学审美趣味减弱,进而影响到学术研究风气:“对于‘宏大阐释’和‘宏观把握’的热衷”,“喜欢制造宏大课题”,其害大焉。因此,我们必须 反思 文学史中心论教学体制的弊端,重视文本细读在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文本细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对于文本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陈思和先生曾有这样生动的比喻:二者“类似于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是文学作品,是文学的审美……构成天幕下一幅壮丽的星空图”。2试想,我们如果天空没有星星,只有几个符号,说这是月亮、这是太阳,那么估计我们都没有看星空的兴致了。因此,文本是文学史的内核,在以文学史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首先,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兴趣是如果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大谈文学史关于某段时期的基本概况,谈某位作家的基本特色,举几个老调重弹的例子,那么学生如听天书,不知所云,甚至会轻视现代文学,以为现代文学不过就是反封建,追求自由平之类的枯燥名词。如《狂人 日记 》,按传统讲法,先分析鲁迅生平,揭示其思想是讲“礼教吃人”,艺术成绩,简单枯燥,理论先行。但是,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去读《狂人日记》让学生去体会,提出问题。如“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学生也许会问:为何见了月光,就爽快,觉得以前全是发昏?引发思考。接着就是“我怕得有理!”为何?既有对过去的害怕,三十年来一直吃人和被人吃,也有对未来的恐惧,梦醒了,不知路在何方。这恰是一个刚觉醒者的心理写真。接着引导学生读吃人的意象演变,辩证吃人与封建意识形态的关系,将抽象的吃人变为丰富的审美的存在,从而引发阅读兴趣,调动他们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其次,文本细读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学术修养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高雅的趣味、理性的精神是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基本功能,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审美趣味和理性精神呢?阅读是重要手段。陈思和先生曾说:“在大学本科生阶段,甚至是硕士研究生阶段,能够指导学生细读文学名著,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文学名著的阅读提高他们对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要比言目的理论鼓吹或者死记硬背一些文学史知识有益得多。”现代文学是既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也有其特殊性,即现代性,既是语言的现代性,也是“人学”的现代性。如读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夜》。将自我瞬间的感觉融入宇宙中。看似物我相融,其实早不是古典的意境,而是现代人的情怀,人不是自然的附庸,而是理性的存在。情绪的瞬间变化,就在“星”与“宇宙”的意象的关系中得到转化,节奏虽情感而起伏跌宕。如果我们带着学生朗诵体味,一字一句地分析,慢慢地欣赏,在这种体味到人的渺小与伟大,对于我们理性地看待自己,理性地看待社会,不是善莫大焉吗?亦能让他们分辨出诗歌的美学,提高欣赏的趣味,或许可以对网络语言起到净化作用。

二、文本细读的方法

首先,以人为本,注重直觉体验,不断设问,追寻问题进行思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文学即是人学。文学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汇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应该直面作品,注重直觉体现。特别是现代文学,写的是现代人的境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心灵的碰撞,碰撞之后,我们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阅读的起点,也就逐步找到进入作品的切口,进而一步步观照作品,反观自身。譬如说,读鲁迅的《过客》,我们现代读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个人“在路上”,而且坚持“在路上”,那么他为什么要一直在路上。我们也一直在路上,我们会是为鲜花而活吗?抑或是看到坟墓就不走呢?我们是否思考自己是谁?这些直觉体验后的思考,让我们一步步解开他所拒绝的事物的喻指,进一步思考“过客”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哲学,鲜花是希望,放弃,坟墓是绝望,亦放逐,就连我是谁都不思考,只为“我还得走”的绝对命令而活着,这恰恰是最强大的意志力,在反复的疑问和解疑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切近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其次,坚持文史结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文本细读,要坚持论从史出,文史相合,坚持审美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结合,切记陷入“新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的窠臼。具体方法,我比较赞成王卓慈所言的“教师通过文木细读的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上升到理论思考,再运用相应的文学理论对作品进行剖析和评论”,“从而使其能够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具体说来,即先直觉体验,再结合文学史、作者生平及相关的文学理论使学生的阅读理论化,最后再回来文本,加深印象, 总结 方法,积累经验,指导今后的阅读。如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先通过直觉读出《雪花的快乐》的欢快,《再别康桥》中淡淡的哀愁,《火车擒住轨》中发愤,我们在结合徐志摩的生平、思想,联系中国现代诗歌史,加深理解,会发现,这是徐志摩爱情、人生和思想一步步发展的写照,更是徐志摩诗歌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嬗变的轨迹,然后我们再结合这些理论、知识读徐志摩诗歌,理解即更深刻。最后,打破老师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引导,使学生成为作品阅读的主体。老师先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情景,引导学生设问,逐步深入思考,负责解释难点。例如,我们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体悟,将改编成剧本,并进行排演,改编的过程既是阅读深入以至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想内蕴,艺术手法,都会作深入的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去;排演的过程,既是加深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又是陶冶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来主导课堂,设计问题,分组研讨,集中评点,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实现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从外部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文本细读是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了更好地开展现代文学教育,纠正文学史中心主义的现代文学教学体制,我们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文本细读中学生的直觉作用,在直接中设疑,建立问题意识,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习惯;需要坚持审美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文本细读中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深度;需要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打破老师的中心地位,引导学生成为文本细读的主体,自觉地在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中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克瑜.当前文本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03).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02).

