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教学案例怎么写(小学语文),请给个范文或格式,谢谢~

2.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5篇

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7篇

4.二年级课文我们成功了的教学案例

5.一下语文《大海睡了》教学案例

6.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7.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例

8.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_语文教学案例范文大全

扬生活之风帆 创课堂之精彩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大量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大量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面写上“保护动物,有责”来告诉人们应该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自己要知道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课堂教学案例怎么写(小学语文),请给个范文或格式,谢谢~

《木兰诗》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质疑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勤劳朴实、勇敢机智的性格。善良淳朴、顾全大局、不慕名利的品德。

 学生分析:

 本文的故事极富色彩几乎家喻户晓,语言具有民歌情味,学生有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本文要注意引导学生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指导朗读促进鉴赏 三、体会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境界

 教学理念: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色彩的故事,在质朴生动语言中,洋溢着浓郁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既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体味语言,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及分析人物时体会情感。

 1、重视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熟悉课文,了解大意,休味语言的民歌特点。

 2、在教学过程中,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潜力,引导他们展开恰当的联想和想像文中的略写之处。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

 教学思路:

 本课可按以下几种思路设计教学方案:

 1、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诵读课文为主要任务。此思路如有安排预习,可以一课时完成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快速背诵的方法。

 2、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全文共七自然段,各段的内容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可用逐段分析的方法,逐层深入地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本文在语言、修辞、详略等方面颇有特色,可以围绕这几点进行一定程度的赏析,最后落实于写作的实践运用。

 4、综合以上三种思路,这样教学容量更大,教学内容更丰富,对师生的要求也更高。若按?诵读课文----分析鉴赏?这一思路,则比较容易操作,也便于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本课件正是以这一思路来设计的。

 手段:

 本文可用的手段较多,可根据不同的教学思路选择。如:

 播放常香玉的豫剧《花木兰》(MP3或**片段),或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导入。

 用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图案为剪纸)为投影素材,实现教学目标。

 剪辑播放香港电视剧《花木兰》片段等,进行想象扩展作文练习对照。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并链接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放映演示课件第1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第十课《木兰诗》。主人公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传说的情感丰富的名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几乎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一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喜爱她的原因是什么呢?请一起到《木兰诗》这个流传千古的代父从军的故事中去感受一个奇女子的人生。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去搜集有关花木兰的信息,为了能证明?木兰?深受人们喜爱,有许多同学已经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接下来先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些什么。

 2、点击?资料?,链接展示32?39页的内容。 主要有木兰像 木兰祠 豫剧 京剧 连环画 电视剧 动画片 书法作品 木兰扇(拳)等。

 中间随时欢迎学生补充他们所知道的内容。

 简介内容如下:

 32页:自汉代起,民间开始修建木兰祠,每年四月初八木兰生日致祭,谓木兰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祠祀木兰像的庙宇遍布神州,较为远古而著名的有河南虞城木兰祠、安徽亳州木兰祠、河北完县木兰祠、湖北黄陂木兰祠、陕西延安万花山木兰祠等。

 河南虞城木兰祠还存有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碑:?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现在河南商丘地区还形成了?木兰文化节?。

 33?34页 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现代木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奇境迭现、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地设计了木兰的12年征战。戏中最有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乐观生动、平白如话地讲了个?大道理谁说女子不如男?,被这出戏影响的人何止千万?

 35页: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花木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思想,艺术成就极高。 本页为火花和邮票构成。.

 36 页:连环画及民间连环画

 37?39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花木兰的事物或艺术作品?学生自由回答后,出示电视剧 、动画片、书法作品、木兰扇(拳)等等。

 40 页: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可能是你没想到的吧?

 返回课件第2页(主页)

 3、小结:

 这众多的木兰形象,被建筑(木兰祠)、雕塑(木兰塑像)、**、戏剧(京剧、话剧、豫剧《花木兰》)、(美国)动画片、(香港)电视连续剧、拳术及剑术、连环画、年画,甚至还有中国邮政2000年发行的《木兰从军》邮票等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表现,他们对木兰之美进行了多层次的细致的解读。

 注意这一点:老师为什么搜集这么多的物品?是因为以上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源泉正是源自于我们正在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也就是说《木兰诗》是他们的?鼻祖?),众多的创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木兰诗》获得灵感。可以这么说:由《木兰诗》开始,到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木兰文化,像一颗最有活力的长成了大树。(木兰事迹在史志、碑刻、野史、杂记中多次出现;考据学家、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对她的研究渐次深入。自杜甫、白居易起到民间歌曲、小调对《木兰诗》的手法、技法争相效仿。)

 今天我们也认真地读一读课文,一不小心我们班里或许也能产生一两位哈姆雷特呢!

