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月兰季羡林引用苏东坡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2.二月兰读后感

3.四月里的二月兰

4.季羡林二月兰阅读答案

二月兰季羡林_二月兰季羡林原文解析

作用

观赏价值

也许大家对二月兰最深的记忆是《二月兰》季羡林的一篇文章: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这些花很小,紫色和白色。花的形状和颜色没有什么特别的。如果只有一两棵树,它们永远不会在几百朵花中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然而,它以更多取胜。每年春天,风一吹,就开花。一开始只有一个,两个,几个。但是一眨眼,一夜之间,就可以变成一百朵,一千朵,一万朵。我当时觉得这是一个很美的场景。二月兰适应性强,播下就能开花。是早春花坛的好选择。当然也可以种植在森林、公园、林缘、卧室、山坡、草地,可以单独种植,也可以与各种灌木混合种植。

营养价值

据研究,每100g二月兰含胡萝卜素3.32mg,维生素B20.16mg,维生素59mg,含油率50%以上,是良好的油料作物。。富含亚油酸,对人有好处。亚油酸是心血管病人的良药,因为它能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软化血管,防止血栓形成。

食用方法

可以凉拌

二月兰花可以凉拌后食用。凉拌时,需要将集的二月兰用清水浸泡15分钟,取出洗净,放入烤箱中焯一下,捞出冷水,切成段,加入食用盐、醋、香油等调料,拌匀即可。

可以做馅

将二月兰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捞出沥干水分,与羊肉、牛肉一起剁碎,加入酱油、盐、香油、五香粉做成馅。包饺子或者包子都是不错的选择。

可以炒食

摘后用清水浸泡一会儿,以免叶子上留下一些有害成分,然后切成段,根据自己的口味直接炒成各种菜肴。

二月兰季羡林引用苏东坡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前几天去杭州开会,住在西湖边。会议结束之后,我没有急着回家,趁机逛逛西湖。结果被一种紫色的小花所震撼了,成片地开在树荫下,如同一团紫色的烟雾,在西湖美景的映衬下,宛如仙境,这就是二月兰。其实之前就有朋友叫我介绍二月兰,但是却一直没有动笔,因为在温州,我见到得比较少,零星的可以看到一两株,并不觉得它有多美。这次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二月兰同时开放却还是第一次。当真如季羡林先生在散文《二月兰》中描述的那样“……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二月兰是十字花科诸葛菜属植物诸葛菜(O. violaceus var. violaceus violaceus)。二月兰,原名为二月蓝,因为它多在二月份开蓝色小花,所以在北京它一直被叫做二月蓝,可能是后来人们对兰花的喜爱,所以又被称为二月兰。

在《中国植物志》中,二月兰的中文正式名为诸葛菜,这其实是一个误会。诸葛菜原来是指蔓菁,也是十字花科的一种植物。唐人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三蜀之人,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

据说,当年诸葛亮当上了刘备的军事中郎将,总监军粮和税赋。由于刘备有大量兵马,相对粮草需求大。一次,诸葛亮微服出巡,见到一种菜,称为“蔓菁”,从老农口中得知此菜浑身是宝,叶子和茎都能吃,吃剩的可制成腌菜,青黄不接时,这菜可成为当家菜。诸葛亮对此菜极感兴趣,他向老农问了每亩“蔓菁”的产量及种法,便下令要士兵开荒种这菜,一方面可以补充军粮,另一方面又可用作牲畜饲料,既经济又实惠,一举两得。于是诸葛亮命土兵广种“蔓菁”,军粮充足。后世把这菜称为诸葛菜。

蔓菁,也叫芜菁,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种植物芜青( Brassica rapa L.)。温州人对他肯定不会陌生,因为它就是温州人菜桌上常见的一样蔬菜——盘菜。蔓菁在《诗经》里称为“葑”。《诗经·鄘风·桑中》:“爰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是一首美丽的男女情诗,写一个年轻的男子在劳动的时候,想到了心爱的姑娘。去哪里蔓菁啊?在卫国沐邑之东,我思念的姑娘是谁啊?美丽的姑娘孟庸。她约我于桑树林中,她邀我去上宫,她送我在淇水旁。