[3]王卓慈.文木细读与名著选木的叠交汇通[J].黑河学刊,2005(05).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6.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76.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 (字数:8691,页数:11 )

77. 古代送别诗的研究 (字数:12515,页数:14)

78. 副词“才”与“就”在句法中的异同 (字数:9645,页数:12 )

79. 当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字数:7989,页数:10 )

80. 从李娃和霍小玉形象比较看唐之女性形象塑造 (字数:8051,页数:07 )

81. 浅析《双城记》中卡尔登的利他主义 (字数:9160,页数:12 )

82. 从封建纲常小析《琵琶记》中蔡伯喈的形象 (字数:7421,页数:11 )

83. 《红楼梦》中的鸳鸯形象 (字数:10157,页数:14)

84. 《沧浪之水》女性形象分析 (字数:11348,页数:13)

85. 短信中积极修辞艺术的探讨 (字数:8023,页数:13 )

86. 《说文解字注》“舟”部校勘记 (字数:9308,页数:12 )

87. 论《人生》对“交叉地带”爱情的描写 (字数:9421,页数:09 )

88. 论《庄子》语言的修辞美 (字数:12075,页数:13)

89. 谈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诗 (字数:94,页数:12 )

90. 浅谈对窦娥悲剧的认识 (字数:9099,页数:13 )

91. 浅析李清照词花与酒的意象及其关系 (字数:9594,页数:10 )

92. 论唐《任氏传》中的女性主义 (字数:6406,页数:08 )

93. 李煜词的特点及其对豪放词的贡献 (字数:8730,页数:09 )

94. 浅析《黑骏马》中的草原情怀 (字数:7499,页数:10 )

95. 从陶渊明之诗文其归隐 (字数:8995,页数:12 )

96. 周星驰**热反映的当代文化心态 (字数:6347,页数:07 )

. 秦观与豪放派 (字数:11511,页数:14)

98. 浅析赵壹抒情小赋的艺术特征 (字数:6867,页数:08 )

99. 试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成就 (字数:8791,页数:13 )

100. 浅析《红楼梦》中小红形象 (字数:7802,页数:12 )

101. 浅析杜甫生平对诗歌爱国主题表达的意义 (字数:8635,页数:09 )

102. 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思考 (字数:11003,页数:14)

103. 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诗风之比较 (字数:7527,页数:10 )

104. 论歌妓对宋词的影响 (字数:11762,页数:14)

105. 芙蓉内外——古华《芙蓉镇》人物性格与命运 (字数:7557,页数:09 )

106. 《鼓掌绝尘》中的俗语 (字数:8047,页数:10 )

107. 论《庄子 》寓言中“鱼”的意象 (字数:9394,页数:12 )

108. 浅论阿Q形象及其当代性 (字数:8226,页数:11 )

109. 试探广告语的“潜引力” (字数:9163,页数:13 )

110. 论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风格 (字数:6588,页数:10 )

111. 李杨爱情现实故事与戏剧故事的比较 (字数:9336,页数:12 )

112. 站在道德尽头的审视——余华《兄弟》的社会画面分析 (字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具有就业适应面宽、基础牢固、社会需求量固定等等过去传统的优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旅游管理专业汉语言教学

一、引言

在我国跻身世界旅游大国的同时,中高职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水平却不尽人意,因此,为了给旅 *** 业以及管理行业输送一线高水平高素养的专型人才,在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汉语言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汉语言教学不仅能针对学科需求向学生教授理论文化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更加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为了使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的旅游管理行业需求和发展,下面本文就细介绍汉语言教学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的重要意义。