 二、诵读

 一学生诵读

 好诗文总是适于朗读,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朗读一次,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原文的情感或意义的表达。

 1、学生朗读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2、学生朗读后检查预习

 ①正音 点击?读写?,链接演示课件第44?61页(为方便使用链接较多)

 ②根据需要给加点字注音或解释下列词语(以多媒体展示)

 军帖 机杼 辔头 戎机 鞍鞯 金柝

 策勋 可汗 扶将 著裳 扑逆迷离 帖花黄

 3、请学生推荐班里读书最好的一位同学个人朗读

 要求:同学认真听读,注意该生或快或慢处、或高或低处及断句节奏的处理,品味其优缺点。(可请全体同学点评优点)

 4、全体同学自由默读全文,请认真准备,因为老师将发出?挑战书?:默读之后,我们再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诵读全文。老师将挑战这位同学,看谁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当评委,好不好?

 5、二教师诵读

 教师范读前,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肯定,然后声明:老师只是加上了对文章的理解,请注意老师与刚才那同学读得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教师朗读中需注意的要点提示:

 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②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见军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军情紧急;末两句?愿为市鞍马?转为坚定,以突出木兰的深明大义及下定决心。

 ③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奔赴战场要节奏变慢,用抒情的语句读;末句?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要表现出木兰的战斗豪情。

 ④四段每两句一气读,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十年艰苦作战,处处刀光剑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五段胜利归来,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辞官还家要读得亲切、朴实,放慢节奏,形成前后鲜明的对比。

 ⑥六段亲人团聚、恢复女儿妆时,节奏要快,甚至如?快板?,基调是欢快而热烈的,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及喜悦的心情;?出门看火伴?句仍快,表现木兰换装后,急于让同伴一睹的喜悦又急切的心态;?火伴皆惊忙?这后三句要着力表现战友们的惊奇感,应突然放慢。

 ⑦七段是歌者的赞辞,也可理解为木兰对战友们?不知木兰是女郎?的设喻回答,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结合?安能辨我是?句朗读,教师可以用双手自抚面颊,一字一顿以反问的语气念出?雄?、?雌?,使有余韵,效果更好!

 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只要教师精心准备,定能博得学生满堂喝)

 三学生品评:

 请学生评价教师刚才范读课文的优缺点,多肯定学生的见解(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范读中大多数的优点都能被学生点评出来)。如有较大的出入的,可提出全班探讨,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明确较好的读法(当然也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更要欢迎学生指出朗读中的不足)。

 运行中点击POWERPOINT右下角的黑屏,以免影响学生读书及品评

 四全体齐读,赏析品味

 三、概括要点

 1、 复述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已较熟悉课文,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复述诗文的故事大意,可适当发挥补充。

 2、概括要点

 (在复述的基础上)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每节诗的内容,要求能用来回答?木兰怎么样?如果觉得独立概括有困难,可以和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同学商讨。

 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概括发言,形成板书。

 放映中点击?情节?,链接演示课件第20页

 停机叹息

 决定从军

 木兰 征途思亲

 征战沙场

 辞官还乡

 设喻作答

 3、小结:了解情节,有助于我们下堂课进一步分析课文?

 四、背诵课文

 参看板书(课件第20页),了解全文大意,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五、课外作业 放映中点击?作业?,链接演示课件第19页,第一课时完成1-2题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作业本》课堂巩固题5~9

 第二课时

 放映演示课件第2页(主页)

 放映中点击?课文?,链接演示课件第3?9页

 (课前准备时,布置学生齐读或试读全文)

 一、导入: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5篇

案例名称: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案例》 学年:2008

教学片段:

(一) 教学线段:

1、过渡语:老师手中的毛线真顽皮,瞧,它们一跳就跳到了大屏幕上。(师出示课件1,显示一条线段)请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

2、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量出这段线的长度吗?

3、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生说后,他要求同学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并让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4、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线段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

(二)教学直线

……

(三)教学射线

1、请大家再发挥想象,如果把一条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什么样的线?(射线,直的、有一个端点、不可以度量长度。)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射线?(课件出示手电筒和太阳的光线,)

学生联系生活回答。

3、生活中的射线可真不少,我发现这些射线大多都是光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五彩缤纷。下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过一点画射线,边画边想,能画多少条?(出示课件)

(学生汇报总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4、出示一组练习

5、请大家以组为单位,比较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异同,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出示课件)

(1)自己独立完成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结果。

……

反思:关于获取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经典的论述: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本节教学注重“以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沿着学生的学习思路与需要去实施教学,促使学生主动的观察、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与交流,促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教师关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充分运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展示和演示,动手操作感知,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用电脑演示将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变成直线,一端延长变成射线。这样的演示,充分展示了三条线之间的关系,形象生动。比教师空洞,抽象的语言更有说服力。

2、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探究、感受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如: 在辨析直线、线段、射线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

3、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过一点画直线,过两点画直线和过一点画射线能画多少条?的操作题。使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构建的概念。

总之,这节课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提供了适合学生构建知识的学习背景,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发展了空间观念,获得了深刻的:“做数学”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7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教案来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教师们必不可少的事物之一。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身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形,区别形近字。

 2.指导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AABB”式词语。

 3.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感觉到合作使人快乐,合作促人成功。

 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合作、团结”的名言。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么?为什么?

