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对企业的最基本活动的管理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

3.什么是6s管理活动?其内容是什么

4.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

5.如何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

活动管理_活动管理部门的职责

 导语:在学校现实管理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已经被学校规范管理起来,课间活动基本上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真空地带,成为诱发校园伤害的重要因素。课间活动管理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

小学课间活动安全管理策略

1.统一认识,明确时间

 对于小学来说,要认识到规范课间活动管理的必要性,是校园安全的需要,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需要,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认识到课间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保证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统一明确了课间活动时间的划分,第一时段是每天早上8:30-9:00及下午4:40-5:10为大课间活动时间(周一早升旗仪式除外);第二时段是每个课间十分钟为小课间活动时间;第三时段是晚饭后自修前5:30-7:00为自主活动时间。

 2.规范课间游戏活动

 当前,小学生课间活动、游戏基本上是自发性的,显得过于杂乱无序和缺少创新,给学校课间活动的监管也带来很大的难度。学校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工作:

 2.1划分出大课间活动区域

 区域划分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按学生低、中、高年级划分,既安全又便于管理,每年级学生都在固定的场地,根据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能有效地促进群体间的沟通与协作;另一方面是按照大课间活动的项目划分区域,可划分出游戏区、活动区、田径活动区、球类活动区等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区域。这样既显得活动有序,又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2.2设计既新颖又有意义的活动

 在传统活动游戏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学校教学实际,特别注重活动的多样性、趣味性,组织体育科组老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大课间活动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赶猪?、?保龄球?、?过山洞?等;小课间引导学生做下棋、赛成语、猜谜、讲笑话、谈新闻趣事等文明健康活动;同时动员师生自主设计一些规范有趣、颇具创意的健体益智游戏活动,使课间活动更充实,让学生的课间活动由乏味变为多趣、由单一变广泛、由被动变主动,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鼓励师生共同参与

 以前,课间活动都是学生间的自由活动,教师很少参与。大部分教师认为:上完课已经很累,不愿在下课时和学生一起活动,再加上活动时间学生分散,活动内容又不统一,没法指导,致使教师厌倦课间活动。其实教师和学生一样,经过上课的紧张劳动后,更需要体力上的缓解和精神上的`放松。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休息是解除疲劳的重要措施,活动是积极休息的有效形式。与学生一起做游戏活动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法,使自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得到减负。同时,教师参与其中,带给学生的决不是仅仅的单一的游戏活动,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和质量。于是学校做了这样的安排:

 3.1大课间活动――规范

 首先充分利用升旗时国旗下讲话的机会,进行?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主题讲话,让学生明白:大课间活动是全校师生每天在同一时间开展的一堂体育活动课,必须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其次根据学校学生有五千多人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取轮流做早操的方式,除周一集体举行升旗仪式外,每周星期三及星期五安排一、三、五年级出操,每周星期二及星期四安排二、四、六年级出操。

 基本模式一般是先集体做广播操,再跳集体舞。为增强学生体质,我校安排六年级的学生早操后进行1000米的跑步运动。当天早上不参加出操的班级,则按划分好的活动区域分班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因涉及学生自由活动,其组织管理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教育,活动安全教育,并做到有效的管理。班主任要全程参与课间活动管理,把学生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忌开展?放羊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3.2小课间活动――文明

 课间十分钟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精神愉悦、释放减压,更好地上好下一节课,学校、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不要和学生抢那一点点时间或白白浪费十分钟。学生小课间活动质量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治教和学生学习,关系到差生转化与良好班风形成。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学生课间追逐打闹、喧哗嬉笑、惹是招非、损坏公物等现象屡禁不止

 。教师只有参与管理、指导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才能引导学生做到?课间活动我文明、课前准备我有序?。我们允许学生在课间交流谈心、自娱自乐,同时引导他们做下棋、猜谜、谈新闻趣事等文明健康活动,提醒他们准备好下一节课的书本文具、及时上厕所、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等。告诉学生课间活动要适量、轻松、愉快,不能累得满头大汗;教育学生不随便进入教师办公室,要让老师好好休息与工作等。老师们常拉着学生的手,摸摸他们的头,和他们聊聊天。这样的课间活动,拉近了师生距离,规范学生课间活动和行为,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与地位。

 3.3自主活动――有序

 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为倡导学生用健康、活泼的课问体育活动来代替?追逐打闹?,学校购置了乒乓球桌、单双杠等一批体育器材,增加了秋千、云梯等体育设备,组织人员定期检查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确保安全使用,以减少和避免校园运动事故的发生。

 同时,学校还号召学生自制自带些体育玩具,如:皮筋、毽子、羽毛球、沙包、呼拉圈等,在课间利用起来,凸显课间体育的积极式休息功能,从根本上规范小学生的课间行为。在自主活动的时间段,学校值日领导、值日老师按分好的岗位不间断巡视校园活动场所,及时处理偶发,阻止学生玩不正当的游戏、危险性活动,发现情况及时作好记载,将情况通知班主任,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让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在和谐的校园中度过。