二、为专业需求,提供必要服务

当下的中高职校语文教材,较为通用,没有针对专业需求,就无法体现专业的特色。部分学生会自认上职校是学习专业技能的,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意义以及作用,上课睡觉,缺乏动力,甚至渐渐的失去对语文的兴趣。但是汉语言教学却不如此,汉语言教学不仅仅是笼统的语文教学,汉语言教学会根据专业的不同,教学不同的专业需求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汉语言教学具有时效性、典型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自主、自觉、自信的学习专业相关内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汉语言教学老师,必然会依据本专业制定教学,筛选好教学内容,例如,可以选取一些与旅游管理专业相近的文章或古诗词,给教学课堂带来一些趣味性以及知识面的拓展。也能够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可以选些典型的篇目给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让其从专业的角度,丰富自己的文、内涵和思想感情,既能掌握汉语言知识、陶冶情操,又能丰富旅游常识,非常有益。

三、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水平

汉语言教学不仅仅能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更能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素养。汉语言教学为了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就业、从业以及创业等,不但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对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培养。下面就从一简单小例子来介绍汉语言教学是如何提升学生各方面水平与素养的。例如教师在课堂教授《登秦山记》这篇课文,为了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就会布置一些任务,例如要求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团队合作,互相模拟导游,做好相应的登山所需要的相关工作,查询最近天气以及最佳旅游天气和季节,使用电脑、地图、扩音器登道具,在地图上找到最佳旅游路线,进行标记,并找出相关的人文风景、名胜古迹、历史由来、故事传说以及名人诗画等等资料。并让其自行分类整理,制作旅游明信片之类的可收藏事物,并进行相应资料的储存,自制自己的旅游库。让每位学生展示并解读自己制作的旅行路线图,景点资料等,互相讨论学习,互相打分。并学习相关古诗词、美文的特点,若能自我创作更佳。汉语言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学,让学生享受学,让学生爱上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素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汉语言教学结合其专业的特色,注重教学实践,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专业所需求的交际口语、阅读理解、资讯处理、写作等专项能力,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养。例如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诵、背诵以及演讲训练。随机抽取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训练至脱稿演讲,之后进行自我评价,再互相评价。不断的完整的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诵、背诵、讨论、辩论、叙述故事、情景作文等等。并要求学生经常进行写作训练以及口头作文训练,提升文字功底和口语表达能力。在阅读课文、学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用心体会用心感受,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汉语言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追寻、收集与课文、作者相关的素材资料,从中汲取、感受、体会作者以及作品的情感思想。同时汉语言教学也会从优秀文化中选取部分代表性的文章、诗词,使学生能够感兴趣的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集体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现如今的科技迅猛发展,教师会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帮助学生搜寻资料,拓展知识和视野,丰富自己的旅游管理库。在期时,让学生进行导游社会实践,去学生家乡做志愿导游,为来此游玩的人们讲解人文风情。

五、全新考查方式,提升就业能力

依据当下中高职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性格特点,汉语言教学注重其能力的培养,有着全新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分析,为其在将来就业提供有利帮助。目前理论知识的考查较为简化,注重能力等级的评估,渐渐淡化分数的重要性。例如旅游管理专业考查主要内容为:汉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交际口语、社会实践调查。这几项里,教师较为看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社会实践经历这几项。实践出真理,理论筑成功。教师会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优缺点,进行详细的专项训练,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总结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旅 *** 业的大热,这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紧俏。汉语言教学不仅能大大加强学生的实践语言能力,使他们的专业能力水平能更好的满足旅 *** 业的要求,缩减旅游业的培训成本;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健康心理,为旅游业带来蓬勃生气,使我国能更好的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树立良好的形象。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才能与较好的人格素养。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言的知识内容,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改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保留我国良好的传统美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更好地理解汉语言的内涵,养成欣赏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一、应用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理论很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例如,教师给学生讲授弟子规中的词句的时候,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翻译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并且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一定的道理,或是以儿歌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并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还可以用多媒体的教学装置让学生欣赏动画的效果,小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内容,感受语言博大精深,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教师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义进行分析,将传统美德与精神灌输给学生,让学生从小学就认知礼仪并具有高尚的人格。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灌输给学生良好的道德思想,使学生从小就懂得孝顺长辈,了解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坚忍不拔、勇敢、正直等精神。