可是到了宋朝,诸葛菜却渐渐变成了二月兰。在高承的《事物纪原?草木花果·诸葛菜》中记载:“今所在有菜野生,类蔓菁,叶厚多歧差,小子如萝卜,腹不光泽,花四出而色紫,人谓之诸葛亮菜。”

蔓菁的花是**,有点像油菜花。而二月蓝的花是紫色,也有少量是白色。在《事物纪原》中的诸葛菜“花四出而色紫”,则明显指得就是二月蓝了。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原因就是蔓菁和二月蓝同属十字花科,在未开花之前,二者有点相似,就像《事物纪原》中所描述的“类蔓菁”,类就是类似,相似的意思。民间很多人分不清两种植物,以讹传讹,因此把二月蓝叫做诸葛菜。

就像“薜荔”,在唐朝之前,它一直是一种香草的名称,到了宋朝之后,它就变成了桑科榕属植物“木荷”的名称了。这种各地植物在名称上的混乱在植物学上非常常见。

清朝的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也描述:“诸葛菜,北地极多,湖南间有之。初生叶如小葵,抽葶生叶如油菜,茎上叶微宽有圆齿,亦抱茎生。春初开四瓣紫花,亦有白花者。耐霜喜寒,京师二月已舒萼矣。”则确确实实指得是二月蓝了。

时至今日,连《中国植物志》也干脆把二月蓝的中文正式名定为“诸葛菜”。

但是,二月蓝实在不适合做菜,它的嫩茎叶苦味较重,要多次焯水,才能去掉苦味。而真正的诸葛菜,也就是芜菁,温州人的盘菜,经常被做成盘菜生,那真是爽口美味啊!

二月蓝在日本又叫紫金草,据说是二战期间,一个名叫山口诚太郎的日本兵,把它从南京带到了日本,为了表示对战争的忏悔,他在日本广植二月蓝,并称之为“紫金草”。

2014年,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前,南京广电集团发起了“紫金草行动”。向市民发放“紫金草徽章”,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一株小小的植物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但它又何尝知道这些故事呢,只是在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肆意的开放,用自己的美丽来点缀人间。

二月兰读后感

作者借用东坡的词,和二月兰花开花落自然之理,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袒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禅机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凡事顺其自然,遇事不为它动,处之泰然。

整篇文章真正撼动人心灵的是先生独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给先生所带来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两语带过,而将一番翻涌的心绪赋予二月兰:在“被打得鼻青脸肿”时,看“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在嘲笑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兰身上找到了坚持。

四月里的二月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月兰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月兰读后感1

最近很忙碌,我慢慢地开始有些厌倦生活。于是我走进图书馆,慢慢把心沉静下来,拿起最心爱的散文,突然想起老师说的散文有“形散神不散”的精髓,我就找了一篇季羡林的《二月兰》,无心的翻阅却使我找到了生活的凉茶,我喝着,品着,二月兰的芬芳竟然让我重新看到了一线生活的曙光。

在介绍这篇文章之前,我得介绍文章的作者。这篇文章选自季羡林的《怀旧集》,作于1993年。季羡林是一位国学大师,曾被看作是“老生派”散文的代表之一。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回忆一些与二月兰的人与事,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失去的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笑对人生冷暖,生活中体验悲欢真情的人生感悟。作者用拟人、夸张与摹色手法,描写了二月兰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坚强地开着,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二月兰的一“怒”,紫气冲云霄,一切顺其自然,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没有所谓的悲与喜……然而,移花于情,作者的记忆开始打开。