 学生交流。

 师:孙悟空的本领特别大,尤其是他有火眼金睛的本领,是人是妖一眼就能认出来。龙龙在学习生字时遇到了困难,你能不能用你的火眼金睛辨认出来下面的形近字,并教给他区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有创意的导入,充满激励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

 练

 1、课件出示习题

 (1)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上区别形近字的不同。

 (2) 同桌之间说说自己是如何区分的;快和你的学习伙伴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来帮助龙龙?

 (3)填一填,独立完成。

 (4)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形近字。

 2.照样子写一写。

 (1)由学生自行完成,再开火车提问。

 (2) 拓展练习: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AABB”式词语 设计意图从字形、字义上区别形近字的不同,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做到熟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初步理解这三句俗语的意思。

 4.小组内检查朗读,对读得好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

 5.练习背诵。

 6.拓展:自由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团结的名言或俗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乐于积累的好习惯。

 知识窗

 1.学生自由读,

 2. 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克雷洛夫寓言《天鹅、梭子鱼和虾》的内容与寓意。

 开心一笑

 1.读诵儿歌。

 2.交流: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听力练习目的是体现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倾听、听记的能力。

 三、总结全课

 谁来说一说在今天的“语文七色光”中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 业

 将日积月累中的俗语抄写两遍。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能理解“探索奥秘、颤抖”等词的意思。

 2、会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句朗读想象,感受毕莱恩是和狼做朋友的过程,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毕莱恩和狼做朋友的过程,读好课文中的关键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写“狼”,读准字音,交流对狼的认识 师总结:狼一种凶恶的动物,可是,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却是“和狼做朋友”。

 2、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特别想了解什么。(板书:谁?怎么?) 谁和狼做朋友?他是怎么和狼做朋友的?他为什么要和狼做朋友?

 他就不怕和狼做朋友么?

 师总结:小朋友可真能提问,带着问题读书、学习,我们会学得更有趣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读课文,开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毕莱恩 德国科学家 探索奥秘

 师:第一组词,谁来读。

 师:这位德国科学家,他在探索什么奥秘?(读好探索北极狼的奥秘),如果你也是一位科学家,你想探索什么奥秘?

 师:你看,当我们特别想了解某一事物,并去寻找关于它的秘密时,我们就可以说是(探索奥秘)

 师:让我们连起来把这三个词来读读。

 叫声凄惨 浑身颤抖 师:这两个词都是写什么?

 师总结:是的,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一只狼,他还给他取名叫(福子),一起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双眼紧闭 奄奄一息

 师:这组词语也是写

 师:这是毕莱恩救起的第二只狼。这只狼受伤时( )。

 (过渡)现在,你能用上这些词把毕莱恩两次救狼的经过说一说么。

 3、理清课文脉络

 德国科学家毕莱恩,一个人来到原始森林( ),他先救起了( )的福子,并和福子成了好朋友,又救起了一只( )的小狼。从此,毕莱恩和北极狼成了朋友。

 师:说得真好,现在我们都知道是谁和北极狼做朋友?那他们又是如何慢慢成为朋友的?就让我们细细地来读读毕莱恩救福子的这件事情吧。这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先请人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三、深感毕莱恩和“福子”做朋友

 1、生个别读第二自然段。

 2、毕莱恩第一次见到福子时,它是什么样子的?

 3、交流读好句子“它浑身不停地颤抖,腿上流着血。”

 “颤抖”:颤抖就是?福子,福子,为什么你的全身颤抖不停?

 (引导学生走入,读好句子) 师引读:是啊,此时的福子是多么的害怕,它还是一只小狼(读) 可能还是第一次离开狼妈妈,它叫唤着同伴,声音越来越凄惨(读) 它已经叫唤了好长时间,却没有盼到同伴,它浑身颤抖得更厉害了(读)

 是啊,他不仅全身颤抖,还发出了凄惨的叫声,仿佛在说?

 此时,它最需要的是?

 (请你接着往下读)

 4、交流“毕莱恩看看四周没有别的狼,便小心地把小狼抱回了木屋。

 此时毕莱恩为什么要看看四周?

 从这“小心地”一词里面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总结:是啊,虽然毕莱恩怕弄伤小狼,可是此时他也害怕小狼会把自己弄伤,所以此时它是“小心地”(板书小心地)

 让我们把一起来读读毕莱恩和福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吧。

 (过渡)毕莱恩又是如何照顾福子的呢?