二、应用汉语言文学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知识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先讲述有相关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用教师教授的知识内容进行自我介绍或是情景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用到刚刚教授过的词语,并结合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把汉语言的知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精神。或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进行接龙游戏,让学生对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地关注,及时地进行纠正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存在的误区,正视问题所在。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进行思考问题,并具有善于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在反复的锻炼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示自己。总之,在小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使学生感受汉语知识至关重要,并且千变万化,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总而言之,通过教师不断地努力与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地灌输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热爱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自考本科的。 论古代和现在的都可以。 不要很多,只要7-8页就可以了。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或者:论李健吾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的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的改编

 9、老舍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

 13、论钱钟书的短篇

 14、沈从文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wWW.csPENgbo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浅析曹丕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探因

 论文关键词:曹操 曹丕 曹植 文学思想 乐府

论文摘要:曹氏父子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并且注重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反映了长期以来在经学束缚下文人思想的大解放。曹氏父子的身份地位和皇室生活的经历,对他们文学思想之形成有重要作用。曹氏父子均爱好乐府诗,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歌。曹丕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提出了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他认为作家专才多,通才少。他论述了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在的作用,并对当时的文体进行了总结。

东汉末年,人们逐渐从经学的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正统观念开始淡化,思想活跃,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建安士人内心生活的核心。曹丕擅长作乐府诗歌,所作《燕歌行》2首在七言诗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安后期,陈琳、王粲等文人为曹操所网罗,曹丕、曹植兄弟与之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与吴质书》),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曹丕的文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典论·论文》中。

一、乐府情结

曹丕登上皇帝宝座后,即对当时的“汉乐”进行了大量改制,对此,《宋书》记载:

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日《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日《正世乐》,《嘉至乐》日《迎灵乐》《武德乐》日《武颂乐》,《昭容乐》日《昭业乐》,《云翘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日《武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五颂舞》,《文始舞》日《大韶舞》,《五行舞》日

《大武舞》。其众哥诗,多即前代之旧,唯魏国初建。使王粲改作登哥及《安世》、《巴渝诗》而已。

这则文献不仅记载了曹丕诏令改制“汉乐”的具体内容而且对王粲奉命作“哥诗”(登哥)的情况也进行了披露。在东汉建安与曹魏黄初时期,文人创作乐府诗是有条件限制的。而曹丕平时所接触之乐皆为朝庭之乐的便利条件,为曹丕创作乐府诗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与可靠的保证。除了出征打仗外,曹氏父子三人大都生活于相府与宫室,终日投壶燕射,如云的乐工歌女,构成了其创作乐府诗的一架温床。

曹丕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乐府诗集》收录了22首。对于这位皇帝文学家,史书虽然记载了其“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的天资聪敏,但他从小却是以贵公子的身份周旋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并于18岁时娶甄氏为妻,之后就基本上在邺都的安乐窝里生活。这时的曹丕,于游乐宴游、倚翠偎红、斗鸡走马而言,几乎是无所不为,所以,即位前曹丕的诗赋等作品,主要述写的就是这种贵公子生活,其中又以游宴、相思最具典型性。诗与赋这两类文学样式,虽然均可对声色酒乐的享受生活作如实记录,但却不能配乐以唱,于是,属于韵文学范畴的乐府诗就自然成为了曹丕的首选。曹丕热衷于乐府诗的创作,不是因为乐府诗的繁荣与发展,而是因其享乐生活的需要。

二、“文气说”

曹丕论作者时,有一显著特点即“以气”论文。例如,他称徐干“时有齐气”,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又评王粲“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典论·论文》又总论文与气的关系:“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文气说”,就是从《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开始的。罗宗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写道:“文气说的提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文气说的提出,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他充分肯定了曹丕提出“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曹丕论作家的“气”,主要指作者的个性气质而言。他认为,个性气质来自自然禀赋,“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又认为,自然禀赋的不同气质,可以分为清与浊两大类。“凡万物生于天地之间,有美有恶。物何故美?清气之所生也。物何故恶?浊气之所施也”(《全晋文》卷五十四》)。清浊之分,是指气质之优劣,并不是指气质情性的不同特点。作家的气,主要是指气质情性,这正反映了经学束缚解除之后,处于变动不居中的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重视体气、重视个性、重视感情气质等,都是重视自我的表现。气,在作者为气质情性,反映到文章中来,就是指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感情气势、感情力量,是反映到文章中来的生命力。“文以气为主”,就是以感情气势、感情力量为主。不过,这种感情气势、感情力量由于作者气质情性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格调、不同的个性特征罢了。

《典论·论文》和《与吴质书》用“气”评论作家与汉末三国时期以“气”称述人的气质、才能的风气有关,兹举数例以说明之:

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后汉书·申屠蟠传》载蔡邕语)