天地虽宽,阳光虽普照,作者却依然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二月兰的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性格,与作者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花倒是能笑对春风,而作为人呢?于是结尾有“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又是作者对二月兰这一形象的提炼,达到了顶峰。在生命的逆境中,身边的事物慢慢消逝,亲人的离去,导致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思考:悲中有欢,欢中有悲,悲欢交织难辨。文章以二月兰贯穿全文,反复描写二月兰,强化了感情,表现了二月兰在逆境中巍然屹立,一切顺其自然,遇事泰然处之的品质与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人格与提醒人们体验悲欢离合的人生境界。

读完此篇,我沉思了很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情绪大起大落,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更是虚弱得像一根墙头草,没有毅力,没有理想,甚至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我们为何就不能像作者笔下的二月兰一样,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活出自己的个性,用坚强的意志笑对人生起伏。而当我们在社会的逆境中无法逆流之上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到家,去寻找一份温情,去修补自己脱落的羽翼,待一切都准备就绪时,我们就可以像二月兰一样,一怒冲霄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二月兰读后感2

初识二月兰,还是读了季羡林的《二月兰》之后。

始读季羡林的《二月兰》,我被季老笔下的二月兰深深地震撼了。在文中,季老极尽赞美之能事,对二月兰的长势,进行了倾情渲染:“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了。”“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

这那是花中的“灰姑娘”,这分明是花中之魁,花中之伟丈夫!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季老在耄耋之年,对“我的二月兰”的爱怜与情结,源于对婶婶“老祖”与女儿“婉如”逝去的追忆与思念,源于对家庭曾经的祥与、温馨的不再,源于“浩劫”,“是非颠倒,人妖难分”“虽处人世,实为异类”“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非人摧残。

季羡林是誉满世界的学术泰斗,他对中印佛教史独到的研究,对世事、人生的参悟,在《二月兰》里得到了印证:“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天运转动,否极泰来”。

作者借用东坡的词,与二月兰花开花落自然之理,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袒露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沉的哲理与禅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凡事顺其自然,遇事不为它动,处之泰然。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庄子,想到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在《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里,分析了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学学庄子的主张。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让庄子无所适从,亦无可奈何,他感到极度的痛苦、愤怒与绝望,所以,他以极端的荒唐、怪诞、孤傲、偏激的个性来对待人事。但是,庄子的精神世界又是矛盾的,他心肠很热,对人世,人类无法释怀,不能忘情,现实与人性的冲撞与无奈,迫使庄子选择了彻底否定现实,与现实彻底决裂的人生态度——出世。

《秋水》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拒绝为官治国,顺其自然,逍遥终生,在战国时期,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的出路;在今天,当我们个体生活、事业遇阻,深感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的做法的确不失为一种调节心理的好方法。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出世”,只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决不能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流,我们需要的还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否则,国运难以昌盛,小康难以实现。

二月兰冲天紫气的描写,是季羡林坎坷人生的写照,是季羡林不畏强权,坚持自我,无私无畏人格魅力的写照。

愿二月兰的精神,光照人间。

二月兰读后感3

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

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也许正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我蓦地发现,从我住的楼旁小土山开始,走遍了全园,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我在迷离恍惚中,忽然发现二月兰爬上了树,有的已经爬上了树顶,有的正在努力攀登,连喘气的声音似乎都能听到。我这一惊可真不小:莫非二月兰真成了精了吗?再定睛一看,原来是二月兰丛中的一些藤萝,也正在开着花,花的颜色同二月兰一模一样,所差的就仅仅只缺少那一团白雾。我实在觉得我这个幻觉非常有趣。带着清醒的意识,我仔细观察起来:除了花形之外,颜色真是一般无二。反正我知道了这是两种植物,心里有了底,然而再一转眼,我仍然看到二月兰往枝头爬。这是真的呢?还是幻觉?一由它去吧。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或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我自己也有点吃惊了。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一座小土山,最初毫无惊人之处,只不过二三米高,上面长满了野草。当年歪风狂吹时,每次"打扫卫生",全楼住的人都被召唤出来拔草,不是"绿化",而是"黄化"。我每次都在心中暗恨这小山野草之多。后来不知由于什么原因,把山堆高了一两米。这样一来,山就颇有一点山势了。东头的苍松,西头的翠柏,都仿佛恢复了青春,一年四季,郁郁葱葱。中间一棵榆树,从树龄来看,只能算是松柏的曾孙,然而也枝干繁茂,高枝直刺入蔚蓝的晴空。