 此外,学校要经常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等,做好安全教育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坚持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进行?一分钟安全教育?;通过校讯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公开信形式,增进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而言之,课间活动管理是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学生在校安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只要师生统一认识,规范课间管理,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定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什么是对企业的最基本活动的管理

一、系统原理:

1、系统和系统思想:从管理的角度界定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若干个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整体”。

2、组织管理中的系统思想:目的性与竞争性原则;层次性与专业性原则;整体性与控制性原则;开放性与关联性原则;适应性与动态性原则。

二、人本原理

1、人本管理的观点: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2、人本管理的原则:个性化发展准则;引导性管理准则;环境创设准则;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

3、人本管理的方式:情感沟通管理;员工参与管理;员工自主管理;人才开发管理;企业文化管理。

三、责任原理:职责到位;职位设计和授权要合理。

四、效益原理:效益是管理的永恒主题。

五、权变原理:权变是指相机而变、随机制宜、随机应变。

主要思想:以人性为出发点,限制不好的,发挥好的;充分培养与发挥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责任的要点是量化责任,建立制度,监督与考核,奖优罚懒。效益的要点是,在全局观,长远观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与效果。

相关信息:

经济管理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经济管理能力并从事经济管理活动的人即管理者。管理者包括领导者和一般管理者,领导者主要从事经济决策等较高级的管理工作。

一般管理者则主要从事为经济决策的形成和实施等服务的较具体的管理工作,领导者和一般管理者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

1、按照管理对象划分包括:人力、项目、资金、技术、市场、信息、设备与工艺、作业与流程、文化制度与机制、经营环境等。

2、按照成长过程和流程划分包括:项目调研--项目设计--项目建设--项目投产--项目运营--项目更新--项目二次运营--三次更新等周而复始的多个循环。

3、按照职能或者业务功能划分包括:管理、生产管理、购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仓库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管理、统计管理、信息管理等。

4、按照层次上下划分为:经营层面、业务层面、决策层面、执行层面、职工层面等。

5、按照要素划分为:人力、物料、技术、资金、市场与客户、政策与等。

企业管理的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说明了管理用的措施是、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五项基本活动。这五项活动又被称之为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

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所谓协调是指同步化与和谐化。一个组织要有成效,必须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直到各个人的活动同步与和谐;组织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也同样要同步、和谐。

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

什么是6s管理活动?其内容是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开发利用多种教育、实施教师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1、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而言,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

2、发利用多种教育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包括校内、社区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落实课程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库。

3、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4、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手段和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等方式,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中的有关要求。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

一、6s管理活动的含义

1、6S是指整理(SELRI)、整顿(SEITON)、清扫(SELSO)、清洁(SELKTSU)、素养(SHISVKE)、安全(SAFETY)。因为6个英文单词前面发音都是“S”,所以统称为“6S”。

2、6S是我国企业在5S现场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如火如荼的安全生产活动,增加了安全要素而形成的。那么5S是什么呢?5S是日式企业的一种独特的管理方法。

各国企业在借鉴推广运用中,有的企业加上节约形成“7S”活动,有的企业加上习惯化、服务及坚持形成“10S。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6S”、“7S”甚至是“10S”,它都是从“5S”中衍生出来的。

3、从理论上讲,6S活动不仅能够改善生产环境,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服务水准、员工士气等等,是减少浪费、提高生产力的基本要求,也是其它管理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

从兄弟局的经验介绍看,通过6S管理也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局开展6S管理活动,无论从生产实际出发,还是从“三化”改革来看,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二、6s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1、整理(SEIRI):就是区分要与不要的物品,学习、工作生活场所除了要用的物品以外,清除一切不要的。目的在于:变混乱为有序,扩大学习工作生活空间。

2、整顿(SEITON):就是将需要使用的物品按方便取用的原则对其进行调整,定位、定方法摆放整齐,明确数量,明确标示,用后还原。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3、清扫(SEISO):就是清除学习、工作、生活场所内的脏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目的在于:消除脏污,保持教学、工作、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和工作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

4、清洁(SEIKETSU):就是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彻底,并且制度化、公开化、透明化。目的在于:将整理、整顿、清扫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并持之以恒。

5、素养(SHITSUKE):就是文明礼貌,严守纪律和标准,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形成整齐划一的团队精神。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习惯和素质,提升人的品质,营造优秀的团队精神。

6、安全(SECURITY):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就是关注、预防、杜绝、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和现象,时时注意安全,刻刻不忘平安。目的在于:确保各项安全。

扩展资料:

5S现场管理法,现代企业管理模式,5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又被称为“五常法则”。7S现场管理法:(整理 整顿 清扫 清洁 素养 安全 节约)。8S现场管理法:( 在7S基础上加上《学习》)

参考资料:

6s管理百度百科

如何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

法律分析:1994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院令第145号发布,共20条。

本条例已被2004年7月7日院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4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院令第426号公布 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宗教事务条例》废止。

法律依据:《宗教活动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根据宪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宗教活动场所,是指开展宗教活动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及其他固定处所。