(魏元丕)禀乾气之纯懿。(佚名《凉州刺史魏元丕碑》)

(徐干)含元休之清明之气,持造化英哲之性。(佚名《(中论>序》)

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曾丕《周成汉昭论》)

(孙究)气志体懿。(孙权《诏孙虑节开府治半州》)

以上诸例所谓玄妙之气、纯懿之气、精明之气、休气、

休懿之气等,都用以称道人物纯正美好的品格和高度的智慧等。

霍光怀沉勇之气。(嵇康《明胆论》)

(毋丘兴)志气忠烈,临难不顾。(张既《表毋丘兴》)

(龚德绪、王义疆)志壮气刚。(杨戏《季汉辅臣赞》)

(徐邈)才博气猛。(《三国志·魏书·徐邈传》)

以上诸例所谓沉勇之气、忠烈之气、坚刚之气、猛气等都用以称道人物坚定果敢的品质、性格。这些材料说明在汉末三国时代,用“气”来解释人的品格、气质、才能、生理等已经相当普遍了。在曹丕所处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用“气”来品评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的乐和言辞。正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身。…‘乐气”、“气盛”都是以气言乐。郑玄还认为,不同的乐歌便有不同的气,它们各自适合于不同性质的听者。《乐记》载:“子赣见师乙而问焉,日:‘赐闻声歌各有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郑注:“声歌各宜,气顺性也。”东汉边让《章华台赋》有“音气发于丝竹之”之语。曹丕也曾用“清气”一语称赞乐声、歌声的美妙,其《善哉行》云:“长笛吐清气。”又云:“有美一人……善为乐方。哀弦微妙,清气含芳。”曹植《赠丁仪》:“秦筝发西声。…‘气”兼指秦地人民之“声”和乐声之“气”。之所以以“气”言乐,大约是因为乐与律的关系极为密切。奏乐须用律管调整音声,使之和谐。而古人认为十二律与天地阴阳之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诗、歌、舞往往合为一体,因此所谓“乐气”,就是诗、乐、舞三者的统一。

以“气”形容言辞的如《三国志·吴书·张雇诸葛步传》载,周昭称张承“每升朝堂,循礼而动,辞气謇謇,罔不惟忠”,又称张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同书《藏》说藏洪盟誓“辞气慷慨,涕泣横下”。这些例子中“甚隘”、“鄙俗”、“謇謇”、“壮厉”、“慷慨”等都是形容言辞给听者留下的一种总的印象,这印象是由所说的内容和说话人的语气、态度等共同造成的。与“辞气”相近的还有“声气”一语。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称张衡“气声气芬芳”,是指其谈吐优雅。孔融称祢衡“飞辩聘辞,溢气忿涌”,是说谈论时滔滔不绝,应对不穷,有才智横溢、所向无敌之气概。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之下,曹丕又进而以“气”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且以“气”评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对人的一种总体印象而言的。曹丕所说的“气”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某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十分接近,是指一个作家由于体气和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风格特色。

三、“通才”论

《典论·论文》对于作家的评价日: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文章的体裁不一样,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除了“通才”,一般作者各有其擅长与不擅长之处。而他们总是以己之所长,轻视人之所短。曹丕在论某个作家时,也常指出他们的优缺点及他们各自所擅长的文体。这种批评方法,与东汉以来盛行的人物品藻有相似的地方。应璩《百一诗》说“人材不能备,各有偏短长”,就是这种理论的内容之一。王充在《论衡·书解》中曰:“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刘邵撰《人物志》也反复强调此点,他系统深入地研讨人物的才性的鉴别使用,在《九徵》篇中,他广泛地分析了各种性格的长处和短处,如:“厉直刚毅,材在矫正,失在激讦。柔顺安恕,美在宽容,失在少决。…‘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论辩理绎,能在释结,失在流宕”等。他将此种理论应用于政治领域,指出:“材能既殊,任政亦异。”人君的责任便是适当地使用那些偏材。曹操屡下取士无废偏短之令,所谓“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正是当时那种人才理论的实际运用。而《典论·论文_》、《与吴质书》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则可以看作是此种理论在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反映。曹丕曾写过《士品》一书,就充分说明了他受当时人物品评风气之影响,并且把这种品评的风气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他对于当时人才偏至的现象十分明了。所以他说:“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他反对在文学批评上“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是比较公正和客观的态度。