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这种野花开花大概也有大年小年之别的。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用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二月兰读后感4

二月兰,是燕园里再平淡无奇不过的小花,却也是陪伴季老几十载的老友。然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流转,花还是那样的开,人却是月月年年都不同了。季老说,花本是无情之物,只不过是人有情,却偏偏要安在花的身上。人说“泪眼望花花不语”,而这花若是真的说话了,岂不是吓坏了人?

我敬慕季老,一位真正的国学大师。无论治学还是自身修为,都深深令人折服。当年惊闻季老去时,我长叹“老一辈的大师逐渐远去,新一代的人才也未见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仍扼腕深有此叹!

季老的散文,平和,质朴,打动人心。人如其文,他必然也是这样一位谦和的老人。他只不过是通过燕园里的二月兰记录了一些生活琐事,却让我看到了他坎坷的几十年,曾经的悲苦,如今的凄然。当初是时运不济,如今是晚年萧条。他由一个“不可接触者”变成了“极可接触者”,本是可喜,但至亲远去,又极可悲。如今他心中无悲,无欢,只有凄然。

读了这篇《二月兰》,我竟有些释然。季老字里行间流露的从容深深打动了我,我知道自己是想成为像他这样这样可敬可佩的人。我深爱这样静谧平和的文字,可如今却时时怀着一颗功利的心去看不喜欢的书。我违背了自己的内心,却认为是与现实的抗争。

这篇《二月兰》,是一位平凡老人回望岁月时的絮语。过去多么激荡的'情绪,到现在只是像涓涓的溪水,缓缓流进读者的心田。我知道自己不需要对这样一位老人报以同情,即便是晚年萧然;他看淡了世事,坦然了自我,早已不为外界的人事所动。他的一篇文,便足以掀起我内心冻结许久的波澜,像一阵春风,吹醒了我心中的湖水。如今我唯一能做的,便是感谢,即使他走后许久,他的文字还能予我以启迪。

二月兰读后感5

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辞”为:“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老的专业论著,我们难以享用(因我们的学识所限),但季老的散文随笔,却给我们展现了他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一面。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季老的散文集《故乡的二月兰》其中有一篇《神奇的丝瓜》,给我印象深刻,丝瓜,太平常,太普通,我们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的踪影,但我从没注意过它,直到我读了季老的“神奇的丝瓜”,才注意到丝瓜也有“思想”。季老写到:“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我真佩服季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日本作家黒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里写到“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之类也”。我们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熟视无睹,对自然界的变化缺乏欣赏,对周边的麻木不仁……真真的可悲可惧。“大家”与常人的区别大概就在此吧,我们司空见惯的“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想到了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进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烧开的壶水,为什么会把壶盖顶起,也只有瓦特比别人多问了个为什么,随之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工业革命。

我们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月兰读后感6

这的的确确,确确实实是我第一次沉下心来去触碰季老先生的文章,以前只是在小学课本上读到它在外留学时写得日记,字字句句里都充斥着爱国思乡之情。小学课本里这样的文章很多,读了后,我也不留记忆。如今却无意间翻到一篇老先生的《月是故乡明》,还没来得及去细细品味,就已经被这个题目给醉倒了,写得多好呀,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明,一语道破,点醒梦中人。往日里读到的那些,什么想念家乡啊,什么思念故园,顿时都化为了浮云,都不如这五个“月是故乡明”。

这篇的名字叫《故乡的二月兰》,简单而不失风雅,单调而不失古朴,极其吻合了老先生那种独有的气质。起先是被开头提到的“燕园”二字迷住的,我极其向往那里,去窥视那个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园子。殊不知老先生竟然住在那里,转念一想,老先生就该住在那儿,也只有那里值得老先生祝我细细地往下看,看懂了什么叫“一见钟情”,彻彻底底地伏倒在老先生的文字之下。对这些文字油然而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情感。