 5、交流“他给小狼冲洗伤口、上药、喂食,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为小狼做了哪些事情?(屏幕一一列出) 他给小狼冲洗伤口。

 他给小狼上药。

 他给小狼喂食。

 他还给小狼起了个名字叫福子。

 ▲毕莱恩还会为小狼做些什么呢?

 ▲这样的照顾仅仅是一天么?两天么?是啊,在疗伤的这一段时间,毕莱恩都是(引读)。

 (过渡)毕莱恩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福子。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6、列读毕莱恩和福子之间的关系 毕莱恩要把它放回森林。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

 晚上,福子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打开门迎接它。

 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引读:是啊,当毕莱恩将福子放回森林时,福子(依依不舍地走了),毕莱恩对福子也是(依依不舍)。(板书:依依不舍);晚上,福子也常常会回到木屋前轻声地嚎叫,毕莱恩就会(迎接)它。是啊,他总是盼着老朋友来看望他呢!(板书:迎接)

 7、小结 师:是啊,毕莱恩与福子之间,就是这样从“小心地、依依不舍”,再到“迎接”,最终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之间的这一段友谊是多么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2.3两节,将这份温暖藏在心间。

 (过渡)毕莱恩与另一只小狼之间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下节课咱们再来交流。最后我们写一写词语。

 四、书写生字 喂药

 1、在写这两个词时都要注意些什么。

 2、范写。

篇四: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身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同学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同学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同学发现交流,在结合同学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黄昏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同学用自身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身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篇五: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案例合集

 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论、则”二字,会书写“论”字。

 3、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已经近两年时间了,一定了解咱们班同学的不少优点,你能说说谁有什么优点吗?看到同学的优点,打算怎样做?(生说)

 二、揭示课文内容

 1、同学们的这些优点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有一位古人用一句话就说出来了。

 (板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读)

 2、介绍孔子。

 师:这句话是一位叫孔子的人说的。(示孔子图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一位特别特别有学问的人,他在说了很多的话都特别有意义,因此,他的学生就把他的一些话放在一起写了一本书叫《论语》。(板书:《论语》)学习:“论”,“论”这个字读二声。(生读)

 《论语》中的内容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这里面的很多内容我们现在可能还读不懂,因为那是古文,古人说话和我们不一样,古文中经常出现:“之、乎、者、也、焉、其、曰”(出示)等这类字,有的有具体的意义比如:曰就是“说”的意思。(板书:说)

 古人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符号的,所以有的只是表示语气和停顿,没有任何意义。

 3、指导朗读。

 古人在读的时候也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怎样读呢?师范读,学生读。

 4、了解句意。

 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说说看?(生自由发言)

 师:这里的三人,可不只是三个人,古人用“三人”代表很多人,就像“九曲黄河万里沙”中的“九”一样。

 刚才同学们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所以你周围的人都可以说成是自己的老师,孔子就用这句话讲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你快来读读吧!(齐读)

 5、师:请你再看这一句:(出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快看看这里有古文经常出现的字,你快来读读吧!

 请你看书中的,这两个同学分别是怎样学习的?

 看了这两个同学上课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想说的?

 (择:选择;善:就是对的、好的方面;从:学习、跟随)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6、师:我们刚才说的这句话是在《论语》中的一则。(板书:一则)

 “一则”就是其中的一条

 (示:全文,背诵)

 7、学习生字“论、则”

 师: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读一读,快速记住这两个字。(指名说记字方法)

 你记字记得这么好,看谁能把字写得更漂亮。请你观察田格中“论”字左右怎样?(左窄右宽)哪一笔在田格中的横竖中线上?(生观察)

 师板书:论。

 (生自己试着在田字格中写一写,注意笔顺和笔画位置。)

 实物投影展示班中学生书写作品。

 三、向课外延伸,扩展阅读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的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是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类似这样的话在《论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自己试着读一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很多同学都很喜欢读,课下我们可以再找一找,读一读,不懂的可以问问老师和家长。

二年级课文我们成功了的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1

一、,谈话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伊拉克战争的照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

2003年3月20日上午,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美国开始了军事空袭!他们炸毁了公路、桥梁、学校和一切可以摧毁的地方,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甚至被炸的遍体鳞伤!双方士兵死亡上万人,有1。9万名无辜的伊拉克国民遇难。

同学们,看了这组照片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不可估量的。可是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却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让我们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战场上,去聆听一个普通炮手的心声。(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课文我们已经读过多遍,不过你真的用心去读了么?现在,请同学们进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当成这位炮手,用心再读课文,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同学们,你发现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通过神态的变化和人物对话来突出中心的)

三、精心品读:

1、那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下来。

谁来告诉我,是哪几个词?(苍白、煞白、惨白)板书

2、那我要问了:好好的,炮手的脸色为什么突然苍白起来了呢?你能在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么?把这句话上边的几段读一读。哦。你看到将军用望远镜仔细的瞭望着河对岸的小村,你心里想什么?你心情怎样?那你能把这种紧张的心情读出来么?