四、文体论

《典论·论文》在论及文体时是这样说的:“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自东汉以来,各种文体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奏议之类公文的写作,是随着封建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而日益发达的。东汉时期还曾把考试章奏作为选举官吏的一项内容。安帝时胡广举孝廉至洛阳,试以章奏,为天下第一。应劭曾撰《汉朝议驳》三十卷,陈寿撰有《汉名臣奏事》三十卷(均见《隋书·经籍志》),是有汉一代奏议的结集。曹丕认为此类经常用于朝廷军国大事的公文,其语言风格应该典雅。

东汉时期,社会上流传着两种风气。一是文士写作子书和论说文的风气,一是清谈高议、互相辩论的风气,这两种风气互相影响。扬雄仿《易》而作《太玄》、仿《论语》而作《法言》后,子书作者蜂起。桓谭《新论》、王充《论衡》、崔寰《政论)、应劭《风俗通》、哿晚《申鉴》、徐干《中论》、仲长统《昌言》、王符《潜夫论》等都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东汉末年以来的文人好辩论的风气,也深深影响了建安文人,当时,为表现自己的才能,文人们往往一见面就滔滔不绝,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地谈论,如曹植有四言诗云:“高谈虚论,问彼道原。”(曹植《四言诗》)便反映了这一时期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士子们写作书论的风气也很是盛行,曹丕认为“书论宜理”就是针对这一种风气而提出来的,这是对当时人们对于书论写作要求的高度概括。刘劭的《人物志·材理》将当时人们经常讨论的议题加以归纳,对于论者的性格差异进行了分析,他说:“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又说:“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善难者务释事本,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刘劭这些话指出论辩当以理为主,不应仅以言辞求胜,不然就会枝蔓诡异,虽然主要是针对谈论而说的,但与写作书论的道理是相通的,曹丕提出“书论宜理”之主张,或许就是受这段话的启发。

碑诔之作至东汉大盛,当时出现了擅长作碑文的大家蔡邕。作碑铭之风既盛,谀墓之作也就大量涌现,蔡邕就曾说:“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为郭有道碑颂无愧耳。”(《世说新语·德行》注引《续汉书》)许多碑铭都是称颂死者的溢美之辞,这种风气与送葬的奢靡陋习结合在一起,被一些人认为是败坏风俗之举。据《宋书·礼志》记载,建安十年曹操曾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的“铭诔尚实”之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含有憎恶碑铭失实之意。它是对此类作品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要求作品应具有朴实而不求华辞的风格。

自东汉后期以来,人们作五言诗的风气日盛、诗歌语言日趋华丽,相对于《诗经》较为质朴的风格而言,当时五言诗从民间进入文人创作领域后,逐步趋于讲究词藻,追求华丽。曹丕、曹植的创作就体现了这一风尚。《典论·论文》“诗赋欲丽”的说法反映了当时人的看法。

五、文章的价值和作用论

《典论·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把各种文章称为“经国之大业”,充分肯定了文章在国家制度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古代,各种应用性文章,如诏、策、章、表、奏、议等文体使用都非常频繁。盟誓为外交场合使用;檄文系战争时期所用;赋、颂用以褒赞功德,赋还可用于讽谏;某些重要人物逝世,文人们竞相作诔,甚至“连珠”之类杂文体,也经常被使用。每当封禅的时候,文人们也是竞相创作诗赋,这充分说明文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作用,难怪曹丕称文章为“经国之大业”。

从文章创作对个人的作用来说,它又是“不朽之盛事”。除《典论·论文》所引相关文字之外,《与王朗书》亦云:

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凋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

他编撰自己的《典论》和诗赋,并且抄写赠与孙权、张昭。春秋时即有立言不朽之说。自扬雄以后,著书以求不朽的风气相当普遍,只不过大多数是那些地位不高,政治上不甚得意的文士,藉著书以求不朽。曹丕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为了表现自己的文才,也欲通过著书以求不朽,这是相当可贵的。他创作了表现真情实感的赋作如《离居》、《感离》、《永思》、《出妇》、《悼夭》、《寡妇》、《感物》、《哀己》,咏物者如《弹棋》、《迷迭》、《玛瑙勒》、《车渠》、《槐》、《柳》、《茑》,共占一半以上,另有一些叙行旅或者赋登临的赋大多属于抒情小赋,较少政治意义,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写自己日常生活和情感。

综上所述,曹丕在建安文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他重视乐府诗歌的创作,他在乐府诗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与他的宫庭生活有关。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关注社会民生,写出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他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文学思想观点,如“文气说”的提出和对文章作用的高度评价,表现出他卓越的文学创作才能和独特的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写上了重重的一笔,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