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进行登记。登记办法由院宗教事务部门制定。

第三条 宗教活动场所由该场所的管理组织自主管理,其合法权益和该场所内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预。

第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管理制度。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公安、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宗教活动场所不受境外组织和个人的支配。

第五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常住人员和外来暂住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户籍管理的规定。

第六条 宗教活动场所可以接受信教群众自愿捐献的布施、奉献、乜贴。

宗教活动场所接受境外宗教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营销售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书刊。

第八条 宗教活动场所的财产和收入由该场所的管理组织管理和使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有或者无偿调用。

第九条 宗教活动场所终止、合并,应当向原登记机关备案,其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等,由该场所的管理组织或者其所属的宗教团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领取证书。

国家征用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使用的土地、山林、房屋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范围内改建或者新建建筑物,设立商业、服务业网点或者举办陈列、展览,拍摄**电视片等活动,必须征得该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和县级以上人民宗教事务部门的同意后,再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第十二条 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位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保护文物和保护环境,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宗教事务部门对本条例的执行情况进行指导、监督。

第十四条 宗教活动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县级以上人民宗教事务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停止活动、撤销登记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提请同级人民依法予以取缔。

第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犯宗教活动场所合法权益,由县级以上人民宗教事务部门提请同级人民责令停止侵权活动的,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第十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十九条 本条例由院宗教事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在此,结合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实践,对如何组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探讨。

一、建立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网络,提高管理效能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人员多、工作量大,仅靠体育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做好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领导及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管理的课外活动管理网络,以加强课外活动的管理效能。根据学校的情况,建立了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主管,学生科负责检查督促,体育教研组组织实施,班主任、学生会体育部配合管理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系。

二、精选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保证活动质量

体育活动项目多、内容广,在选择活动项目时,综合考虑了以下几点:

1、与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竞赛项目紧密结合。选择与体育课、学校体育竞争项目有关的活动内容,即使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能相互促进,又使课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竞赛紧密结合,如田径和篮、排、足球等运动项目,既是目前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经常开展的体育竞赛项目,因此,可将这些项目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内容。

2、群体性和调节性。选择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人参加活动的项目,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放松。

3、兴趣性。选择与学生兴趣相一致、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4、季节性。选择与季节、气候相吻合的项目,便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如在冬天,可选择拔河、长跑等项目。

5、补充性。一些没有纳入体育教学,但易于组织竞赛或有利于终身锻炼的项目应作为选择的内容。如健美操、太极拳、保健气功等。

三、开展体育竞赛,提高活动质量。

体育竞赛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竞赛,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运动才能可以在比赛中得以充分表现和发挥。因此,为了有效地促使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活动质量的不断提高,在组织体育竞赛时应注意:

1、竞赛活动制度化、多样化。把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合理分配在全年的各个时期,定期举行竞赛活动,并要求学生每年每人最少必须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以保证参与活动人员的普遍性。

2、竞赛过程规范化。课外体育竞赛,不仅是一个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过程,也是一个组织竞赛的示范教学过程。因此,要使竞赛过程规范化、科学化,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学到竞赛的组织方法。

3、以竞赛促提高。在课外体育竞赛中,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有关竞赛组织与运动技、战术等运动常识。对此用专题讲座和专项辅导的形式,在赛前对比赛项目的技、战术及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解和辅导,并在竞赛过程中设立“体育运动知识咨询”,由教师来解答有关问题,有效地普及体育知识,以促进课外体育活动水平的提高。

四、建立活动质量评价体系,发挥导向激励效应。

1、确立课外活动管理目标。根据课外活动的目的任务和管理评价的需要,建立一系列课外活动管理制度,如“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制度”、“达标实施制度”、“运动竞赛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能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

2、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质量评价。根据课文活动的管理目标,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考评,借以对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保证课外活动优质高效地开展。

由学生科、体育组和班主任、值周教师、学生会体育部共同组成考勤和检查评比组,对各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对在学校组织的运动竞赛中取得名次学生的运动技能状况进行评价;对各班学生的“达标”情况进行统计、对比;根据学生的健康卡片,对各班学生的身体机能情况进行评价。对这些评价结果利用板报、通讯等形式及时进行公布,并在期末对各班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并作为有关表彰与奖励的依据。

3、发挥表彰的激励效应。表彰与奖励对于学生积极参加锻炼有较强的激励效应。因此,每年都根据综合性评价的结果,评选出“体育锻炼的先进班级”,并给予表彰、奖励;对在“达标”活动中,连续两年以上达到优秀标准者,或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把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及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总体情况与评比“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评定奖学金及毕业分配等挂起钩来,评选“活动组织优秀奖”,对组织活动有新意、效果好的组织给予奖励。

五、改善活动条件,促进活动开展

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中,器材的不足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是阻碍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日本的一个学者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仅仅增加了跳远沙坑的数量,而没有增加课的时数和进行另外的辅导,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跳远成绩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这是改善活动条件以后,满足了更多学生参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近年先后修建了田径场、足球场、整修了篮球场、排球场、体操练习场地;增加了力量练习器械等一系列教学训练器材,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