3、当你脸色转为煞白的时候你心里又想些什么?心情怎样?我们试着把这种痛苦读出来。我们男女合作读。

4、当你脸色最后变为惨白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读9、10段。是的,这一炮下去,被毁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陪我生长,陪我欢乐的家。《我爱我家》。

让爱天天住你家

让爱天天住我家

充满快乐拥有平安

让爱永远住我们的家

同学们,家里有我们的爸爸和妈妈,有我们最亲的人,没有了家,便没有了亲人,没有了以前美好的回忆。如果现在让你瞄准自己唯一的家。你的心里会想什么呢?我们不想瞄准,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亲手毁了自己的家?战争!他是多么残酷啊!(板书:残酷)

可!炮手却做出了什么决定呢?——谁有话想说?(板书: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5、现在,再让我们看看炮手的最后一句话,现在,你能不能体会到炮手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我们先练一练,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和反思》。谁来读。

6、全篇通读(分角色)

看来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进一步走进将军和炮手的内心。

在残酷的战争中,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消灭侵略者,把仅有一点财产也奉献了。其实,还有很多和炮手一样的英雄。

四、课外延伸:

我们就来交流课外搜集的故事。

现在,你想对炮手,对将军,对这些英雄,或者对发动战争的侵略者说些什么呢?是的。希望世界永远和平。希望奉献精神能永留人间。

《炮手》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同的学习个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千差万别的,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在《炮手》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地体现着这一点。

一、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学生走进课堂。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互动的起点,教者应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境。在《炮手》的教学中,我主要用语言来渲染。饱含感情地读,感情地说。这样以情感打动情感,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的脉络。

二、以读为本,体会感情。

首先我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读好对话,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让他们带着这些经验来反复朗读,通过读理解将军以及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到炮手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但在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欠缺,课堂效果不是很好,今后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以后将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让课堂轻松一点,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一起看大屏幕。

中的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齐读课题,注意“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我会读”指名领读。去拼音再读。

“我会填”指名回答。出示理解“横槛”“画舫”。

三、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2)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用“~~”画出。

2、学生按要求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问题(1)。

提问: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

学生回答,师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完成自学提示(2)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多读,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3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傣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板书:泼水节)

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的)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1、2自然段:

⑴ 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别高兴。

⑶ 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 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⑵ 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 )

⑶ 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⑴ 设疑:

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 小组合作学习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 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总理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 交际互动:

师演总理,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 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 你们想看看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流。

2、收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4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摘星星》。(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教同学和老师。

2、回答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3、标出自然段。

三、阅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未”、“赏”两个生字。

未(未来)指名说一说记忆“未”字字形的方法,例如木字加一横,或味字去掉口字旁。

赏(欣赏)(观赏)(奖赏)翘舌音,注意正音。联系课文理解“观花赏月”的含义。

2、这春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认识“嘿”字。

朗读课文。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和“幽幽的”几个词的含义,表现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

借助教师所画的简笔画,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课文。

3、过渡: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妈妈和未未说了些什么呢?

读妈妈和未未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问话和未未对星星赞美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过渡:未未和咱们小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星星。于是,妈妈提出要和他比赛摘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那么高,离我们那么远,怎样才能摘到呢?

5、自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妈妈用什么方法摘到了星星?

认识“碗"、“端”两个生字。

碗(饭碗)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空。

端(端水)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摘星星的方法。

6、回读课文1——7自然段。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读字卡:

嘿 端 未 碗 赏

2、读词卡:

未来 欣赏 赏月 赏光 饭碗 端正 端庄 端午节

3、指导书写:

碗: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段:左窄右宽。

赏:上下结构,要写得紧凑些,避免过长。

未:独体字,笔画写得舒展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江南第一楼。

2.赏析课文,体会江南第一楼的壮观雄伟。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和结构,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4.通过赏读课文,领悟作者对岳阳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2.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岳阳楼的壮美气势和悠久历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质疑了解课题。

三.预习反馈。

我能读。

我知道。

四.欣赏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五.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6自然段:读后你又知道了什么?它与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浩瀚的洞庭,壮美的楼阁,不朽的诗文,动人的传说。

4.与对子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

5.引导学生展示喜欢的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岳阳楼”称为“江南第一楼”?