他说,二月兰是在努力攀爬着的,这“攀爬”两字用得妙绝,仿佛可以看见二月兰那顽强的生命力。“连喘气的声音似乎都能听到”二月兰的喘气竟被老先生听见了,我痴笑,大概也只有老先生这样的人能听得见吧。

婉如是季先生的女儿,但是对她描写,倒让我想起了“江南,在水一方”的场景,“她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

“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这句话在文章中足足出现了三次之多,我本是觉得奇怪的,从没读见文章中竟出现了这么多重复的语句,想拿着书去找胡老师问问的,但后来多读了几次,便觉得就该这么写,已经找不出比这更好的语句了。

我的这篇文章绝不是在点评,因为即使读了许多次,也不敢斗胆写一篇点评的文章,只是写写心中的敬佩之情而已,仅此而已。

季羡林二月兰阅读答案

“一夜东风送春暖,满山开遍二月兰。”

上班路上,途经一大片紫色的花海。就在前不久,我才知道它们的名字叫二月兰。

然而,这种花于我并不陌生。那片熟悉的颜色,能把人一秒钟带回青春年少的时光。我的脑海里保存着这样一幅画面:紫色的花丛中,婴儿肥的脸上挂着浅浅的微笑。

16岁那年,从我身上一夜之间长出了许多看起来有些偏执的爱好:沉迷于诗歌创作,几乎每天都要写一首诗;在细雨中一个人慢走,而且不喜欢撑伞;疯狂地爱上了淡紫色,也就是二月兰的颜色。

印象中,北京的春天也是干涩的,花开的会迟一些。每年到了4月份,师大的校园被紫色覆盖的严严的,俨然成了二月兰的天下。

二月兰经常出现在文学大师的笔下。季羡林和宗璞都不惜重墨写过二月兰,大师们似乎对这种野生的小花格外爱怜。

季羡林在《时间》一文中写到:“今年是二月兰的大年,山上地下,只要有空隙,二月兰必然出现在那里。”

二月兰就像是有归期的朋友,从不食言。这种花的生命力极强,不会单枪匹马出现。

作家宗璞在《送春》里写到:“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

二月兰的花期很长,从仲春一直开到深春,长达一两个月,难怪宗璞说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

二月兰在北京是极常见的。它开起花来是那样声势浩大,让人很难不去留意它。

有一年,正是二月兰花开的季节,我因为工作缘故回到北京。下了飞机,去市区的道路两旁开满二月兰,我像是与故人重逢一般,心中充满喜悦。

离开北京的时候恰是傍晚,夕阳下的二月兰,尽显温柔。我目不转睛地望着窗外的二月兰,竟然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我多想让时光的脚步慢下来,好让我与二月兰好好做一次告别。

时隔多年,又见二月兰。我心中疑惑不解:这些花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何我之前从未留意过它们?

二月兰好像明白大自然的节律,它从不与别的花争春,因为它把自己当作春天的一部分。

看到二月兰,让我想起一首经典的歌曲,歌名叫《只要平凡》。

一眼望去,这些紫色的小野花是那么平凡,平凡到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们的名字。它们悠然地开在春天里,不悲不喜,一副本自具足的样子。

愿我们每个人都是二月兰,在平凡的岁月里平静地生长着,管它有名无名,只管肆意盛开。

1.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的身影,请你简述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的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

答:①逆境中巍然屹立;②一切顺其自然:③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

2.“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

答:

形 散: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信手拈来,娓娓动听,逸趣横生。

神不散: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

3.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人和事:老祖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后,成为“极可接触者”。

好处:以小见大,体现真情。

4.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触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表达了“天行健”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借对常见的野花二月兰的描写,歌颂了千千万万像二月兰一样的普通老百姓,揭示了“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一深刻的哲理。

D.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

E.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澹,天然本色中追求繁富绚丽的美。

答:B C