六.当堂检测。

1.填一填,读一读。

2.说一说。

七.总结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

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

三、读课文

听了这篇文章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

四、默读课文

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

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六、作业

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文章。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二、结合录音朗读的内容,对照课文,自主合作完成表格。

1、师:这录音上的朗读读得这么好,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听吗?(引导学生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还等什么!赶快拿起你的书,大声地读吧!不过,老师这里有一个任务,就是用笔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上横线。记住,一定是先读完一遍,再划。

2、生汇报表示时间的词语,师板书,画出表格。

3、师:哦,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不完整的表格,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把它填完整呢?

4、四人小组合作,将表格填完整,师及时板书。

5、一边轮流派小组代表汇报,一边引导学生朗读。重点指导下列句子的朗读,注意“天涯海角、川流不息、好梦成真”这几个词语的教学。

①火车满载着乘客在大地上奔驰,轮船把人们送到天涯海角。

②汽车在公路上川流不息,军舰在大海上巡逻,快艇疾驶而过。

③千百年来,人们幻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飞机使人好梦成真,人们可以不受高山大海的阻隔,自由地飞到世界各地。

6、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人们还会发明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三、小结并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1、讨论:人类远行靠的是什么?

2、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交通工具发展史,从课文中我们知道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努力探索,所以我们人类才会走得越来越远,希望同学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四、作业(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一堂课的学习多么紧张啊!那我们来做个识字游戏,怎么样?

播放教学光盘上的课件,玩识字拼图的游戏。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模板范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字词。

2、领会诗的规律,能正确流利地朗诵诗歌,并会背诵。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对于诗歌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力。

教学准备:

1、有关三峡景色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惧有关李白的资料。

3、准备生字卡片。

4、适合诗歌朗诵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察诱情。由情入文,老师利用音像资料或挂图将三峡美景展现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观景时产生赞叹之情,再由情入文,小朋友们,你们现在看到就是我国的”三峡“,这里的景色美不美,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又怎样呢?我国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李白,李也到过三峡,当时他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轻松而愉快,在这样的情绪中他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你们想学一学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早发白帝城》。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朗诵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看书下 注间,通过上下文猜字,借助字典等方法)自己解决。

2、正音,指名读古诗,尤其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发,朝,还,重。

3、互检,读给同桌听一听。

(二)识字

1、你认识了哪些字,找出来带大家读一读并组词。

2、游戏巩固。

(1)开火车读字组词。

(2)“读一读“找一找,利用字卡,你读我找。

(三)写字

1、观察。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你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对学生认为的难写的字进行范写指导,其他的字学生照书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有条件的还可用大范围评价,如全班评。

(四)练习

1、读读我们写过的字。

2、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试着讲一讲它们什么时候怎么读。

重量重复重要重叠

归还还是还有还原

出发发现理发发明

“重“在形容词前读重,表重复读重,还在副词时读还,作动词用读还,发在名词中读发,在动词中读发(学生可从词的角度式意思来认识,不必讲解语法知识,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让学生说句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谁能把它读一读,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新课

(一)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早上从白帝城城出发)白帝城;地名,在原四川省今重庆市城东边白帝山上,原名城,城居高山,地势险要。

(二)交流

1、自读。自读全诗,画了不理解的句子,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2、合作学习。

(1)组内汇报自学的情况。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3、汇报交流,以最的形式汇报朗读,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全班交流(此时可能还有学生有个别问题,如为什么叫“还”,江陵那么远怎么说“一日还”,程度好的学生可交流,老师也可做适当点拨。)

4、诵读悟情

(1)诗人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试着说一说。

(2)听录音诵读、感受。

(3)试着和你身边的人互相读一读,注意感情。

(4)用你喜欢的方式给大家读一读。

5、背诵

(1)老师发现这首诗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很孰了,甚至还有一些同学已经背下来了,是不是?那就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给大家听一听。

(2)你们背得很好,老师也想背一背,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背,好吗?

一下语文《大海睡了》教学案例

 各位老师,大家好!

 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由密山市逸夫小学房雅杰老师执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我们成功了》一课的教学案例,将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人文熏陶和谐地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在操作层面上,用具体的案例诠释了对这一焦点问题的理解,为我们贯彻新理念、实施新课标、走进新课程带来了诸多的思考和启示。

 1、师对语文教学本质的把握决定了课的高度。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语言是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而语言又是思想的定型。《我们成功了》一课,作者以强烈的爱国主义记录下了我国申奥成功这一历史重要时刻。课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浸泡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透过语言,感受思想;学习语言,理解深意;品评语言,受到震撼。教师正是抓住了语文教学这一本质特征,将学习作品语言的规范性,接受作者思维的严密性,统一在文章内涵的价值取向上。教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语言,走进了文本。从而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自始至终唱响在课堂。应当说,这样的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样的语言训练,在爱国主义的熏陶下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2、师对文本的先行研究开掘了课的深度。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本节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注重对文本——教材的精心开发。

 (1)精选语言训练点。

 本案例中的三个语言训练点,分属三个语言训练层次:即词语“几十万”;句式“人如海,歌如潮”;句群“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教师每一个层面的重敲,都是在为低年级学生打牢阅读基础而服务的。

 (2)营建了层递性的语言训练序列。

 语言训练最忌的是无目的、无序列的零敲碎击的散打。本案例中,教师通过精心揣摩,为学生的语言学习预设营建了一条层递性的训练序列,即:理解词汇(几十万)——品析经典句式(人如海,歌如潮)——锤炼思维(体会三个口号之间的语序)。三个语言训练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从而搭建了一个梯形的科学训练链条。

 其次,教师为了丰富文本的内涵,适时引入了活水——音像资料。申奥成功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不是做为案例中的花边点缀而加入,它做为课文人文情感内涵的延展,使边塞乡镇7、8岁孩童对申奥成功的特定场景有了深切的感受。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大了,祖国内涵丰满了,语言感受到位了,人文熏陶入境了。

 教师对文本先行研究这一教学策略启示我们:教师如何开发教学。这体验之中包含着思维,一种渗透着个人情感的思维;也包含着思想,一种用独特的途径和方法触摸到的思想。教师,只有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有了自己对教材个性化的判断和思考,阅读教学才会充满了和创作。教学中才能慧眼独具,发现生机。

 3、师个性化教学提升了课的效度。

 弘扬以人为本的个性,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本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全新的姿态,探索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新路。勇于借助人文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整合。这里有教师对语言训练点的重点敲击;这里有教师以思维为原点的层层拉练;这里有孩童们思维神动的全员参与。这里还有教师出情、出理、出趣的感染。教师在融入了个人智慧的课堂教学中,在开放式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成功地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将传授的新知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语言训练落地生根,步步为营;使人文情感的熏陶多一分则太活;少一分则太死。教学做到收放自如,取舍得当。

 此教学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具有严谨的学识,高超的教学技艺,方能给学生一根含金量足的金手杖。教师只有在不断“破”的同时,扬起“立”的大旗。才能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教学的荒芜,接近创新教育的本质。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一、谈话激趣,范读导入

 1.小朋友,你看见过大海吗?能说一说你见过的大海是怎样的吗?(学生交流发言)

 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伊始应调动学生对大海的已有认识经验,让他们畅谈对大海的感受,从而引发对?夜晚的大海是怎样的?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2.师描述:一望无边的大海波涛汹涌、浪花翻滚,气势大极了。那么,你想看看深夜里熟睡的大海吗?

 (映示深夜的大海图)

 3.师配乐范读课文。

 月光下宁静的大海画面、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以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为学生感受大海夜晚的美创设了情境。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板书:9、大海睡了)

 二、自读诗歌,读准读畅

 1.你喜欢这首诗吗?请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数一数这首诗共有几句话。

 2.指名说说共有几句,请两名学生分别读第一、第二句。

 3.学生评价、正音:背(bēi )着 不闹(n?o)

 睡(shu?)觉(ji?o)

 4.读整首诗,读出停顿。

 把诗句读准、读畅是读好的前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

 时间让学生练读,要耐心地纠正学生读得不够到位的音,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三、细读诗歌,入情入境

 1.大海睡着后是怎样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映示画面,指导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画面,感受大海的`宁静和美丽。

 2.夜晚的大海多静啊!你能读好第一句吗?

 ⑴练读这一句。

 ⑵指名读,评议。

 师相机描述:海风和海浪多像玩累了的孩子呀!到了晚上,他们停止嬉闹了。大海就像一位年轻的母亲,安静地睡着了。

 ⑶各自读好这一句。

 3.读好第二句。

 ⑴妈妈给你怎样的感觉?你能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吗?相机理解?抱着、背着?。

 ⑵大海也像妈妈一样,哄着自己的宝宝睡熟了,还发出了轻轻的鼾声。

 ⑶带着这一份温馨的感觉各自练读第二句。

 把对生活的感受带进课堂,实现情感的迁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基调,训练语感。

 ⑷表演读第二句。

 ⑸师映示画面并指点:圆月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枕着大海妈妈的臂弯睡着了。大海妈妈也哄着孩子睡着了,发出轻轻的、均匀的鼾声。这是多么美妙的想象呀!

 4.连起来读这两句。

 5.配上音乐齐读。

 6.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1.多么宁静的大海啊!你能想象一下早晨睡醒后的大海是怎样的吗?我们一起来仿照?大海睡了?写一首?大海醒了?。

 2.教师引导写好第一句,小组合作完成第二句。

 3.交流。

 诗歌参考:风儿闹了/浪儿笑了/清晨/大海醒来了/她迎着

 朝阳/她对着晴空/那汹涌的涛声啊/是她欢乐的歌声

 诗歌的创作需要想像:只有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表象,才能把画面转化为

 语言。诗歌的创作需要合作: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诗歌的语言在合作中完善。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巩固生字读音,给生字组词找朋友。

 2.自学生字书写笔顺,逐个书空。

 3.交流学习心得。你记住了哪个字,把方法说给大家听;提醒大家哪儿书写时特别要注意。

 4.师指点:?她?的第一笔是撇点,不能写成两笔;?月?字第一笔是竖撇,不要写成竖。

 5.学生书写生字,师巡视指导。

六、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布置课外作业:充分发挥想象,仿照课文插图,画一幅题为?大海醒了?的画。

 从画面到文字,再从文字到画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想象为媒介,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了对知识的综合。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赏析]

 《大海睡了》是一篇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教学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师范读时进行音乐的渲染,创设了静谧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夜晚大海的美景外,在课外延伸时还布置了画一幅?大海醒了?的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把诗、画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艺术的美。

 二、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尝试研读,教师提出要求:谈谈你读了这首诗的感受。学生分小组进行研读,共同讨论,教师则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从而体会夜晚大海的平静、温柔。最后尝试品读,通过初读、品读,学生对诗歌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三、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因此,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学生对此定然会很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共同作诗,进行句式的迁移和文字的训练,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还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呢?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了?两步走?的电脑课件,先出现了一幅空中悬挂的明月与繁星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学生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人说夜晚天是深蓝色,大海也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教师不急于作答,而是发挥电脑优势,屏幕上出现了?明月?和?繁星?在水中的画面,让学生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四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案例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也有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听课与评课,本人认为在教学中要锐意进取、大胆创新,既要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又要谨防流于形式。我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肤浅分析,愿与同仁共勉。

一、忌表面自主

这是某教师执教《卖油翁》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卖油翁为什么“睨之”、“但微颔之”?与其地位、身份是否相吻合?

生:文中:“笑”的含义是什么?

生:卖油翁酌油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这样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如果教师总是让学生解决预先准备的问题,即使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解决问题时也会索然无味。实际上,学生的问题往往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老师作适当调整梳理,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自主性会在师生对话中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预设了很多问题,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但对程度好的学生来说,无效参与者居多。如上黑板写生字、注音、解词,或展示小组讨论结果等。

学生自主性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讳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用。那种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下面是教师执教《春》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的哪些景色?

生: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人迎春。

师:请喜欢春草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花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风……(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小组中,而人迎春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总之,组织合作学习,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禁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整堂课事事探究及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这种做法初衷很好,结果却常常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效果很差。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辩证的看待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只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益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本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它虽然是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来组织单元,但实际上暗含着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除此以外,还要了解排比句式并学习运用,体会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组课文语言优美,易于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之美。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写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独坐敬亭山》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课始,可通过情景渲染导入课文,如通过录像、教师的导语,唤起学生阅读的愿望,接着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指名分段朗读,引读、看画面配音朗读,对课文作整体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调。

 《七月的天山》中的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教学时,我们需要点拨的是,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着重品味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品味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作评价,对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以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究。

  课题独坐敬亭山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亭"字,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批注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李白的诗句,谁来背一背?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3.师板书课题,指导"亭"的写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读题,说说从这个题目,你了解了什么?

 二.初读本首诗,感知孤独

 指名读诗,说说有什么感受?(要求读正确、流利,并且有诗的节奏)

 三.探究诗意,理解孤独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首先把诗读正确流利,再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意,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生借助注释,字典要求理解字义,再同桌互相学习,逐句理解诗意。

 3.生汇报学习情况。

 4.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此时的李白是一种什么感受?

 (板书:孤独),也就是只有李白一个人,诗中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请同学们一句句的读,再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5.逐句理解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从"飞尽、独去"体会孤独。(板书:飞尽、独去)

 (2)师:是啊,天空中看不到一只鸟,也听不见一声鸟鸣,连一片云都没有,这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呀?(沉静、死气沉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一句诗,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从"只有""相看"体会孤独。(板书:只有、相看)

 指名说说对这一诗句的理解。

 (4)师:此时只有李白和敬亭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也看不厌,多么孤独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6.结合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1.如你是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此时你回对敬亭山说些什么?面对孤独的李白,如你是敬亭山,你又会对李白说什么呢?

 生练笔,把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留白处。

 2.师生交流。

 板书设计:

 飞尽、独去

 孤独寂寞

 只有、相看

 教学反思:

  课题望洞庭

  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4、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5、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批注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反思:

  课题忆江南课型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批注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答: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足的是:①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如在学生读完诗歌《赠汪伦》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欣赏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②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赠汪伦》。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